漢字在日本的改造

早在1000多年前,大量的日本來華留學生——遣隋使、遣唐使,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語言文字帶到了日本。日本從此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語言的歷史。

最初,日語的每一個音都是由一個漢字表達。公元9世紀,日本人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假名。現代日語中,假名71個,最基本的有46個,排列成「五十音圖」。

日語中漢字的發音有「音讀」和「訓讀」兩大類。

音讀,即日本人引入中國文字時模仿該字漢語發音的讀法。由於中國漢字進入日本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中國不同朝代的「普通話」有所差異,這在日語漢字的讀音上也留下了不同的痕跡。因此,在現代日語中實際上音讀又可分為「吳音」、「漢音」、「唐音」三種。這是因為一部分日語漢字保留了六朝時期由中國的吳國引進的「吳音」;唐朝時期從中國的唐都長安引進的「漢音」;以及後來從宋、元、明、清各朝代引進的「唐音」。

訓讀,是根據漢字的原意而用相應的日語詞讀法讀出的漢字。可以說是漢字的「意譯」。例如,漢字的「川」是「河」的意思,日語詞稱「河」為「」,這樣就將漢字的「川」讀為「」了。

日語書寫時一般體言(名詞)及用言(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的詞幹部分多使用漢字來寫,而用言詞尾有變化的部分及助詞、助動詞則以平假名書寫。格式上橫寫、豎寫均可。

漢字傳入日本後,雖然極大地豐富了日語的詞彙。但由於漢字數量太多,日本人也感到在記憶、讀寫等方面的困難太大。所以,日本政府從1946年開始,就下令限制漢字的使用數量,對漢字的書寫進行了改革,才逐步形成現在所說的1945個常用漢字。

(張奕)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