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聯合的蠻族是法蘭克人(Frank)。
法蘭克是日耳曼人(Germans)的一支,而日耳曼人就是古羅馬帝國的「五胡」,只不過他們建立的國家年頭都超過了我們的十六國,西哥特王國的時間甚至比北魏還長。但日耳曼王國中最為興旺發達的,還是法蘭克。[7]
這個王國的故事,我們在本中華史第十二卷《南朝,北朝》中已經說過。他們的成功得益於三件事,這就是建立采邑制,皈依基督教,實現羅馬化。結果,法蘭克變成了超級封建大王國,並成為抵擋伊斯蘭滲入歐洲的屏障。
羅馬教皇卻顯得弱勢。
事實上,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可憐的羅馬就幾乎成了一座孤城。由於君士坦丁堡鞭長莫及又自顧不暇,教皇不得不自籌資金,用以養兵和賄賂倫巴德人(Lombard)。那些曾經的蠻族近在咫尺,而且無時無刻不是虎視眈眈。
公元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倫巴德人終於向羅馬發起進攻。教皇史蒂芬二世(Stephen Ⅱ)向倫巴德國王行賄無效,向拜占庭皇帝求援無果,只好佩戴著基督的聖像,赤腳率領教士和信徒遊行,向神祈禱。最後,就連這一招也不管用時,教皇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是的,他決定向法蘭克王國求助。
這時法蘭克王國的執政者是丕平(Pepin)。矮子丕平是鐵錘查理(Charles Martel)的兒子,職位是宮相。宮相就是宮廷的總管,但在查理·馬特的時代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執政者。事實上查理·馬特也是法蘭克的曹操,建立封建制就是他的傑作,並且由於擊敗阿拉伯人的進攻而獲得了馬特(鐵錘)的稱號。因此,丕平也很願意把自己變成曹丕。
公元751年,通過貴族會議的程序,法蘭克的傀儡國王將王位禪讓給了丕平,當時的教皇則對此表示了祝福。他派出使者為新國王舉行了塗油禮。當神聖的液體倒在丕平頭上之日,誰都沒想到一個新時代其實已經來臨。
首先誕生的是教皇國(Papal States)。
教皇國其實是丕平的酬謝。這不僅因為前任教皇派人施了塗油禮,更因為新任教皇史蒂芬冒著寒風和大雪,翻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他的面前。這可是羅馬教廷設立以來,教皇第一次踏上法蘭克的國土,對於曾經的野蠻人當然是意外的驚喜和非同尋常的鼓舞,丕平不能不激動萬分。
毫無疑問,教皇大人其實是來求援的,而丕平正好也要求助。他的民族備受歧視,他的王位也來路不明,這些都需要正名,更需要上帝的祝福。因此在篡位之前,丕平曾派遣使者訪問羅馬,請教皇指示究竟誰該當國王。
教皇立即意識到這是樹立權威的絕佳時機,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擁有了廢立君主的特權。史蒂芬二世當然更明白個中利害,於是親自為丕平重新舉行加冕禮,宣佈上帝將法蘭克賜予新國王,還贈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這樣一來,兩位新貴也就同時有了保衛聖城的義務。
感恩戴德的丕平決定投桃報李。754年和756年,他率領部隊兩次南下,打得倫巴德人滿地找牙徹底臣服。丕平將倫巴德人吐出來的肥肉慷慨地贈予教皇,意大利半島的大片土地歸屬了羅馬教會,政教合一的教皇國由此建立。
這當然是拜占庭不願意看到的。在他們看來,這些土地是帝國的而非教會的。然而教皇卻不失時機地拿出了顯然是偽造的文件,聲稱這不過是兌現君士坦丁當年的承諾。對於這一謊言,君士坦丁堡只能沉默。因為他們很清楚,無論激怒教皇還是激怒丕平,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接下來,是查理曼帝國登場。
查理曼帝國是丕平的兒子查理建立的。此君在位四十六年,征戰五十三次,滅亡倫巴德,擊退阿拉伯,征服薩克森(Saxony,撒克遜人的一支),打敗阿瓦爾,把疆域擴大了幾乎一倍,讓佔領地的人民都皈依了基督教,因此被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意思是偉大的查理,或查理大帝。
偉大的查理不再滿足於只做國王,何況其王國的版圖已經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這難道還不是帝國?
加冕是遲早的事,需要的只是時機。
時機說來就來。公元799年,教皇利奧三世因不得人心而被羅馬貴族廢黜,隻身逃往法蘭克,投奔查理曼。查理曼很清楚利奧三世被廢的原因之一,是跟自己走得太近。因此在第二年,他便親自帶兵將教皇護送回國,並把他重新扶上聖座,自己則陪伴教皇在羅馬度過了漫長的冬天。
教皇決定報恩。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晚上,羅馬城內的聖彼得大教堂燈火通明,莊嚴肅穆的讚美詩在穹頂迴響。當查理曼跪下來祈禱時,教皇輕輕地走到他身邊,然後將一頂華美的皇冠戴在了他的頭上。緊接著,教士和信徒們齊聲歡呼:查理·奧古斯都,上帝加冕的偉大而溫柔的皇帝萬壽無疆!
最初由君士坦丁於公元326-333年修建,後毀於戰亂。16世紀重建,工期長達120年,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布拉曼特和卡洛·馬泰爾陸續主持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完工。
又一位羅馬皇帝就此誕生。
查理曼被這突如其來的戲劇性場面驚呆了,甚至試圖制止羅馬人的歡呼。顯然,沒人向他事先通知教皇的計劃,因此儘管這皇冠確實是他想要的,卻還是有點不知所措。
不管怎麼說,法蘭克王國現在變成了查理曼帝國。只不過這個名字正如拜占庭帝國,也是後人的稱呼,當時的正式說法卻是羅馬帝國。也就是說,從那一刻起,天底下又有了兩個羅馬帝國,兩個羅馬皇帝,就像東羅馬和西羅馬。
但,為什麼是羅馬,不是法蘭克?
有三個原因。
首先,正如中國的五胡都認同華夏,建立政權後都自稱中華皇帝,那時的希臘人和日耳曼人也都認同羅馬,只要他們曾經生活在羅馬文明圈,或者皈依了基督教。不認同的都是圈外的,比如波斯人或阿拉伯人。這樣看,羅馬不愧為影響世界的偉大文明,有著自己的道統和文脈。
其次,在羅馬文明圈中,只有獲得了奧古斯都的稱號才是皇帝(愷撒則是副帝),他們的國家也才是帝國。否則就只能叫國王,他們的國家也只能叫王國,就像胡人的首領只能叫可汗,國家只能叫汗國。元首不叫奧古斯都的帕提亞和阿拉伯也被稱為帝國,是後世歷史學家的說法,羅馬人是不承認的,正如隋煬帝不會認為日本天皇是皇帝。
第三,奧古斯都這個稱號類似於中國的天子。稱天子的都是中華皇帝,稱奧古斯都的當然也都是羅馬皇帝。就連副帝的稱號愷撒也被沿用,俄國的沙皇就是愷撒的意思。這個時候,奧古斯都或者愷撒是說拉丁語還是斯拉夫語已經不再重要。想想看,拜占庭人不就說希臘語嗎?
因此,教皇為查理曼加冕,並稱他為奧古斯都,就意義非凡。這不僅意味著承認法蘭克人屬於羅馬文明圈,可以成為羅馬世界的領袖,也表明了一個清晰的意向——如果教會必須依附於某個皇帝,那麼,羅馬的效忠對象就將由拜占庭變成法蘭克,儘管兩個帝國的皇帝其實都不是羅馬人。
這時的拜占庭人真是沮喪至極又痛苦萬分,卻也只能面對現實。因此,儘管許多人堅持認為,野蠻人和外國人不適合皇帝的職位,但經過反覆權衡,君士坦丁堡最終還是承認了查理曼的帝號,承認他也是「羅馬人的皇帝」。[8]
此後,兩個「羅馬帝國」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查理曼帝國將孕育三個新的國家: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拜占庭帝國則將走出低谷實現復興。現在,我們的目光卻必須轉向阿拉伯,轉向那勃然崛起的新帝國、新宗教和新文明。因為只有看清了他們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唐。
[7]日耳曼王國存在的時間是:東哥特六十二年(493-555),亡於拜占庭帝國;勃艮第七十七年(457-534),亡於法蘭克王國;汪達爾九十五年(439-534),亡於拜占庭帝國;西哥特二百九十五年(419-714),亡於阿拉伯帝國。
[8]承認查理曼帝號的拜占庭皇帝是邁克爾一世,時間是在公元811年或814年,歷史上有不同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