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長城內外

先看北方。

北方的邊界是長城,正如南北的分野在淮河。淮河是天然的,長城卻是人為的。早在南北朝之前,長城就已經成為一條分界線,把內地與外族區分開來。那個時候,長城以外的地老天荒才是北,長城以內淮河以北則是中,是文化先進文明璀璨的中國和中華,也叫中土和中夏。[22]

與夏相對應的是夷,是蠻夷戎狄,也叫胡。

毫無疑問,在這種並不禮貌的稱謂背後,有著文化的優越感,也有著民族的自信心。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事情竟會變成這樣:長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內地的主人,原來的主人則被攆到東南一隅,並被稱為島夷。

長城內外,天翻地覆。

這樣的變化誰都無法適應,包括那些勝利者。面對突然出現的權力真空和歷史舞台,他們只能各自佔山為王或者次第登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和蠻野,並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變成破碎的山河。

五胡十六國之亂,原因就在這裡。

然而即便在這空前的動盪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頑強地生長,從混亂走向有序則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於是前有後趙石勒的小統一,後有前秦苻堅的大統一。儘管兩次統一都很短暫,未來的走向卻毋庸置疑。而且無論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鮮卑的北魏,都自稱中華。

這就跟羅馬不同。

曾經的世界領袖西羅馬帝國,是在北魏馮太后開始體制改革那年(476)滅亡的。命喪黃泉的西羅馬分裂為諸多的碎片,只有東邊的拜占庭帝國活到了中國明朝的景泰年間,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也就是在這一年,英國和法國打完了他們的百年戰爭。

不過,拜占庭雖然號稱東羅馬,卻其實是另一個國家,也是另一種文明。至少,它的初期更像是亞歷山大帝國的起死回生,希臘傳統的借屍還魂,再加上基督教會的社會革命,而不是羅馬文明的偉大復興。真正的羅馬文明,從遷都君士坦丁堡那天起就已經死了。

事實上羅馬也是先分裂後滅亡,而且這種分裂跟三國和南北朝也不可同日而語。三國都是漢族政權,北朝則實行雙語制,東西羅馬卻分別是希臘語和拉丁語文化區。於是東羅馬漸行漸遠,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則在西羅馬破碎的土地上由日耳曼人創造出來。

中華與羅馬,是不同的裂變。

也許,只有一樣東西是大家都喜歡的,那就是皇帝的稱號,只不過羅馬叫愷撒。德意志和奧地利的Kaiser其實就是愷撒,俄羅斯的沙皇也是。但,他們似乎並沒像拓跋燾自命為中華皇帝那樣,說自己是羅馬皇帝。[23]

不是羅馬皇帝,就沒有義務復興羅馬文明,也不必重新統一帝國的天下。何況羅馬文明原本就是次生的,之前早就有西亞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因此,羅馬境內的日耳曼人即便已經羅馬化,也不一定要對羅馬文明從一而終,完全可以分家自己過日子。

中華文明卻是原生的。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阻隔,西亞和印度文明對中國其實影響甚微,至少在魏晉之前是這樣。而且在當時的東亞地區,中華也是唯一的文明。因此,長城之外的遊牧民族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停留在部落時代,要麼越過長城與中華認同。

五胡選擇了後者。

而且,他們也早就越過長城了。

羅馬卻沒有長城,只有大道。條條大路通羅馬與長城內外分夷夏,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和取向。前者意味著文明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新建,哪怕付出代價。後者卻認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心,文明只有一種形態,我們也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

否則,就只有毀滅。

四百年動盪分裂之後還得重歸一統,重新統一後建設的也只能是中華文明,原因大約在此。

問題僅僅在於誰來統一。

歷史選擇了鮮卑拓跋部。

這似乎沒有道理。因為鮮卑在五胡當中是文化最落後的,拓跋在鮮卑各部中又最落後。但,戰國七雄中,秦國不是相對遜色嗎?西方國家中,美國不是崛起最晚嗎?看來文化落後並不要緊,關鍵在善於學習並勇於創新。

何況先進有先進的問題,正如大有大的難處。事實上羅馬和東漢終於滅亡,就因為這兩種文明都已經由成熟而至於爛熟,走到了發展的盡頭。這個時候,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無法革故鼎新,只能借助外力來再造輝煌。遺憾的是,日耳曼人沒能給羅馬輸血,他們把它肢解了。[24]

之後,便有了歐洲五彩斑斕的版圖。

鮮卑人卻進退兩難。

表面上看,他們可選的道路很多。上策是稱霸中原蕩平天下建立統一大帝國,中策是割據一方安營紮寨保住小政權,實在不行則退回漠北,像其他那些遊牧民族一樣繼續充當劫匪,寇略中原,滿載而歸,來去匆匆。

但,進入內地定都平城變成農業民族以後,第三條道路在事實上已無可能。像鮮卑同胞慕容部的前燕等等那樣曇花一現,則等於坐以待斃。置於死地而後生,已無退路的鮮卑拓跋部只能朝著成為中華帝國的目標挺進。

問題是,作為少數民族和後起之秀,北魏即便能夠實現統一,也無法將中國鮮卑化。這不可能,也不應該。他們唯一能做的,是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中國。

要想得天下,必須中國化。

馮太后銳意革新,拓跋宏全盤漢化,原因即在於此。

實際上,這也是必由之路。

然而這就意味著數典忘祖傷筋動骨,也意味著改變鮮卑人的文化傳統,損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統一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北方還得再分裂一次,變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也得各自再政變一次,變成北齊和北周。

北齊與東魏,北周與西魏,名為兩朝,實為一體。因為掌握實權的,東魏和北齊都是高歡一族,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泰一家。宇文泰是漢化的鮮卑人,高歡則是鮮卑化的漢人。漢化的鮮卑和鮮卑化的漢,最後誰能勝出?

鮮卑化的漢人。

但,不是高歡,而是楊堅。

楊堅知道,黃河九曲十八彎,最終要流入大海。天下不定,根本問題在民族關係。高歡調和民族矛盾,結果被北周所滅;宇文泰要漢人鮮卑化,結果為隋所亡。只有做到了「漢胡互化,以漢為主」的隋,才最後成功。[25]

隋唐帝國的人民是一個新的民族。這個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鮮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漢族。在下一階段,他們將是中華文明的主要創造者。

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圓滿。

鮮卑脫胎換骨,北魏鳳凰涅槃,新誕生的隋帝國其實是拓跋魏的升級版。他們和唐帝國的創始人,都是民族混血兒中的佼佼者,身上有著華夏文明的遺傳基因,也有著少數民族的生命活力。創造新歷史,他們當仁不讓。

這可是南人無法匹敵的,何況他們自己還有問題。

那麼,南朝的問題又在哪裡?

[22]當時中華與中夏意思完全相同,如傅奕稱「羌胡異類,寓居中夏」;杜坦告宋文帝「臣本中華高族……播遷涼土」。

[23]關於羅馬,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

[24]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也認為,羅馬跟中國一樣,前進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能前進了。請參看其所著《全球通史》。

[25]請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樊樹志《國史概要》。

《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