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史 各奔東西

羅馬的歷史似乎注定充滿悖謬:共和政體被保衛共和的人殺死,帝國制度由恢復共和的人建立,神話般的人物死於非命,平凡的人卻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正是這些看起來的不可思議,讓他們的故事充滿張力。

屋大維之後的羅馬,自然也不會缺少戲劇性。

大體上說,屋大維的繼承者大多結局不佳。處死了耶穌的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繼位者卡裡古拉也一樣,接下來的克勞狄則被自己的第四任妻子毒殺。繼承皇位的,是這個女人與前夫所生之子尼祿。

尼祿可是暴君的代名詞,他甚至把他那個飛揚跋扈的母親也謀殺了。終於,弄得天怒人怨的尼祿被元老院宣佈為人民公敵,在逃亡途中自殺身亡。

之後有四個人執掌權杖,其中有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倖存的那個拚命收稅,連墓地的廁所都不放過。此人的兒子則是個虐待狂,讓羅馬處於一片恐怖之中,最後被僕人殺死,元老院則趁機宣佈他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奧古斯都屋大維的身後。

是的,他沒有播下龍種,卻收穫了跳蚤。

此後的故事跌宕起伏。

就在那個虐待狂被僕人殺死之後,羅馬出乎意料地柳暗花明,一百年間居然接連出了五個不錯的皇帝,史稱五賢君。他們把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圈。其中第三位皇帝哈德良甚至創造了一個奇跡:讓羅馬更多地是受到尊重而不是令人恐懼。

愷撒和屋大維的理想——把羅馬變成世界的首都,締造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都得到了實現。至少有一點名不虛傳也毋庸置疑,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也是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吧?

然而這一百年間的東漢帝國卻是日薄西山。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政,豪門和女主奪利爭權,很有幾個皇帝不得善終。最後,漢帝國被一個名叫董卓的軍閥實際上滅亡,雖然靠著曹操仍維持了王朝的名義二三十年。[2]

當然,董卓也不得好死。

董卓是被自己的部將呂布殺死的。也就在這一年(192),五賢君之後的羅馬皇帝康茂德被謀害,兇手是他的情婦、侍衛和摔跤教練,起因不明。

看來,羅馬的興盛和東漢的國運都到了盡頭。[3]

康茂德被謀殺後,近衛軍在六個月內就擁立了兩個皇帝,後一個的皇位還是拍賣的。結果,這兩個皇帝又都死在了近衛軍的刀下,最後奪得皇位的是塞維魯。

塞維魯是軍人出身,而且是作為軍團司令和行省總督殺回羅馬的,當然知道槍桿子的重要性。臨終前他這樣囑咐兒子:讓士兵發財,其他人的死活可以不管。

可惜,他的兒子繼位後,還是被近衛軍所殺。以後的兩個皇帝,也都死在士兵手上。公元238年一年內,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被士兵殺掉。之後十五年,竟換了十個皇帝。最後,軍團和行省紛紛擁立自己的皇帝,亂成一團。

羅馬帝國風雨飄搖。

並非沒有人給帝國注射強心針,奧勒良就是。這位英勇善戰的皇帝東征西討,在短短五年內重新一統江山,以至於滿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他「世界秩序恢復者」的稱號。然而不到一年,他也被心懷不滿的士兵殺掉了。

3世紀的羅馬,真是多災多難。

那麼,帝國還有救嗎?

也許有,只不過得改革。

改革者叫戴克裡先,他是在中國的西晉滅亡東吳四年後成為羅馬皇帝的。從他開始,屋大維創立的元首稱號(普林斯),正式改為君主(多米那斯)。也就是說,屋大維實行的是元首制,戴克裡先實行的是君主制。以此為界,羅馬帝國也被分為前期和後期。

戴克裡先是一位奇怪的皇帝。他確立了君主制,卻又把帝國分為四個部分,由四位統治者治理。其中兩個是正職,稱奧古斯都;另外兩個是副職,稱愷撒。

這種制度,叫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國家安全。四位正副皇帝分到的也不是領土,只是保家衛國的責任區。這與其說是戴克裡先覺得一個人承擔責任太累,不如說帝國已經脆弱到獨木難支,必須有更多的人來同舟共濟。

制度改革的第二個目的,是政權的穩固。一國四帝分居四個首都,總不至於在同一時間內,都像前面那些皇帝一樣被近衛軍殺了吧?就算殺了一個,還有三個。

第三個目的則是權力的和平交接。要知道,在羅馬帝國的話語體系中,奧古斯都歷來代表皇帝,愷撒則有皇儲的意思。因此,按照戴克裡先的設想,一個奧古斯都(正帝)去職,就會有一個愷撒(副帝)補位,秩序井然。

何況所有的愷撒(副帝)都是奧古斯都(正帝)挑選和指定的,更何況戴克裡先還規定副帝必須娶正帝的女兒為妻。兒子不能挑選,女婿和副帝卻可以,這就比可能出現尼祿和康茂德的父死子繼要讓人放心得多。

穩妥嗎?穩妥。

至少在戴克裡先看來,是如此。

於是,這位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宣佈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要被儒家稱頌為「禪讓」的。在羅馬,也要算高風亮節。

可惜這時的羅馬早已沒有道德可言。官場上的唯利是圖,政治上的腐化墮落,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即使蘇拉和愷撒復生也無法整肅。比如西塞羅在擔任總督時就大發橫財,卻毫無愧色地以君子自居。

當皇帝,可比當總督更有誘惑。

因此,戴克裡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而重開內戰。最後,皇帝又變成了一個人。當然,是在消滅了所有對手之後。

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後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發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二是把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東方的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兩件事,就像中國的黃河改道一樣,徹底改變了羅馬今後的走向。君士坦丁遷都六十二年(392)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又三年後,羅馬帝國分裂,首都在羅馬的叫西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叫東羅馬帝國。

此後二十五年,中國的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半個世紀後,西羅馬帝國亡。

羅馬的興亡留下了一大堆問題。比方說,他們為什麼能堅持共和制度五百年之久?為什麼又不可逆轉地走向帝制?為什麼成為帝國以後就動亂不止?為什麼動亂不止卻不崩潰?為什麼最後會分裂為東西兩半?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大漢:為什麼四百年的歷史會一刀兩斷?為什麼後來又死而復生?為什麼復生之後又終有一亡?為什麼漢亡之後是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動亂和分裂?

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許,我們回答不了,或者無法給出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必須到制度和文化那裡找原因。

[2]羅馬帝國的這個黃金時代是公元96年到192年,正值中國東漢的和帝到獻帝期間。

[3]此後一百年,羅馬帝國危機爆發,農業衰落,市場蕭條,政治混亂,外族入侵,史稱「3世紀危機」。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