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為什麼是羅馬

公元前後的五六十年,對於中國和世界恐怕都是頗為重要的。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劉秀開始了新王朝。從此,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

兩漢兩羅馬,即此之謂。

此後,而且相差不到一百年,中國和羅馬都陷入分裂狀態。羅馬變成東西兩個帝國,中國則是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之後的中國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不歸之路。

如此鏡像,令人著迷。

羅馬跟中國確實很像,比如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甚至沒有信仰。中國的皇天上帝雖然掌握了天命和革命的終審權,平時卻並不直接插手人間事務。羅馬的諸神更是保護者而非裁判員。人的是非,神是不管的。

也就是說,中華和羅馬都是“人本”而非“神本”。唯其如此,他們才會一個發明了禮治,一個發明了法治。法治也好,禮治也罷,都是“人的自治”,沒有上帝同行。

所以,羅馬人跟中國人一樣,家族觀念強,重視親情倫理,相信君子協定,認為無信義即無人倫。或者說,他們其實也有類似於“五常”的觀念。

這一點,在愷撒被刺事件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前面說過,布魯圖等人刺殺愷撒,是為了阻止帝制、保衛共和。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義的,但在當時卻弄得人人喊打。倒不是共和制度不得人心,更不是變成帝國乃人心所向。他們成為過街老鼠,僅僅因為犯了眾怒。

為什麼會犯眾怒呢?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指出了兩點。

第一,元老院全體議員曾集體宣誓,誓死保衛愷撒的人身安全。這種誓言在羅馬屬於最高等級:無須人質也無須擔保,卻具有公共效力。因為宣誓人都是公眾人物,從來就視名譽如生命,不會也不敢背叛誓言。

第二,愷撒在羅馬被尊為國父,有著父親般的神聖光環,遺囑中又交待要將遺產分贈羅馬公民。因此,對於羅馬人來說,布魯圖等宣過誓的人刺殺愷撒,就不但是背信棄義,而且是弒父弒君,是可忍孰不可忍!

難怪憤怒的民眾會把共和國的保衛者稱為“弒父者”,一個個恨不得亮出復仇之劍。這種情感,中國人不難理解。《後漢書》說羅馬“有類中國”,看來也有道理。

中國與羅馬,確實具有可比性。

不過,我決定寫這本《兩漢兩羅馬》,卻並非僅僅因為有這麼多看起來的相似和巧合,更因為只有漢代的中國人和古代的羅馬人,才第一次創造了世界性文明。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

毫無疑問,文明從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埃及和西亞文明影響了希臘,希臘又影響了羅馬,也影響了北非、西亞和中亞。然而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本土是衰落的。文明的中心不在雅典,而在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

印度也一樣。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特色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影響力不出南亞次大陸。產生於恆河流域的佛教雖然傳播到了全世界,但在自己的文明圈內卻謙虛地退居二線,實際作用遠不如在異國他鄉。

兩漢兩羅馬就大不一樣。

羅馬與漢,都是在自己的鼎盛時期走向世界的。兩國都有強大的中央政權,治理著幾乎同樣大的疆域、同樣多的人民,也都依靠鐵馬金戈開疆闢土,並推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以此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圈。

留下的遺產同樣豐富。

漢的貢獻是為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帝國制度雖然是秦始皇創立的,卻有著嚴重缺陷和致命弱點。正是由於漢武帝及其繼承人的努力,這些問題才得到了解決,中華也才成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穩定的帝國。

兩漢,是帝國制度的樣板。

羅馬則為現代國家提供了原型。實際上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羅馬的政體設計確實精巧而高明: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制、貴族制(或寡頭制)和民主制,可謂集三種制度的優越性於一身。

當然,羅馬並非沒有問題。他們的問題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變成超級大國以後就再難實行。此外,元老院的精英性質和奉獻精神沒有制度保障,執政者從任期一年的執政官變成終身制的皇帝,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因此,只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選制改為代議制,給執政者(無論他叫總統還是國家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解決元老院的組成問題,幾乎就是最不壞的政體。

更重要的是,羅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觀念,恰恰是現代文明最需要的。事實上,只要堅持共和,堅持法治,則無論人民民主,抑或君主立憲,都是現代文明。

這就是羅馬的貢獻。

更何況,他們還貢獻了基督教,儘管基督教其實是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掘墓人。

這樣看,中華文明就有了別樣的意義。

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於: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沒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卻能長時間維持統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後重建家園,維繫文明數千年不中斷,這裡面難道沒有原因?

同樣,中華文明雖未中斷,卻在衰減,並逐漸失去世界性。相反,羅馬文明卻浴火重生,在文藝復興之後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之一。這裡面難道沒有奧秘?

當然有。

只不過,弄清楚這奧秘,需要全球視野。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本書的原因,也就是本書為什麼要從世界、歷史、制度、信仰和理念五個方面展開討論的原因。現在期待的,是諸位的批評。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