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陳勝造反 陳勝王

沒人知道,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大澤鄉是否仍在雨中。但可以肯定,九百戍卒的心裡已是雨過天晴。因為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有了希望,也有了奔頭。

這一切,都出乎意料。

的確,陳勝和吳廣的起義有不少偶然。比方說,碰巧他們駐紮在大澤鄉,碰巧他們遇到了大雨,碰巧陳勝和吳廣一拍即合,碰巧那卜者是贊成起義的,碰巧領兵官喝醉了酒,碰巧吳廣人緣又好,等等。

那麼,如果沒有這麼多碰巧,陳勝還會成功,大秦還會滅亡,歷史還會改寫嗎?

會的。

起義充滿了偶然性,成功卻是必然。

後來的失敗,也一樣。

且看史實。

殺掉了帝國的領兵官以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並立馬攻下駐地大澤鄉。然後攻打管轄大澤鄉的蘄縣縣城(蘄讀如奇,蘄縣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又拿下。再揮師西進,連攻五縣,五縣皆降。

初戰告捷,所向披靡的義軍便一路凱歌前進,沿途一路收兵。等到他們兵臨陳縣城下時,已有車兵六七百乘(讀如剩),騎兵一千多騎(讀如季),步兵數萬人。

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起義軍到達陳縣時,陳郡的郡守和陳縣的縣令都不在,只有一位副職與義軍作戰,結果戰敗身亡,陳勝輕輕鬆鬆就進了城。[9]

改寫歷史的時刻到了。

陳勝進城後,號令鄉官和賢達前來議事。鄉官和賢達一致說,將軍身先士卒,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興滅國,繼絕世,功高蓋世,理應為王。[10]

於是陳勝稱王,史稱「陳王」。

吳廣則被稱為「假王」,意思是位同王爵,可以代理王權便宜行事。這時距離他們在大澤鄉起義,恐怕連一個月都不到,豈非恰好證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1]

當然。

問題是,陳勝有可能說這話嗎?

有可能,因為這是時代特徵。事實上,如果說春秋是貴族的時代,那麼戰國以後就是平民的時代。一介平民由布衣而卿相,平步青雲,一夜暴富,可謂屢見不鮮。蘇秦、張儀、馮驩、毛遂,都是。當朝宰相李斯,也是。

這些人發跡的故事,想必早就在民間流傳。陳勝從軍之後,在軍中也很可能聽說。只不過,大多數人都當作茶餘飯後的漁樵閒話,陳勝卻「下載存盤」。因此,當他的記憶被造反的念頭激活時,那句話就脫口而出了。

這並沒有錯。

他的錯誤,是不該操之過急。

實際上,陳勝的稱王是有人反對的。反對的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他們都是魏都大梁(在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魏國滅亡後,兩人隱姓埋名避難在陳。這樣兩個人,對於陳勝的反秦,當然大力支持。

但陳勝稱王,他們卻不以為然。

張耳和陳餘認為,當務之急不是自己稱王,而是復興滅國。恢復已亡六國的好處,是「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就是把秦的敵人弄得多多的,自己則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那個時候,就不是稱王,而是稱帝了。

可惜陳勝聽不進去。

歷史證明,張耳和陳餘是對的。因為成大業者,一定要沉得住氣,並廣結善緣。搶先稱王,則不能為自己樹黨,反倒為自己樹敵。所以,元末群雄並起,朱升為朱元璋的設計,便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結果怎麼樣呢?

朱元璋成功了,等待陳勝的卻是失敗。

張耳和陳餘,也只好另立山頭。

勸說陳勝無效後,陳餘便建議出兵佔領趙國舊地。這個建議倒是被陳勝採納,於是令陳人武臣為將軍,張耳和陳餘為左右校尉,率兵北上。

這時,又一個風雲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叫蒯通。

蒯通是范陽人,也是縱橫家。縱橫家的本事,是「三寸之舌可敵百萬之師」。後來蒯通去遊說韓信,就差一點把楚漢相爭變成三國演義。不過,他之後雖然在韓信那裡碰了釘子,這一回小試牛刀,卻大獲成功。

當時的形勢,是武臣的軍隊從陳縣出發,由白馬(在今河南省滑縣)渡過黃河,依靠各處豪紳賢達的策應,攻城略地,一口氣插到了范陽(在今河北省定興縣)。

沿途抵抗義軍的十幾個縣令,當然統統都被殺了。

蒯通聞訊,便去面見范陽縣令徐公。

徐公問:先生有何見教?

蒯通說:一來弔唁,二來賀喜。

徐公說:為什麼弔唁?

蒯通說:因為大人快要死了。

徐公說:那為什麼又來賀喜?

蒯通說:因為大人遇到了蒯通。

徐公明白了蒯通的意思,便派他去向武臣請降;武臣則被蒯通說服,封徐公為侯。徐公能有此待遇,當然因為他是第一個投降的(先天下降),算是「首降」。首降和首義,都是第一,第一總是會佔便宜的。

但義軍「繳槍不殺」的政策,也從此為天下知曉,於是三十多座縣城不戰而降。柳宗元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人而無叛吏,看來並不完全是。

至少,降吏是有的。

這時的武臣,已是人多地廣,馬壯兵強。他已經有了四五十座城池,就連當年的趙都邯鄲也落入手中。在張耳和陳餘的慫恿下,武臣自立為趙王。

對此,氣得七竅生煙的陳勝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只能面對現實,派人向武臣道喜,同時命令他西進攻秦。已是趙王的武臣哪裡還肯聽陳勝的指揮?不但不攻秦,反倒北上攻燕,繼續擴大自己的地盤。

之後的歷史同樣具有戲劇性。

被武臣派去攻燕的是韓廣。韓廣得到了燕地以後,也模仿武臣的做法,自立為燕王。韓廣這樣學習武臣,武臣也是無可奈何的。而且,戰國以來,道德早已滑坡,人人唯利是圖。韓廣的所作所為,並不會受到譴責。[12]

有所不同的是周巿。

周巿是魏國人,因此被陳勝派去攻魏。但周巿攻下魏地後,也不交給陳勝,而是另立魏王。只不過他不是立自己,而是立原來魏國的寧陵君公子咎。當時公子咎在陳勝那裡,周巿的使者往返五次,才得以迎回魏國。

於是這時的天下,除了秦二世皇帝,還至少有了五個王:楚王陳勝,趙王武臣,燕王韓廣,魏王魏咎,齊王田儋(讀如丹)。田儋與陳勝無關。他是在陳勝起義以後,自己在齊稱王的。此外,還有兩個沒稱王的也已經起義,他們就是項羽和劉邦。[13]

這兩個,才是秦真正的掘墓人。

那麼,大秦帝國的朝廷,對此又作何感想呢?

[9]秦代是否有陳郡,學術界有爭議。本書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10]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同時參考《陳涉世家》,下同。

[11]據《資治通鑒》卷七,大澤鄉起義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的下屬武臣自稱趙王是在八月,故可推算。

[12]以上均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13]田儋事見《史記》之《陳涉世家》與《田儋列傳》。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