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秦沒死 秦亡之鑒

一般地說,一個新生的政權如果迅速滅亡,多半只有三種原因:要麼是制度有問題,要麼是政治有問題,要麼是制度和政治都有問題。

秦,是哪一種?

柳宗元認為是第二種:政治有問題。柳宗元說,秦亡和周亡是不同的。周亡在制度,政治沒問題。秦亡在政治,制度沒問題。秦失於政,周失於制,都很清楚。[23]

這當然可以討論。

實際上,周和秦,並不能相提並論。周是八百年而亡,秦是二世而亡,豈可同日而語?因此,也許周的制度和政治都沒問題,只是老了。周,怕是衰竭而死吧?

秦,就不該這樣。

沒錯,秦是少年壯志,新做人家,應該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開創出一片新氣象來。

這也是大家的願望。

事實上,大秦帝國建立之初,不但統治者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被統治者也額手稱慶歡欣鼓舞。不管怎麼說,一個盼望已久的最高權威總算出現了,人們當然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希望他能把幸福灑滿人間。[24]

結果卻是失望。秦始皇並沒有帶來陽光和雨露。他施加於人民的,是暴力,是血腥,是苛政。

秦政即苛政,正如秦制即帝制,這是已被反覆證明過的。秦制與秦政,也都是秦主義的現實化。但,帝制和苛政並不畫等號,正如專制未必都獨裁。有開明專制,有集體專制。西漢初年就是開明專制,唐宋兩代就是集體專制。既專制又獨裁,要到朱元璋以後。

那麼,秦為什麼是帝制加苛政呢?

也許,天然如此。

前面說過,秦,是華夏化的戎狄。他們原本是遊牧民族,靠著強弓勁弩和鐵馬金戈,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因此他們崇尚武力,信仰強權,相信重賞之下出勇夫,高壓之下出良民,戰馬兵車出政權。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都這樣。

不難想像,這樣一個集團,一個以武力獲取權力的軍事集團,當他們小魚吃大魚,驟然吞併天下,需要鞏固政權保衛成果時,能想到的辦法又會是什麼呢?

也只有軍事管制加嚴刑峻法。

這就是苛政的來歷。

沒錯,作為帝國制度的創造者,秦人對於如何治理和統治新國家,其實一無所知,只能照搬王國時代的成功經驗。他們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這是死路一條。

秦人的錯誤不難理解。因為就連劉邦,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劉邦稱帝以後,有一位名叫陸賈的人常常在他耳邊講詩書。劉邦竟大爆粗口罵道:你老子我的天下,是騎在馬上得來的,講他娘的什麼詩書?

陸賈卻反問:在馬上得來的,也能在馬上治理嗎?[25]

這話後來成了名言。

問題是,為什麼天下能在馬上得,不能在馬上治?

因為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權力。

的確,權力和武力是不一樣的。武力是暴力,權力則不是,所以權力社會一定會取代武力社會。也因此,即便帝國的權力是靠武力獲得和維持的,也只能表現為「非典型暴力」。然而秦始皇他們,卻把非典型暴力(權力)當作典型暴力(武力)來使用,豈有不亡之理?

秦之亡,確實在政治。

換句話說,他們還沒學會正確和嫻熟地使用權力。他們的滅亡,跟亞述帝國如出一轍。[26]

但,秦制就沒問題嗎?

也有。

前面說過,秦帝國的大廈是由兩根支柱來支撐的: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這兩根支柱互為因果。要集權於中央,就必須消滅世襲的領主和封建的邦國。留下的空白,則由官員和郡縣來填補。官員既然只是皇權的代理人,至高權力當然仍在皇帝那裡。兩根支柱,其實是一根。

獨木難支,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從「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的興廢折射著秦帝國的興衰。「秦並天下」最終讓位於「漢並天下」,另一個帝國即將雄起。圖據今人想像繪製。

顯然,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補救辦法,是把苛政變成仁政,至少看起來像仁政。制度上的補救辦法,則是在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只有這樣,帝國才真能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秦政必須轉變為漢政,秦制也必須轉變為漢制。這當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探索和實踐。但畢其功於一役的,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這個人,就是漢武帝。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漢武的帝國》

[23]請參看柳宗元《封建論》。

[24]據說,當時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名流都真心擁護新的政權(天下之士斐然向風),人民群眾也抱有極大希望(莫不虛心而仰上)。請參看賈誼《過秦論》。

[25]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26]關於亞述帝國因使用暴力而滅亡,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第六章。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