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使節 硬漢叔孫豹

叔孫豹差點被殺。

魯國大夫叔孫豹,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他跟魯國執政季武子的分工,基本上是「叔出季處」,也就是叔孫豹管外交,季武子管內政;叔孫豹出使,季武子守國。所以,公元前546年的宋之盟,公元前541年的虢之會,叔孫豹都是魯國的首席代表。他的差點被殺,就發生在虢之會。

所謂虢之會,是五年前宋之盟(弭兵之會)的延續。因為會議地點在東虢(故城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境內),故名。東虢原本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國,後來被鄭國所滅,這會兒是鄭國的屬地。因此,楚國令尹子圍來開會,便先訪問鄭國,順便迎娶鄭國大夫公孫段的女兒,這才有了那場「凶險的婚禮」。

那麼,宋之盟後,為什麼還要有虢之會?

表面上的理由,是重申世界和平;實際上的原因,是楚國要維持霸權,甚至是子圍要耀武揚威。所以在會前,楚國代表團便提出不再歃血。因為上次會議是楚人先歃,如果又來一次,則理應讓晉國先。如果不歃,則楚國仍是盟主。晉國代表團團長趙武再次讓步,盟會也完全變成了走過場。

大出風頭的是子圍。

子圍當然得意。五年前弭兵之會時,楚國的首席代表是屈建。一年後,康王和屈建相繼去世。康王的接班人懦弱無能,子圍便大權獨攬,玩弄國君於股掌之間。這次出國,更公然擺出楚王的儀仗,成為本次會議最遭熱議的花絮。各國代表指指點點,楚國副代表怎麼解釋都無濟於事。

然而就在楚人春風得意,各國議論紛紛,會議即將結束之時,戰爭卻爆發了。

發動戰爭的是魯國的季武子。季武子事先不打招呼,突然襲擊了莒國的城市鄆(讀如運,在今山東省沂水縣),並據為己有,莒人則一狀告到了會上。莒國在歷史上,是一會兒依附於魯,一會兒依附於楚的。現在魯國欺負他,他當然要請楚國做主。楚國以盟主自居,也當然不能不管。何況這事還發生在世界和平大會期間,如果不聞不問,實在說不過去。

於是楚國代表團正式照會晉國:請同意誅殺魯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叔孫豹,以謝天下!

晉國,該如何表態?

很難很難。

事實上,誠如楚人所言,弭兵之盟還沒散會,魯國就發動了對與會國的戰爭,當然是對會議的公然挑釁,對誓言的公然背叛,對盟約的公然褻瀆。但,這事是季武子干的,叔孫豹並不知情。殺叔孫豹,豈非冤枉?

晉國代表團團長趙武的助理卻趁火打劫,向叔孫豹索取賄賂。這位助理竟然派了一個使者前去暗示:只要叔孫豹肯花錢,他可以在趙武和楚國那裡代為說情。

當然,助理的話說得很委婉,他想要一根腰帶。

叔孫豹斷然拒絕。

生死未卜的叔孫豹說,我等參加盟會,是為了保家衛國。國家出了事情,總要有人頂罪。我如果靠賄賂而免於一死,那些人無從洩憤,就只能進攻魯國了。這是給國家帶來災禍呀,怎麼能算是保衛她?

何況一個使節,奉君命而臨大事,代表的是自己的國家。國家出了事,花錢去私了,豈非化公為私?此例不可開,此風不可長。我叔孫豹寧願去死,也不行賄!

於是,叔孫豹扯下一塊綢緞對使者說:我的腰帶太窄了,請拿這個回去交差吧!

趙武聽說,肅然起敬。

深受感動的趙武說:一個人,大禍臨頭卻不忘國家,這是忠心;面對災難卻不離職守,這是誠信;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這是堅定。一事當前,首先想得到的是忠信堅貞,這是道義。這樣的人,難道也可以殺嗎?

當然不可以。

事實上,不但晉國代表團力保叔孫豹,就連楚人最後也網開一面。因為正如趙武所言,一個國家,如果所有的大臣都像叔孫豹一樣,在內不怕困難,在外不避艱險,那就固若金湯,無所畏懼。這一點,倒是不論大國小國的。[12]

所以,必須保住叔孫豹。保住叔孫豹,就是保住一種氣節,一種精神。有這種氣節和精神,就是男子漢大丈夫。漢子是會受到敬重的,哪怕他不是使者,甚至還是對方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敵人。

比如叔詹。

[12]本節綜合《左傳·昭公元年》、《國語·魯語下》。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