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為家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也來自宗法和封建。

依照宗法制,貴族的次子和庶子,也可以開宗立派,只不過嫡長子立的叫大宗,次子和庶子的叫小宗。但依照封建制,天子的小宗卻是諸侯,那可是國族的大宗。同理,大夫是國族的小宗,同時是氏族的大宗;士是氏族的小宗,同時是宗族的大宗。所以士可以一妻一妾。甚至士人的族如果龐大,他的次子和庶子,還能成為家族的族長。

但只要算一筆賬,誰都清楚這世界上是大宗多還是小宗多。而且,只要貴族們的世代足夠長久,族就會裂變,變出更多的小宗,小宗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這就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特殊階層——小人。

小人,就是「小宗之人」。

相反,嫡長子則總是貴族。諸侯的嫡長子是國君,大夫的嫡長子是家君。那好,周王的兒子是王子,公侯的兒子是公子,家君的兒子就是君子。這,倒是不論嫡庶的。所有家君之子,都是君子,即士。甚至宗族的族長,由於儼然君主,他的兒子也可以叫君子,至少嫡長子可以。

君子,就是「君主之子」。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本義——大宗之子和小宗之人。這時,作為貴族,小宗之人也是「人」,地位至少比「民」高。民,是平民和奴隸。人與民,並不平等。

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天長日久,子子孫孫,貴族們那些庶子的庶子的庶子,就不但只能是小宗的小宗的小宗,甚至不再是「人」。低級貴族之小宗,更是如此。

這就產生了第二種含義: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平民。

貴族與平民是階級,也是等級。由於是等級,後來又指品級,也就是君子高貴、高尚、高雅,小人粗俗、低俗、庸俗。原因也很簡單:文化和教育資源不一樣。君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三高」;小人甚至無法接受正規教育,當然「三俗」。

再後來,階級的意義沒有了,品級的意義也淡化了,變成了「品類」:君子是好人,小人是壞人。或者說,君子道德高尚,小人品質惡劣。階級講身份,等級講地位,品級講品位,品類講品質,都是君子高,小人低。

這是君子和小人的第三種含義。

毫無疑問,這裡面有歧視,卻不等於沒意義。意義是對士的。因為王之子是王子,公之子是公子。所謂「君子」,主要指大夫的兒子,即家君之子,也就是士。士,可是在貴族和平民之間蕩鞦韆的。你自強不息,就仍是君子;你自甘墮落,就淪為小人。因此,必須樹立君子之德,弘揚君子之風。儘管那最後的結果,不過是成為精神貴族。

然而這很重要。

事實上,有精神貴族,才有貴族精神。貴族精神不是擺譜、撒嬌、端架子,而是高貴、自律、守底線,獨立、自由、有尊嚴。為此,他們倒驢不倒架,可殺不可辱,寧肯殺身成仁,不肯苟且偷生。

這樣的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因此,正如不能沒有中產階級,一個社會也不能沒有精神貴族。然而縱觀中國歷史,從先秦到唐宋,雖無中產階級,卻有精神貴族。但到明清以後,專制日盛,斯文掃地,精神貴族和貴族精神都日見稀缺,甚至被趕盡殺絕。中華文明的精神,可謂命懸一線!

但這是後話,現在還看西周。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