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魏武揮鞭 放劉備

最賞識和看重劉備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在擒殺呂布那年跟劉備結為盟友的。當時劉備被呂布打敗,一文不名地前來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為豫州牧。共同打敗呂布後,又表薦劉備為左將軍。[29]

這是很高的待遇。漢代的將軍有兩等,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叫「名號將軍」,是第一等。曹操代理過的奮武將軍,劉備擔任過的鎮東將軍,叫「雜號將軍」,是第二等。劉備封左將軍,可見曹操的看重。

給予劉備的禮遇也很高: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此外還有信任。袁術北上聯合袁紹時,被曹操派到下邳截擊的人就是劉備。然而劉備到了下邳卻翻臉不認人。他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公開反叛曹操,而且作對到底。

當然,劉備帶走的軍隊和軍糧,都是曹操給的。就連被呂布打散的舊部,也是曹操幫助他重新集結的。曹操原本打算把劉備變成張繡,結果反倒增加了一個袁紹,還幫他恢復元氣武裝起來,豈非賠得太慘?

曹操的謀士們,其實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經提醒曹操:劉備這人頗有雄才大略,還甚得眾心,絕不會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徵求郭嘉的意見,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樣:劉備絕非池中物,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必須早做安排。

問題在於郭嘉又說,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心置腹。即便如此,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前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麼,還有誰會願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殺,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該怎麼辦?

也許,郭嘉的主意是軟禁。[30]

不過這並不能肯定。因為此事諸家記載不一,已成為歷史上一樁疑案。很可能這件事實在敏感,郭嘉不能說得太明白,曹操也沒弄懂郭嘉的意思。於是曹操回答程昱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個錯誤,中國歷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為什麼要如此善待劉備?他到底看重劉備什麼?地位嗎?名氣嗎?實力嗎?好像都不是。

沒錯,劉備號稱宗室,據說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然而從漢景帝到漢獻帝,血緣關係何其疏遠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劉備本人則「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哪有鳳子龍孫的待遇?

劉備常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金縷玉衣,其主人就是中山靖王劉勝。劉勝是西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被封為西漢中山國第一代王。玉衣起源於東周,延續至東漢末年,直到魏文帝曹丕下詔禁用。

劉備也沒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對呂布說,我袁術生年以來,就沒聽說過天下有劉備。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劉備也又驚又喜地說: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劉備?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見當時劉備無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沒有名氣的劉備也沒有根據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盤又會很快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以至於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顛沛流離。[34]

然而袁紹、劉表、陶謙、孔融等人,卻都認為劉備是英雄。徐州牧陶謙臨死前以州相托,劉備不敢當,建議讓給袁術。孔融卻說,袁公路他們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塚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的,只有一個袁術。

曹操則不但一眼看出劉備是英雄,而且認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吃飯,竟然不緊不慢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話真是如雷貫耳。何況曹操還說「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劉備當場嚇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後來劉備的叛逃,則被解釋為與此相關。據說,當時車騎將軍董承聲稱親受獻帝藏在衣帶裡的詔書,密謀發動政變消滅曹操。劉備跟曹操吃了那頓飯以後,也積極與董承聯繫。因此一到下邳,便公開舉起反曹大旗。

但,此說破綻百出。

首先,衣帶詔就未必確有其事,董承他們也只是聲稱密受而已,並無實據。其次,劉備公開反曹,等於暴露了他們的秘密,則置皇帝與董承等人於何地?

因此,這仍是一樁疑案。[37]

不過劉備是英雄,卻毋庸置疑。唯其如此,關羽、張飛和趙雲,才會跟他一見如故,對他忠貞不渝;諸葛亮也才會放棄曹操、孫權和劉表,效忠一無所有的劉備。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看得出來的,曹操也不會看不出來。只不過,劉備這英雄並沒有用武之地;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著過於防範的,不如等到師出有名的時候再來收拾。

也許吧,也許。

因此,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在與袁紹決戰之前便調兵遣將,征討劉備。諸將提醒說:與明公爭奪天下的可是袁紹啊!曹操卻說:劉備才是人傑,不能養虎遺患;袁紹志大才疏,反倒不足為慮。[38]

這一仗打得劉備狼狽不堪。他甚至一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全然不顧手下的死活。結果,老婆孩子統統做了俘虜,就連關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敗的劉備只好去投靠袁紹,袁紹則出城二百里相迎。他沒能誘降張繡,卻得到了劉備,而且劉備還是從曹操那裡出走的,袁紹真是喜出望外。

只不過他沒想到,劉備既然能夠背叛曹操,同樣也會從他那裡叛逃。[40]

袁紹怎麼可能真正瞭解劉備?

他想的也只有一件事:盡快消滅曹操。

這並不奇怪。到建安四年(199)底,楊奉已滅,呂布已亡,袁術已死,張繡已降,劉表宣佈中立,孫策保守東方。局勢變得十分明朗:袁紹與曹操兩雄不並立。雙方都把對方看作了項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於是,袁紹不顧部分謀士的反對和勸阻,公開發表討曹檄文,悍然發動了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敵,並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了官渡。同時,他派遣東郡太守劉延駐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益壽亭侯於禁駐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袁紹的軍隊隔河相向,擺開了決戰的態勢。

官渡之戰即將打響。

[29]劉備事如無另注,均見《三國誌·先主傳》。

[30]關於郭嘉的意見,《三國誌·郭嘉傳》裴松之注引用了兩種說法。《魏書》的說法是,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問計於郭嘉,郭嘉表示不能殺劉備。《傅子》的說法則是,郭嘉主動去找曹操,說:「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但當時曹操「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就沒有聽郭嘉的。等到劉備公開背叛曹操時,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因此周澤雄先生認為,郭嘉的意見是軟禁。

[31]見《三國誌·武帝紀》。

[32]見《三國誌》之《董昭傳》和《程昱傳》。

[33]見《三國誌·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後漢書·呂布傳》、《後漢書·孔融傳》、《三國誌·太史慈傳》。

[34]劉備的五易其主是: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35]見《三國誌·先主傳》。《三國演義》移花接木,讓曹操稱袁術「塚中枯骨」,是不確的。如果袁術已是「塚中枯骨」,又何必說「吾早晚必擒之」?請參看陳邇冬《閒話三分》、拙著《品三國》。

[36]見《三國誌·先主傳》,原文為:「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岳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說:「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三國演義》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即據此改編。

[37]陳邇冬先生《閒話三分》說,如果劉備、董承他們「立券書名」是實,而且曹操征劉備就因「衣帶詔」一案而起,那麼,曹操在俘虜了劉備的老婆、孩子和關羽以後,就不會那麼客氣了,也不會由著關羽帶著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因此陳先生認為,就連這個「衣帶詔」,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偽造,也很難說。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則說:「董承本來是牛輔的餘孽,哪裡是什麼公忠體國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會討托董承呢?這話怕靠不住罷?」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38]見《三國誌·武帝紀》。

[39]見《三國誌·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40]見《三國誌·先主傳》。

[41]袁紹的討曹檄文見《後漢書·袁紹傳》。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