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一 樂園已經喪失了嗎

在這個行星上的萬物之中,植物類根本談不上對大自然有取什麼態度的可能。所有的動物類也差不多全數沒有取什麼態度的可能。但其中竟有這麼一個人類,會自有意識,並能意識到四周的環境,因而能夠對它取一種態度,實在是一樁極奇怪的事情。人因為有智慧,便開始對宇宙發生疑問,開始對它的秘密探索,對它的意義開始尋求。他們對宇宙,同時有一種科學的和道德的態度。科學界人士注意尋求本人所生活的地球裡外的化學合質,其四周空氣的厚薄,輻射於上層空氣的宇宙光線的多少和性質,山和石的組成,以及一般的支配、生命的定律。這種科學的興趣和道德的態度固也有一種聯繫,但在它的本身,不過是單純的求知慾和探索欲罷了。在另一方面,道德的態度便有許多差異。某些人是想和大自然融協和諧,某些人是想征服或統治和利用大自然,而某些人是高傲地賤視大自然。這個對自己的星球之高傲的賤視態度,乃是文明的一種奇特產物,尤其是某種宗教的奇特產物。這種態度起源於《失樂園》那個虛構的故事。所奇者是:這個故事不過是太古時代一種宗教傳說的產物,現在竟會很普遍地被人信以為真。

對於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從來沒有人發過疑問。總而言之,這個伊甸園是何等的美麗,而現在這個物質宇宙又是何等的醜惡。其實呢,自從夏娃亞當犯了罪之後,花樹難道已不開花了嗎?上帝難道因了一人犯罪,已詛咒蘋果而禁止了它的結果嗎?或他已決定將這花的顏色改為較灰暗而不像以前的鮮艷嗎?百靈鳥、夜鶯和鷚鳥難道已停止了它們的鳴叫嗎?山頂難道已經沒有了積雪,湖中已經沒有了倒影嗎?難道今日已經沒有了日落時的紅霞,沒有了虹霓,沒有了籠罩鄉村的煙霧,沒有了瀑布流泉和樹蔭嗎?所以「樂園」已經「喪失」,我們現在是住在一個醜惡的宇宙中的神話,究竟是哪一個捏造的呢?我們真是上帝的忘恩負義的不肖兒女。

關於這個不肖的孩子,我們可以設一個寓言如下:從前有一個人,姓名姑且慢慢發表,他跑到上帝那裡訴說,這個星球於他還不夠好,要上帝給他一個珠玉為門的天堂。上帝先指著天空中的月亮,問他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玩具嗎?」他搖搖頭說,他連看都不要看。上帝又指著遠遠的青山,問他說:「這不是很美麗的景物嗎?」他回說:「太平淡無奇。」上帝又將蘭花和三色花指給他看,叫他伸手摸摸花瓣是如何的軟骨,並問他說:「這顏色的配合豈不悅目嗎?」他爽直回說:「不。」上帝是無窮忍耐的,於是帶他到水族動物池裡,指著各種各色的熱帶魚給他看,問他是不是覺得有趣。上帝又帶他到一個樹蔭之下,用法力吹起一陣微風,問他是否覺得是一種享受?他回說:「並不覺得。」上帝又帶他到一處山邊的湖畔,指出水中的微波,松林中的風過聲,山石的幽靜和湖光的反映給他看,但他依然回說,這些物事並不能提起他的興致。至此,上帝以為這個他所手創的生物必是一個性情不很和善,而喜看較為刺激性事物的人,所以就帶他到洛基山的頂上,到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讓他看那些掛滿鐘乳、生滿石筍的山洞,那些噴泉沙崗,那些沙漠中的仙人掌,到喜馬拉雅山看雪景,到揚子江看三峽,到黃山看花崗石峰,到尼亞加拉看瀑布,再問他說,我豈不是已盡其可能將這個星球變為可以悅耳目,可以充肚腹的美麗世界嗎?但是那個人依然向上帝吵著要一個珠玉為門的天堂,說這個星球在他還覺得是不夠好。「你這個不知好歹、忘恩負義的畜生,」上帝斥他說,「如此的星球,你還覺得不夠好嗎?很好,我將要送你到地獄裡去,讓你看不到行雲和花樹,聽不到流泉,將你幽囚到命終之日。」於是上帝立即送他去住在一座城市中的公寓裡邊。這個人的名字就是基督徒。這個人的慾望顯然很難滿足。上帝是否能夠另造一個使他滿足的天堂?實在是一個疑問。即使造了出來,然而以他這種大富豪式心性,恐怕到了這個珠玉為門的天堂之後,不到兩個星期,又會感到厭倦,而上帝也將感到束手無策,無法去滿足這個不肖孩子的慾望了。現在我們大概都須承認現代的天文學,由於不斷的探索整個可以看得到的宇宙,結果已使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天堂。如若不然,則我們所夢想的天堂勢必須佔著空隙;既須佔著空隙,則勢必在蒼穹裡的星中,要不必在群星之間的空虛中。這天堂既然是在有月亮或沒有月亮的星球中,那麼我就想像不出這天堂怎樣會比我們的地球更好。這天堂的月亮或許不止一個而有許多個,如粉紅色的、紫色的、碧色的、綠色的、橙黃色的、水藍色的、土耳其玉色的,此外或許還有更多的虹霓,但我頗疑惑看見兩個月亮尚會討厭的人,看見這許多月亮時,將更易於討厭。難得看見雪景或虹霓尚會討厭,常常看見更美麗的虹霓將更易於討厭了。這天堂之中,或許將有六個季節而不是四個,將同樣有春夏和日夜的交替,但我看不出這裡邊將有什麼分別;如若一個人對地球上的春夏季節不感興趣,又怎會對天堂中的春夏季節感到興趣呢?我說這番話或許是極愚笨的,也許是極聰明的,但我總不能贊同佛教徒和基督徒以出世超凡思想所假設的虛無縹緲完全屬於精神的天堂。以我個人而言,我寧願住在這個地球,而不願住在別個星球上。絕對沒有一個人能說這個地球上的生活是單調乏味的。倘若一個人對於許多的氣候和天空顏色的變化、許多隨著月令而循環變換的鮮花依然不知滿足,還不如趕緊自殺,而不必更徒然地去追尋一個或許只能使上帝滿足而不能使人類滿足的可能天堂了。

照著眼前可見的事實而言,大自然的景物聲音氣味和滋味,實在是和我們的看聽聞吃器官具有一種神秘的和諧。這宇宙的景物聲音和氣味和我們的感受器官的和諧是如此完美這件事,使伏爾泰所譏笑的「宇宙目的論」有了一個絕好的論據。但我們不必一定都做「宇宙目的論」者。上帝或許會請我們去赴他的筵席,或許不請。中國人的態度是不問被邀請與否,總去赴席。菜餚既是這樣的豐盛,而我們適又飢餓了,不吃也是呆子。儘管讓哲學家去進行他們的形而上學的探討,讓他們去研究我們是否在被邀請之列,但聰明人必會在菜餚未冷之前,動手去吃,飢餓和好的常識常是並行的。

《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