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我採取慣用的交通方式——乘汽車回到昆明。我在昆明停留的時間很短,只是把行李寄存在汽車東站,買了一張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車票。昆明位於滇池的北端,我要去的地方在滇池的南端。那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鄭和的家鄉。他是元代曾經坐鎮雲南的一位蒙古將軍的後代。
鄭和生於1371年,那時漢人剛剛結束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明朝。但鄭和的家族當時仍效忠於蒙古可汗,當地其他的望族也是如此,漢人用了十年才重新控制了該省。漢人成功地奪取昆明後,把那些負隅頑抗的家族都殺掉了。當時只有十歲的鄭和倖免一死。他遭受了閹刑,曾在軍中服役一段時間,然後被送入宮廷做太監。在宮中,他因善於交際而嶄露頭角。事實上,他是一位相當出色的外交家,又備受皇帝的寵愛,因此皇帝派他去執行世界上最偉大的外交任務。
1405年,鄭和從中國東海岸駛向印度洋。和哥倫布一樣,他的航海行為部分是受貿易利益的驅動,但同時也反映了明王朝拓展疆域、提升國際地位的強烈願望,這與前一個朝代的蒙古人的做法是一樣的。但是漢人皇帝不用征服的方法,他想到的是外交手段。為確保鄭和航海過程中遇到的人都能瞭解與他們打交道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君主,皇帝為他的蒙古人艦隊司令配備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船隊。
於是我從昆明東站乘每小時一班的客車前往鄭和的故鄉。一個半小時後,我在滇池南端的昆陽鎮下車,又步行了一公里,登上一座可以俯瞰昆陽鎮和周圍村子的小山。在山頂上,我參觀了鄭和紀念館。
1405年鄭和由中國東海岸出海時,他的船隊包括62艘當時史上最大的船隻和上百艘稍小的船。多數大船是在南京附近的龍江船塢建造的。聽上去就夠驚人的,這些大船竟然有120米長,50米寬,重達千噸。船上裝有9個桅桿,船員的人數由400人到1000人不等。這些船中的每一艘都是87年後哥倫布航海船隻的十倍大。哥倫布的「尼雅號」「平塔號」和「聖地·瑪麗亞號」上只有五六個船員,但是鄭和的船隊除了船員外還載有28000人的軍隊。
他的船隊駛入南亞海上貿易沿線各個小王國的港口時,肯定是十分驚人的壯觀場面。想想船隊的後勤保障就讓人發暈。雖然船隊巨大,鄭和還是成功地從印度大陸的南端一路駛入紅海和非洲的東海岸。在28年中,他在海上往返了7次。其中的一次,30個王國的使團隨他來到中國,下次他出海時又把他們送回了自己的國家。每次往返要航行30000公里,而他們憑借的只有羅盤和觀象儀。唯一的詳細地圖就在天空上。但是,幽深的大海對鄭和十分友善。毫無疑問,海神也對他的外交手段欽佩有加。
誰又能想到,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竟然出生在一個內陸湖的岸邊,一個中國境內離海很遠的地方呢。因此,我認為鄭和紀念館裡肯定會大肆頌揚他們家鄉的英雄。但是紀念館裡展出的,只有鄭氏家族近幾代後裔的幾張照片,還有一隻貨船的殘骸,可以看出當時這條貨船上的貨物還是很豐厚的。除了看管員,這裡見不到其他人。
下山的途中,我在鄭和父親的墓前稍作停留。鄭和本人的墓在南京,離曾經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船隊的龍江船塢不遠。按照鄭和的說法,航行的竅門在於,要抓住深秋季節刮東北風的機會,乘著風力一路駛到印度;然後,要乘著春天的西南風才能一路回到中國。實際上並不像他說的那樣容易。他經常是西南風開始刮起來之後才到達印度,而且要在那裡待上一年的時間等待次年春天出現回家的機會。1433年,他在波斯灣等來了西南風,乘風破浪一路駛回了南京。他現在仍待在那裡,埋在芳草萋萋的地下墓穴中,等待著東北風再一次把他帶回到麥加。
和他的父親一樣,鄭和也是一位穆斯林,他的家鄉玉溪至今仍是一個穆斯林城市。如果我不回昆明,而是繼續向南經玉溪到通海縣邊的鳳凰山,就會見到6000多蒙古族人,他們仍在時刻等候可汗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