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麼?
媽媽點點頭:「是,是新的。」
安安讚許地說:「很漂亮!」
做母親的停止了手的動作,驚異地望著那剛滿兩歲的小孩,心裡在想:老天,這小人兒在跟我「聊天」哪,用他僅有的辭彙。
爸爸走進臥房來,小人喜滋滋地跑過去,拉著他的大手,指指媽媽的裙子:「爸爸,Schauneue,schon,」他在用德語說:「你看,新的,很漂亮。」
謎
安安的媽媽是個中國台灣人,從安安出世那天起,就一直只用國語和孩子說話,句子中不夾任何外語。安安的爸爸是德國人,講標準德語,所以安安與爸爸說德語。然而爸爸和媽媽彼此之間說的是英語,沒有人教安安講英語。
一家人住在瑞士,瑞士人講方言德語,就好像講國語的人聽不懂閩南話一樣,德國人往往聽不懂瑞士方言。安安在幼兒園裡,跟老師和小朋友們說的是瑞士話。
眼睛圓圓、鼻子圓圓、臉龐圓圓的小安安,就生活在這四種語言之中。那是什麼光景呢?
在幼兒園裡,華安嘰哩咕嚕地自言自語,大眼睛的蘇珊聽不懂,她想:「嗯,安德亞斯一定是在講中國話,所以我聽不懂,等他媽媽來要問她看看。」
在家裡,安安自言自語發一個音,一個爸爸媽媽從來沒聽過的新音,媽媽聽不懂,與爸爸打探:
「是德語嗎?」
「不是。」爸爸說,接著問:「是國語嗎?」
「不是。」
「那一定是瑞語了!」爸爸媽媽像合唱似地一起說。
安安對父母的困惑毫不理睬,自顧自去捏粘土、做小豬。
蘇珊趁著媽媽來接孩子時問:「歐子是什麼?」
媽媽笑得很開心:「是『猴子』!安德亞斯說的是中文的猴子!」
然後媽媽問蘇珊:「洛伊是什麼?偉婁是什麼?」
蘇珊解釋:「是瑞語的「獅子」、「腳踏車」的意思。」
晚餐桌上,爸爸恍然大悟地說:「啊,真想不到,同是德語,差別這麼大。我根本沒聽過這種說法呢!」
就這樣,小華安使大家都很忙碌:蘇珊學中文,媽媽學德語,爸爸學瑞語。所有的語言都學會了之後,大人才能完全聽懂華安的話。爸爸略帶安慰地說:「幸好他還聽不懂英語……」
黑人
有一天,在公車上站著一個美麗的黑人,安安興奮地問:「媽媽,誰?」
媽媽說:「黑人,那是一個黑人。」一邊回答,一邊想著,一個從來不曾見過黑人的人,如果懂得「黑」字的意義,而且眼睛能夠辨別顏色,有顏色的觀念,他一旦聽到「黑人」的詞,應該馬上可以體認到黑人的特色,為黑人下定義——膚色黑者為黑人。但是身邊這個小腦袋還不知道「黑」的意義,也不知道這世上還有所謂白人、黃人、紅人等等,他怎麼去瞭解車廂裡這個黑人呢?小腦袋顯然注意到眼前這個人類與爸爸、媽媽都不一樣,但它是否有能力觀察、比較、歸類呢?
回到家裡,媽媽拿起英文的《先鋒論壇》,歎息一聲說「哎!JamesBaldwin死了!」Baldwin是著名的美國黑人作家,照片中的他戴著一頂大草帽,很天真地笑著,露出白牙。「媽媽!」一聲大叫,把看報的媽媽嚇了一跳,安安正指著Baldwin的照片,很驚喜地說:
「黑人,你看,又一個黑人!」
媽媽再仔細的看看照片:既是黑白照片,連人的膚色都看不出來,這人,兩歲的小人怎麼就知道這是個「黑人」呢?
安安早已忘了黑人,在翻看狗熊與大野狼的圖片,一邊看,一邊加以評論:「好大!咬人!在睡覺!跌倒了……」母親凝望著他美麗的頭型,心裡翻騰著膜拜與感動的情緒: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究竟是什麼樣的宇宙機緣造就出「人」這個生命來?
媽媽不知道,安安能辨別的還不只黑人而已。家裡來了訪客,若是西方人,安安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就是德語;若是東方人,第一句話就是國語。好像腦子裡有幾個按鈕,見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鈕,絕對不會錯亂。小小的人又怎麼分辨西方人與東方人呢?
臘腸狗
迎面走來一隻臘腸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撐著圓筒似的長條身體,肚子幾乎要擦著地面。華安指著狗仰頭問媽媽:「那是什麼?」
媽媽說:「臘腸狗。」
華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長狗」;滿意了,又仰頭問爸爸:
「Das?」
「EinDackel.」爸爸說。
華安點點頭。在他的心目中,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東西都同時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會跑的兩個輪子,媽媽說是「腳踏車」,爸爸稱它「Fahrrad」,幼兒園的蘇珊卻說是「Velo」。華安認為理所當然,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要問三遍,然後記住三種答案。
※※※
那第四種,英語,爸爸媽媽怕把小傢伙搞糊塗了,向來不教,英語就變成大人之間的秘語。有一天上午,安安敲破了一個生雞蛋,蛋黃流在地板上,正往白色的地毯擴張。肇事者歡呼:「媽媽,Look——」
媽媽看見了,大叫一聲「哎呀」,慌忙去搶救。擦地板正起勁的當兒,突然想到什麼,眼睛尋找華安:「你剛剛說什麼?」
「Look,媽媽!」小人很得意地欣賞媽媽的驚訝,「Look!」」
媽媽丟下抹布,沮喪地說:「完了,他開始懂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