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談論死亡?這使我像貓頭鷹一樣被認作不祥。
有人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人間已經有夠多的恐懼和害怕,為什麼還要在不癢的地方開始搔扒?何苦呢?你這不是自尋煩惱嗎?如果你想給人注入希望,為什麼要用這種永恆不變的黑暗之事來襲擾我們本來就千瘡百孔的意志?嗚呼,我們還很年輕,為什麼不把死亡留給那些垂死的人去想呢?最起碼,也是給那些五十歲以上的人出的題目吧。
哦,我回答。生命和死亡是如此如影隨形,它們並不是像阿拉伯數字,有一個穩定的排列順序,在19之後才是20。它們是隨心所欲不按牌理出牌的,沒有一個必然的節奏。要死死記住,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並且有能力向你承諾:你可以無憂無慮地活到某個期限之後才來考慮這個問題。死亡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不打任何招呼地貿然現身。
嘿,這世上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們在生命的海洋裡堅定地存在著。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毫無徵兆地掀起滔天巨浪。很遺憾、很確定的是——死亡就在這張清單中。
對於一個你生命中如此重要的歸宿,你不去想,如果不是懦弱,就是極大的荒疏了。
古羅馬的哲學家塞內加冷冰冰又滿懷熱情地說過:「只有願意並準備好結束生命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
我們是必死的動物,又因為我們是高等的動物,所以,我們千真萬確地知道這一點。否認死亡,就是否認了你是一個真正有腦子的人。你把自己混同於一隻雞或是一條毛蟲。在這裡,我絲毫沒有看不起雞和毛蟲的意思,只是明白人與它們是不同的物種。
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的時候,人人都害怕天公不作美,降下雨滴。如果甘霖灑下,儘管對於乾旱的北京是解了渴,但那些精心排練的無與倫比的美妙場景就會大打折扣。人們在不斷逼問氣象學家那天晚上究竟會不會下雨的同時,也熱切地寄希望於我們的高科技,可以將雨雲催落他鄉。
開幕式的時候,我正在墨西哥灣上航海。當我回到家中,查找到開幕式的報紙,果然看到報道,那一天晚上陰雲奔突,為了防止在鳥巢上空降雨,有關部門發射了催雨的火箭,將水汽提前攪散,讓那傳說中的雨降在了別處。於是,億萬人才看到了鳥巢璀璨晶瑩的完美夜景,聽到激越躁烈的擊缶聲震盪寰宇。可見,催化劑這種東西的魔力,在於將一桶必然要爆炸的火藥提前引動,變得無害而可以忍受。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保障了最重要的階段完整無缺。
思考死亡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催化劑,可以把人從必死的恐懼中昇華到更高的生存狀態——那就是興致勃勃地生活。對於死亡的覺察,如同手腳並用地攀爬了一座高山。山頂上,一覽眾山小,使人不由自主地遠離了山腳、山腰處萬千瑣事的凝視,為生命提供遼遠、開闊和完全不同的視角。
你如果聽了上述這些話,還是對探討這個問題心有餘悸,那麼,在我束手無策之前,容我給你開一張空白的心靈支票吧:對於死亡的思考,可以拯救你生命的很多時刻。對死亡的關切,有可能讓你的生命有一種燦燦金光。雖然隨著歲月流逝,身體會不斷枯竭,但精神能越來越健碩。
只是這張支票兌現的具體日期和數額,要由你自己來填寫。誰都不能代替誰思考。不知你內心的恐懼還會持續多久?
有個女子說,她以前有一個習慣,就是從來都不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本子總是用不完的,要留下幾張紙;喝水會把底兒留在杯子裡,美其名曰「有水根兒(就是水鹼)」,喝了要得腎結石的,這借口雖明知荒謬,也還是一再重複著,哪怕是喝瓶裝的純淨水,也絕不喝乾;因為怕離別,她總會提早從聚會的場所離開,總能找到各式各樣的理由讓自己抽身;甚至吃飯菜的時候,都不會吃完,留下一口,並認為這是禮貌;打掃房間,也不會徹底,留下一個角落,說等下一次再來清潔吧,從小長輩就覺得她這是偷懶,說過無數次,她就是不改。
大家看到這裡,也許會說,這不過是很多人都有的小毛病,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的習慣。當然了,如果事情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也許人們都還能容忍,但是,每個人行事的規律,無論大事小事,內裡其實都是驚人地相似。
這女子工作以後,無法在任何一個單位待到兩年以上,總是不斷跳槽,有時有明確的原因,有時自己也說不明白,好像完全找不到充分的緣由,只是突然想走就走了。衝動一起,是那樣難以克制,似乎在逃避、躲避什麼可怕的東西,唯有中斷,才是出路。再後來,她連自己的婚姻也堅持不下去了,厭倦、恐懼和平淡,讓她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過,這世界上好的男人,比起好的工作,似乎要少。況且就算是工作,如果那個單位滿員,你也無法插入。婚姻更是具有鮮明的排他性。鵲巢鳩佔,鵲就回不來了。她的主動退場,很快就讓別的虎視眈眈的女子填補了空白。當她意識到自己的前夫多麼難得的時候,金甌已缺,喪失了恢復原狀的可能。
她是如此苦惱,如此憔悴。在龐雜紛囂的混亂之下,我一時也一籌莫展。如同面對一張沾滿了蛛網的條案,縱橫交錯,不知道哪裡才是混亂的支點。
關於漫長的談話過程,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謝她的無比信任。我後來才知道,匍匐在她內心的蜘蛛是自幼年就潛藏下的恐懼。她在非常幼小的時候連續失去親人,棺材前搖曳的燭火、血肉模糊的屍身,都讓她對終結的恐懼變得如此根深蒂固。這恐懼化身為「不要把事情做到底」的潛意識,如同魔咒,貫穿了所有歲月。她給自己定了一條規則,也算是「潛規則」吧——只有逃避結束,才能對抗死亡。
說到底,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會化裝的,會以各種各樣我們匪夷所思的模樣喬裝打扮出現。懼怕死亡就如同一根粗壯的籐,蜿蜒盤曲結著不同的瓜。也許是人際關係的不和睦,也許是做事的極端完美主義,也許是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也許是婚姻和感情的破壞與紛擾……如果你無法長久地保持安寧的心智,經常出現無法描述的悲傷或煩躁,很可能就是在死亡這個問題上沒有直面的勇氣。總之,對死亡的恐懼如同百變妖魔,有萬千種表現手法。原諒我帶一點武斷地說,每一個無以解釋的焦慮之夢背後,都是死亡之魘起舞的廣場。
對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源頭上把這件事搞清楚,從此不怕死,把死亡視為一個成熟的過程,有勇氣飲盡生命的最後一滴甘露,之後從容安詳地赴死,變成細碎虛空的分子,與宇宙合為一體。在這之前,有滋有味地生活。
死亡的過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項嶄新的學習體驗。為什麼你一定要一直想著你老了、老了?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踮起腳來張望歸途?
有朋友曾經這樣氣惱地問過我,她覺得我不斷地談論死亡必將到來,讓她噤若寒蟬。她說,你的文字通常是安詳和溫暖的,但那些關於死亡的論述夾雜其中,就像一些粗糲的貝殼碎片,會刺破手心的皮膚,讓人淌血。
我說,既然死亡是一個規律,為什麼不能討論?既然歸途本來就存在,為什麼不能張望?為了保持我整個生命的質量,為了當我發白齒稀之時仍然能保有尊嚴和快樂,我就要提前下手了。如果你不快,那麼我很抱歉。不過請原諒,我還是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