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相思已是不曾閒(1)

第10章 相思已是不曾閒(1)
    窗外微風細雨,小院的榴花卻在雨中綻放,火紅俏麗的朵兒,凝著雨露,像是一個女子的相思。在這清涼的午後,素手焚香,摘幾朵新鮮的茉莉煮一壺清茗,只覺風雅逼人。屋內流淌著潘越雲低唱的一首《相思已是不曾閒》,柔腸百轉,不盡纏綿。
    這首歌詞是由南宋一位蜀中歌妓填的《鵲橋仙》改編而來,前面的詞句都被刪改,只有最後兩句“相思已是不曾閒,又那得工夫咒你”不曾改動一個字。因為這樣的句子,刻骨驚心,不留餘地。她那麼舒緩地唱著,沉浸在自己醞釀的相思裡,不容得有任何人驚擾她的夢。我也被她所感染,烹煮一壺春愁滿紙空盟誓鵲橋仙蜀中妓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
    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個先生教底?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閒,又那得工夫咒你。
    叫相思的情緒,自斟自飲。卻覺得,前緣舊夢,一路行來,可以想念的人,已然不多。更何況,要對某一個人相思刻骨,實在太難。倒不如,做一個賞花的閒人,看那情深的女子,如何把華麗的相思,開到花殘,把一縷餘香留給懂得之人。
    我喜歡那殘酷的美感,愛那繁華之後的寂寥。看一個女子,從錦繡華年,一直愛到白髮蒼顏。韶光匆匆,那麼輕易就耗盡了她一生的相思,那期間漫長的煎熬與滋味,只有她一人獨嘗。
    愛到深處,是如此的不堪,當自己都手足無措,又怎能給別人一份簡單的安穩。看一段人間煙火,大家都搶著要分食,癡心的執著,換來更早的岑寂。如璀璨的煙花,熾熱地燃燒,餘下的是一堆冰涼的殘雪。我知她們心意,卻做不了那情深之人,寧願守著一段空白的記憶,倉皇地老去。也不要在心頭,長出一顆硃砂痣,直到死去,亦無法消除。
    填這首《鵲橋仙》的女子,只是蜀中一個無名的歌妓,是否留名於史,並不重要。只要她的詞,可以鐫刻在因為這樣的句子,刻骨驚心,不留餘地。她那麼舒緩地唱著,沉浸在自己醞釀的相思裡,不容得有任何人驚擾她的夢。我也被她所感染,烹煮一壺叫相思的情緒,自斟自飲。
    別人心裡,像一粒青澀的種子,成熟之後,結出相思的果。南宋洪邁撰記小說《夷堅志》記有南宋詞人陸游居蜀地時,曾挾一歌妓歸來,安置在一別院,約數日一往探視。有段日子,陸游因病,而稍長時間沒有去看她。這女子因相思難耐,便猜疑陸游生了二心。陸游作詞自解,她便作詞《鵲橋仙》復他。宋代蜀妓,多受唐時女詩人薛濤影響,善文墨、工詩詞者,不勝枚舉。而這位蜀中妓,被陸游青睞,想必是容貌絕佳,才情不凡,只憑這一紙詞章,亦知她是個敢愛敢恨、不修雕飾的性情女子了。
    陸游年輕時,有過一場刻骨銘心之愛。他和唐婉,青梅竹馬,後結為夫妻,幾經波折,終是離散。十年後,他們相逢於滿城春色的沈園,為她寫下名傳千古的《釵頭鳳》。而唐婉回去之後,和了陸游一首《釵頭鳳》便香消玉殞,陸游懷念了她一生,但不可能為她癡守一生。舊愛難消,不可以重來,不可以替代,卻可以重新對另一個人生情。蜀中妓寫“說盟說誓,說情說意”,足以證明陸游對她也有過海誓山盟,萬般情意,而且動輒花言巧語。“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個先生教底?”這句嗔怪之語,半惱半戲之筆,更見這位女子靈巧聰慧、俏皮可愛。他怨陸游對她的殷殷盟誓之言,只是一本扯謊的經文,哄騙她而已。這等虛情,不知是哪位先生所教。只簡單幾句,便將她佯嗔帶笑之態活躍在紙端。
    更讓人值得咀嚼回味的是下闋,“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她心中雖怪怨陸游薄情,自己卻無法不情深,無法不相思,依舊為他不茶不飯,不言不語,為他形容消瘦,為他神情憔悴。她被相思佔據了整顆心,沒有絲毫的清閒,又怎麼還會有時間去咒他。如此不捨,如此不忍,如此真切深情,發於肺腑,出於自然,也是她這首詞不同於其他的妙處。天然情韻,無須雕飾,落落襟懷,直抵於心。
    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她的命運,似浮萍柳浪,沒有依靠,沒有寄托。許多的歌妓,一生流轉於秦樓楚館,受盡屈辱,覓不到一個真心的男子。她也許是幸運的,被陸游喜歡,從此遠離煙花之地,還對她說盟說誓,一片情意。
    人生的苦,莫過於得到後,又要失去,與其如此,不如從來不曾擁有。好過那,日復一日捧著甜蜜的回憶,痛苦地嘗飲。她害怕失去,害怕疏離,害怕那些真實的相處,是一場空夢。所以,她不敢讓自己閒下來,只有將自己徹底地沉浸在相思裡,分分秒秒地想念心愛的人,這樣才不至於轉瞬成為虛無幻影,才可以告訴自己,一切都是真的,真的擁有著,就在現在,就在此刻,就在當下。
    唐時魚玄機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漢代卓文君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然而這些癡心的女子,沒有誰,不曾嘗盡刻骨的相思。一生想要求得一個不離不棄、陪伴自己經歷生老病死之人,談何容易。誰人不知,月到圓時月即缺,情到深處情轉薄。曾經擬下的盟約,是否抵得過地久天長的歲月?也許這一切因果,她們都懂,卻沒有誰,可以真正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忍耐自己的相思。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在注定的結局裡,平靜地享受必經的過程,是我的初衷。我這麼說,並不意味我就可以站在煙雨中,不打濕衣衫。縱算我可以做到,但也不能肯定,在和暖的陽光下,心底不會潮濕。
    我不知道,最後陸游是否辜負了這位蜀中歌妓的一片真心,也不知道,他們到底相愛了多久,是否等到恩怨償還,才彼此放手離別。香爐的煙輕輕裊裊,似要告訴我答案,最終還是無聲無息地離開。那個叫潘越雲的女子,依舊唱著一句“相思已是不曾閒”。為她自己,還是為蜀中妓,又或者是為萬千的女子。她重複地低唱,彷彿一停下來,那個愛了一生的人,就會轉身離開。
    “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髮。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裡,程蝶衣一遍一遍含著血淚唱這首《思凡》,因總唱不對台詞,而吃盡苦頭,那情景,讓看客心痛不已。這裡《思凡》的主角,說的就是尼姑陳妙常。著名昆曲《玉簪記》裡演的道姑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故事,也是因陳妙常空門偷情,被文人墨客,渲染改編而成的。因為離奇,才會有人捨得揮毫潑墨,迫不及待地想要搶先表達。一時間,汴京紙貴,戲裡戲外,辨認不出真假。都說人生如戲,看多了別人的故事,有時會不由自主地,丟棄自己的舞台。
    身在空門仍戀凡塵煙火西江月陳妙常松院青燈閃閃,芸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
    一念靜中思動,遍身慾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
    空門裡沒有愛情,他們的七情六慾,被清規戒律掛上了一把銅鎖,封印在青燈黃卷中。這世間沒有一把鑰匙可以開啟,又是任何鑰匙都可以打開,你有權選擇立地成佛,也有權選擇萬劫不復。佛家信因果輪迴,信回頭是岸,卻不知,這些修煉的人,都是世間尋常男女。只因一段梵音或一卷經文的感化,才有了佛緣,他們又如何可以在短時間裡,視萬物為空,輕易地躲過情劫。
    唐宋時期盛行佛教,廟宇庵堂遍及全國各地,名山大川。
    參禪悟道,出家為僧為尼似乎是大勢所趨,他們愛上了廟堂的清靜,愛上了蓮台的慈悲。古木檀香勝過凡塵煙火,梵音經貝代替車水馬龍,寬袖袈裟好過錦衣華服。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中的尼姑。之前的唐朝,雖有像魚玄機等不少這樣的才女出家,也留下過許多風流韻事。陳妙常出家的初衷,並不是追逐潮流,她本出身官宦,只因自幼體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將她捨入空門,削髮為尼。然而她蕙質蘭心,不僅悟性高,而且詩文音律皆妙,出落得更是秀麗多姿,美艷照人。這樣一位絕代佳人,整日靜坐在庵堂誦經禮佛,白白辜負了錦繡華年。
    如果說冰雪聰明、天香國色也算一種錯,那她的錯,是完美。她就是佛前的一朵青蓮,在璀璨的佛光下,更加的清麗絕俗、嫵媚動人。這樣的女子,不落凡塵的女子,對任何男子來說,都是一種誘惑。哪怕身居廟宇庵堂,常伴古佛青燈,也讓人意亂情迷。那時候,庵廟裡設了許多潔淨雅室,以供遠道而來的香客住宿祈福,寺廟裡可留宿女客,庵堂內也可供男客過夜。正因為如此,陳妙常的美貌與才情,才讓有緣的男子傾慕。她正值花樣年華,面對紅塵男子,縱是木魚為伴,經卷作陪,芳心亦會難以自持。
    陳妙常第一邂逅的男子叫張孝祥,進士出身,當年奉派出任臨江縣令,途中夜宿鎮外山麓的女貞庵中。就是那個月白風清的夜晚,張孝祥漫步在庵廟的庭院,忽聞琴聲錚錚琮琮,只見月下一妙齡女尼焚香撫琴,綽約風姿,似蓮台仙子。一時按捺不住,便吟下了“瑤琴橫几上,妙手拂心弦”、“有心歸洛浦,無計到巫山”這樣的撩人艷句。而陳妙常卻不為他的詞句所動,反而把持自己,回了他“莫胡言”、“小神仙”的清涼之句。張孝祥自覺無趣,悄身離去,次日離開庵廟,赴任去了。後每日為公務纏身,卻始終不忘女貞庵中,那月下撫琴的妙齡女尼。常常因此心神蕩漾,相思平添。
    張孝祥的昔日同窗好友潘法成遊學來到臨江縣,故人重逢,共話西窗。談及女貞庵的才貌雙全的女尼,張孝祥感歎自未知何日到仙家,己,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的苦楚。而這邊的潘法成已聽得心旌搖曳,後藉故住進了女貞庵中。他總認為,一位才華出眾絕色佳人,甘願捨棄凡塵的一切誘惑,毅然住進庵廟,清心苦修,必定有著不同尋常的心路歷程。因住進女貞庵中的別院廂房,與陳妙常便有了幾次邂逅的機會,郎才女貌,就算在清淨的庵堂,也是一道至美無言的風景。
    一個春心難耐的豆蔻女子,這一次,遇見了夢裡的檀郎,自是情思無限,歡喜難言。二人談詩論文,對弈品茗,參禪說法,宛然如前世愛眷。直至陳妙常芳心湧動,寫下了這一闋《西江月》:“松院青燈閃閃,芸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念靜中思動,遍身慾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所有的清規戒律,就被這一張薄紙劃破,情思似決堤之水,滔滔不止。松風夜靜、青燈明滅的深宵,她空幃孤衾,輾轉反側,早已拋開了所有的矜持和靦腆。
    只待潘法成讀了這闋艷詞,也立即展紙濡毫,寫下“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綵鸞同跨”的句子。
    後來有紅學家考證,說《紅樓夢》中的妙玉是以陳妙常為藍本。其實那些空門中的尼姑動了凡心,大概都是此般情態。
    妙玉靜坐禪床,卻神不守舍,一時如萬馬奔策,連禪床都搖晃起來。一直以為妙玉的定力非凡,可也難免走火入魔,那魔是心魔、是情魔。像她這等如花女子,一時的意亂情迷,算不上是過錯。縱是佛祖,也會有難了的情緣,也無法做到一念不生,萬緣俱寂。這世間之人,各有各的緣法,各有各的宿命,強求不得,改變不了。
    此後,女貞觀成了巫山廟,禪房成了雲雨榻,如此春風幾度後,陳妙常已是珠胎暗結。那時的庵廟雖常有男歡女愛之事發生,但大多為露水情緣,難以長久。而陳妙常自覺凡心深動,她與潘郎真心相愛,不願分散。潘法成為此求助於好友張孝祥,張孝祥也是通情達理之人,出了主意,讓他們到縣衙捏詞說本是自幼指腹為婚,後因戰亂離散,今幸得重逢,訴請完婚。張孝祥就是縣令,所以當他接過狀紙,問明原委,立即執筆判他們有情人成眷屬。
    她離開女貞觀,穿上了翠袖羅裳,收拾起紙帳梅花,準備著紅帷繡幔。此後,巫山雲雨,歡眠自在,春花秋月,任爾採摘。
    我知道,她是在剔盡寒燈夢不成的孤獨中死去。那羸弱的燈火,沒有延續她的生命,沒有延續她的情感,也沒有延續她的夢想。她甚至在寒夜裡,連夢也沒得做了,試問,一個才貌非凡的女詞人,到了連夢也做不成的境況,生命對她來說,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又或者說,這沒落而荒涼的塵世,之前不曾給過她希望,不曾給過她溫暖,不曾給過她愛情,如今又還有什麼理由,來挽住她?
    寂寞的窗牖下,一盞孤燈明明滅滅,挑過的燈花越來越亮,靈魂的火焰卻越來越暗。她就是這樣,起筆連用五個“獨”字,把心中無以排遣的苦悶愁懷,淋漓地寫出來。“獨行顏色如花命如葉減字木蘭花·春怨朱淑真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
    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
    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就是這樣,顧影自憐,起臥無時,酌酒無緒,賦詩無心,就是這樣的傷神,被春寒入骨侵心。看著寂寞的影子,她悲傷得淚流滿面,心中還有未曾死去的情愫,卻無人得見。愁病交加的日子,她只能獨對寒燈,用枯瘦的細指,挑著點點燈花。想伴著這盞幽燈,沉沉睡去,做一場曼妙無聲的春夢。可寒夜悠長,她看著孤燈,止不住地歎息,連一個平淡的夢,也做不了。
    她叫朱淑真,生於宋代,一個普通的仕宦之家,不顯赫,卻也殷實。她所生活的時代,恰逢南宋與金媾和,社會漸趨穩定。自幼冰雪聰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按說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民間才女,應該有幸福美滿的一生,就算不華麗,也應該平凡簡單。可她短暫的一生卻是如此的難盡人意,情場失歡,最後抱恨幽棲而終。她是一朵傲世的黃花,卻開不出那片叫愛情的花瓣。
    一生為情所牽,卻不知一生到底交付給了誰,一朵花,寂寞朱淑真,自幼冰雪聰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
    地開在塵世,獨自綻放,獨自凋零。還不如一株尋常的草木,植入塵中,還能嘗盡五味雜陳的煙火。可她偏生要“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她追求美好的愛情,而愛情卻將她辜負。
    少女時,也曾天真爛漫,也曾窮日逐歡,懷著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在閨房裡填詞作畫,撫琴讀書。她希望,用自己最潔淨的心,等待一場愛情的來臨。她甚至幻想過,她的郎君,應該是俊朗儒雅、滿腹詩文。白天,花前柳下,吟詩對句;晚上,紅綃帳裡,鴛鴦同歡。他為她輕妝描眉,她為他紅袖添香。可她沒能如願以償,現實是冷酷的,沒有誰,可以預測自己命運。就在她十六歲的那年,由父母包辦,將她嫁給了一個平凡的市井男子。彷彿從第一天開始,她就已經看到自己無望的一生。
    此後,她隨夫游宦於吳越荊楚之地,飽經流離之苦。她也想和夫攜手相牽,走過風雨人生,可每當吟出“對景如何可遣懷,與誰江上共詩裁”的絕望之句,那顆本就不夠溫暖的心,在冰冷中漸漸死去。這樣一個吟詠“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詩意而嫵媚的女子,如何和一個滿身銅臭、不解風情的男子攜手終老?他們之間,就像流水中兩枚旋轉的落葉,朝著各自的方向奔走,永遠不會有愛的交集。以為自己相伴一生的男子,會為她遮風擋雨,會給她一個堅實的臂彎,會呵護她柔弱的心懷。卻不料,這樣的疊合,反添了心靈的負累,給了她無盡的愁煩。人生的悲哀莫過於鴛鴦枕上不同夢,看著熟睡在身邊的男子,只能將淚水傷情地吞嚥。他們被隔在愛情的兩岸,身在一處,心與心,卻是這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煙月不知人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