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鳳凰城遠近聞名,著意在山水韻味。鳳凰城山水名揚天下,得益於作家沈從文。凡讀過沈從文作品的人,不僅難以忘記湘西的山水韻味和民俗風情,而且同時種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慾念。鳳凰城是湘西風景風情的代表性傑作,自然為首選之地。
大約十年前到鳳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從文先生的書屋和墓地,感觸多多,卻不著一字,說來很簡單,沈先生早在幾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風情靈氣展示得淋漓盡致,至今都很難再讀到那樣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貿然動筆了。這回又去湘西,再上鳳凰山,不僅有沈先生文章裡的景致為參照,而且還有第一次來鳳凰城的印象作對比,我發覺變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我記得十年前進鳳凰城時,要過一座橋,從橋上看下去,河水裡浮游著幾頭水牛。水牛在河裡懶洋洋地游著,露出碩大的頭和頭上的彎角,還有淺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渾而近濁,漂浮著有籐蔓的野草,據說是剛剛下過雨漲了水的緣故。這幕水牛戲水的景象就留在我這個北方人的記憶裡。這回一看見鳳凰城,一看見那條河,自然不再陌生,卻看不見水牛的姿容了。水變清了,大約沒有落雨也就沒有漲水,更看不見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鋪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齊齊,類似城市公園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隱隱生出某種缺失的惆悵。我又不敢說這種整修有什麼不合適,卻想著那泛著青草的泥岸伸展著的自然狀態的曲線。再也不復重現了。
其實,更想看的是沈從文先生的舊居,十年前看了一回,這次來仍然想再看一回。我從東正街拐進中營巷。就感到擁擠和熙攘,擁擠著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觀瞻一位作家的宅第的好奇心所驅使。而這位作家生前卻是落寞的,儘管住在繁華的北京,活著時幾乎是蟄伏隱居,即使在胡同裡迎面撞懷。乃至不經意間頭與頭碰撞得起了疙瘩,卻誰也認不出個沈從文來。現在,先生早已棄居的老宅舊屋,卻“下自成蹊”。據說一年四季都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旅遊旺季就這麼擁擠著。
大門口是進出的交匯之地,我得側了身才能擠進去,院子裡和前屋後廳都擠滿了人,觀看的照相的購書的琢磨著風水八卦的人,似乎都津津有味自得其趣。我也在擁擠的縫隙裡看沈家的這座四合院,進得門來算門房,正在經營著沈先生作品的各種版本,需排隊才能交上錢拿到書。中間是左右對稱的廂房,顯得低矮而又窄小,我是以北方四合院的廂房作參照的。最重要的建築是廳房。以石條起壘。是一種淡淡的橙紅色石條,平生一縷暖色。石條上砌磚。青色的磚只壘到窗下,不過半人高,之上就全部是木格大窗子,再不見一塊磚石牆壁。木窗和木門之間以木板嵌鑲作牆,古香古色,自成一種幽雅。我在北方鄉村和城鎮,幾乎沒有看到過窗台以上不用磚或土坯砌牆的房子,甚為稀罕新奇。
廳房內一明兩暗,明間當為長者議事、說話、訓子的比較莊嚴的場合,也是接待客人的會客廳。左臥室背後,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邊吊著一隻水壺,四周擺著幾隻小板凳。使我自然地發生最生動的聯想,無論家人或朋友,圍坐在火塘邊,聽燃燒的劈柴辟啪響著,看火苗忽喇喇往上躥起,水壺裡的水絲絲絲響著,沏一碗熱茶,或敘友情,或議家事,或逗笑取樂,該是怎樣一番愜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卻很幽靜,曲徑盤繞,雜樹蔽陰。突兀看到一塊碑石,刻著神采飛揚的手書字體:“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初看嚇了一跳,碑題內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應不及。細看副題為“悼念從文表叔”。立碑題字者為大名鼎鼎的黃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覺隱壓下來,慢慢嚼磨,反覆體味箇中內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塊巨大的石頭為標誌,據說重達5噸。上邊刻著沈先生自己的話:“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應該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種複雜曲折的人生歷程之後的生命體驗,只可領悟,不敢評說。我很讚賞這塊石頭,不是名山採來的名貴石料,而是當地山上到處可見的一種沉積岩石塊,大大小小的各色礫石,和沙粒堆積凝結在一起,呈現出一種自自然然的原本的顏色,亦未作任何雕琢,似乎這石頭一直就蹲踞在這裡,與山與樹融為一體。據說這石頭是黃永玉先生親自為其表叔選擇採掘來的。我便欽佩這位畫壇大師超凡脫俗的審美取向,真是一塊再恰切不過的石頭。有清泉自石縫湧出。貼著山根的石凹流下去。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在沈先生耳邊流過,不時泛出叮叮的響聲。想先生平生不聲不響,似乎也不愛熱鬧,悄悄走出鳳凰,死後又悄然歸於鳳凰,不料熱鬧發生在死後,擁擠了舊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墳頭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靈,怎麼承受得住……
我依著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種專供遊樂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氣悶熱暫得緩解。看河邊的小幢民居建築,真是稀罕奇觀,倚山而造,櫛比鱗次,一幢幢小屋小樓藉著山勢和立足的地坨大小,結構著種種樣式。最下邊的一排,居然是凌空立柱鋪出一方地基,搭建成別緻的房子,河水便在床鋪下日夜流淌,有水聲催眠入夢,當是怎樣一種如仙的境界。河邊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著淘著。淘著洗著的還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還用著棒槌。棒槌在石頭上捶擊衣服的響聲聽來悅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門口的澇池邊和灞河裡聽慣了的脆響樂聲,但家鄉的樂聲早已在多年前消失了。
上岸後沿河邊的小路走,不時有人拉著小車擦身而過。車上繃一頂遮陽的花布,車內置一張躺椅。花了幾塊錢的人坐在躺椅上。掙了幾塊錢的人拉著車子在小巷和河邊跑著,供花了幾塊錢的人觀光賞景。這是最簡單最直白的一種關係,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說三道四。我看著覺得有點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勢,手裡夾一支正燃著的紙煙,兩條腿以八字形撇開,搭在車子的兩邊,旁觀者入目頗覺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著,今日的鳳凰和湘西在他的筆下,會是怎樣一番景致。
2005.11.29 二府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