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仰及習俗
1.拜孔子信關帝
前面講到,琉球王都首裡城有個久米村,久米村裡還有兩座廟,一座是孔子廟,一座是天後、關帝廟,都非常大,孔廟「堂三楹」中堂奉祀孔子,署以「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左右兩龕各有一人立侍,手裡分別拿著《易》、《書》、《詩》、《春秋》。天後、關帝廟也是三楹格局,中祀天後,西祀關帝。關帝是中國民間尊奉的保護神;天後也是保護神,不過責任偏重於海事方面。天後,或稱天妃,俗名林默娘,宋朝福建莆田湄州人,相傳以孝成神,佑護往來船舶,拯救海難,屢顯靈聖。另外,在孔廟堂北,設有學校,這也是中國孔子廟和琉球最早的孔子廟的不同之處。眾所周知,在中國,孔廟的最大作用之一是擔負著興學的重要職責,孔廟裡一般都設有學堂、私塾;但修建在琉球的最早的孔子廟並沒有此項功能,所以在孔廟外另建學校明綸堂,擔負教學任務,謂之府學,是琉球最早創辦的公立學校。學校教育以漢語為基礎,會說話就教漢語,會寫字就教以漢文,教科書有《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等,學生到了十歲稱為「若秀才」,十五歲剃髮,先拜謁孔子,再見國王,見了國王就可以改稱「秀才」。
2.遵循三綱五常
程朱理學中的三綱五常在社會中傳播開來,民間重孝義、重貞節、道不拾遺在古琉球成為風氣。——在《琉球使錄》中記載孝義有三:鶴壽、謝納、毛鶴和毛龜;忠義:長田;忠節:馬順德、鄭迥。關於列女的記載有七位:「真鶴、乙鶴、大裡按司妻、豐姐、乙達呂、許氏、蔡氏」,可見,程朱理學對其影響之深。
琉球人安分守己受儒學影響,宅心仁義,特別好,連拿破侖都很佩服。為什麼呢?1816年,英國有一艘船「萊拉號」在琉球遇險,結果被當地人給救了,琉球人在救了它之後,還把落在海裡的東西都給撈上來,撈上來都送還給它,該船想感謝人家,人家也不要,後來這條船在返回歐洲途中,經過拿破侖流放的聖海倫那島,那時叫聖赫勒拿島,在那裡看看拿破侖,有人向拿破侖講到這段往事,拿破侖聽到這件事大為震驚,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什麼呀?琉球全國無武力,人民不知世上有戰爭。「社會以禮而治,各階層各守其分,無盜竊,社會安靜寧謐」;這麼好的國家,真是世外天堂。再如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的一艘運輸船在琉球北部遇險,船上裝有黃金、白銀、酒、飲料等,但當時琉球人卻沒有絲毫佔有的念頭,而是熱衷於幫助遇險人員搶救沉船物資,並為遇險船員供應生活必需品,盡量使他們過得舒適。當遇險人員欲報答琉球人的救助時,琉球人十分心誠且堅決地拒絕。琉球人唯一的希望是,一旦琉球的船隻在英國遇險,希望英國人好好救助他們,並送他們回國就行。
琉球國王也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國王治國「以德不以劍」:「我們國家的人民在古時就專門地學習了孔孟之道,每個家庭都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家人,規範家庭秩序。統治者以孔孟之道來教育他們的子民,並以之來作為施政方針。事實上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穩定和平的國家,在這裡人們感到安逸富足,這是因為孔孟之道已經深入人心了。」
3.民間習俗
琉球人結婚也實行迎娶,鼓樂彩轎,小具酒宴,另外五月還有端陽賽龍舟、七月十五做盆祭、九月重陽登高飲酒等等。琉球人民也喜歡在房頂放置石獅子像,也喜歡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當」,就是我們泰山石敢當,我們前一段不是剛做了泰山的節目嗎?這個在琉球也有,至今日本沖繩久米島具志川村還保存有雍正年間的「泰山石敢當」碑記。還有這個空手道,大家都知道空手道的前身就是琉球的「唐手」,而唐手是怎麼來的呢?在唐手之前,琉球有一種武術叫作「那裡手」或者「首裡手」,是以琉球的王都命名的,後來融入中國的武術,主要是少林武術,形成了唐手,再後來又與日本武道融合形成了空手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琉球那時與中國的關係極為密切,到處都有中國的印記。
中國特色的王宮——首裡城
不僅如此,琉球國首都首裡城,那是琉球國的政治中心,也一樣處處都是中國特色。首裡城始建於15世紀初,完成於16世紀中期,受紫禁城影響的痕跡隨處可見。再加上中國「風水」(琉球讀做「分斯」)的影響,同時又結合了日本建築及琉球本土文化的特點。首裡城分內外城郭,巧妙地利用了首裡山丘的自然地形,形成一座坐東朝西的長橢圓形城池。坐東朝西,是為了背風,因為颱風大多自東向西而來。宮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紫禁城的九分之一。九為陽數之最大,表示其為中土大家庭的一分子。
首裡城是琉球的政治和權力中心,處處透著濃濃的中國氣息。首裡城以紅漆為主,南北走向,正殿的穹形設計是典型的唐式大門,雕樑畫棟,金龍盤旋,其佈局是依照同時期明清的紫禁城作藍本而建,儼然一副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其正殿是琉球王國最大的建築物,有三層,寬29米,進深17米,高約16米,十一間七進,前面有五間一進的抱廈,重簷歇山頂中央為唐破風式。一層國王御座上方的牌匾為清朝康熙帝所賜,上書「中山世土」四字,更透出濃濃的中國氣息。正殿的基石是用從中國進口的大青石建造的。王宮正殿一層「下庫裡」為國王日常理政之處;中央為國王御座。二層「大庫裡」,為禁止國王之外的男子入內的房間,在這裡舉行為琉球國以及王族祈福的儀式。中央是國王的寢室,設有寶座,右側小間為王妃寢室。三層「小屋裡部屋」,通風用。首裡王宮的建築上龍的形象為蟒(四爪,次於皇帝的五爪龍),與日本城池(代表建築如江戶城、大阪城、姬路城)不同,首裡城在建築外觀和屋脊、柱頭、石獅等建築小品上帶有濃厚的中國風格。
更為傳奇的是,在王宮裡還有一座「守禮門」,為中國牌樓式建築,上掛一塊廣為世人稱道的匾額——「守禮之邦」,意在說明琉球是重視禮儀、遵守禮節的禮儀之邦。守禮門兩側有一對從中國傳入的招福、鎮邪的石獅子,琉球稱為「西薩」;「守禮門」三字是用漢字書寫的,有道是進了「守禮門」,沒有卑劣人。不僅匾額是漢字書寫,而且琉球《歷代寶案》全部收錄明清時期琉球國與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國家往來的文書,明代琉球國給暹羅國、爪哇國、朝鮮國、滿喇加國、蘇門答剌國等國的咨文一律用漢字書寫,使用中國紀年。
值得一提的是,首裡城正殿方向向西。面向西的原因,一個是它的這個山勢的原因,首裡城是南北走向的,南北走向的山,風常年是東西向刮,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琉球國王的御座面向西邊,結果臣子們在他下面跪著的人面向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有那種宗教氣氛對不對啊;第三,中國在琉球的西面。琉球國是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一部分,琉球是中國的藩屬國,首裡城西向是古琉球臣屬中國的象徵。
儒家思想的教育浸潤
明清五百餘年,琉球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明代琉球漢詩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漢詩,自順治年間開始,風行二百年。琉球漢詩的黃金時期正值中國的康乾盛世,一時詩人輩出,程順則是其傑出代表。
根據程順則《廟學紀略》的記述,儒學在琉球的傳播歷程大致如下:
1.儒學傳入琉球。琉球最早接受儒學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琉球人入明太學。1392年,琉球王子及陪臣子弟入太學。此後,孔子之教開始在琉球傳播。
2.引進聖像的年代。琉球人雖然入明太學,開始接受儒學,但是,琉球人「未睹尼山(孔子)儀容」。明萬曆年間,紫金大夫蔡堅將從中國(明)請來的聖像祭祀於家中。
自此,孔子之顏(聖像)終於傳入琉球。
3.修建聖廟。聖像雖然祭祀於家中,但是,由於「家祀近褻」,所以,紫金大夫金正春於1672年向琉球國王建議修建聖廟,聖廟於1674年竣工。
4.雕刻聖像和四配。1675年,雕刻聖像(孔子像),其左右陪祀四配(四聖,右為顏子、子思,左為曾子、孟子)。
5.實施孔子祭典。1675年,在春秋祭孔。關於祭祀的盛況,程順則記述道「恍如登闕里之堂躬逢其盛」。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明為清所代,明清交替曾經使琉球與中國的交流一度中斷。
6.冊封使將清皇帝聖祖康熙所書「中山世土」匾額帶往琉球。此後,琉球人入國子監學習得到恢復。1683年,清朝取代明政權後,清派翰林院檢討汪公(汪楫)、內閣中書舍人林公(林焻)為冊封正使和副使到琉球。汪林二人將清皇御書「中山世土」四大字賜給尚貞王,並上奏清帝康熙許可琉球中山王陪臣子弟進國子監讀書。由此而後,因明清朝交替而一度中斷的琉球人進國子監讀書之途徑得到恢復,國子監監生學成回琉球後,給琉球人傳授忠和禮。
7.琉球興學的歷程。琉球興學最早的是從明招聘大學者教授子弟。有名的大學者如毛擎台、曾得魯、張五官、楊明州等4位先生,對於他們,「至今國人能道之」;此後,從國子監學成而歸者擔任教學。任命「紫金大夫一員」、「司教」,在久米村孔子廟裡每月「三六九日」教學生,「稽察」諸生「勤怠」並兼管「與中國往來典」。明萬曆年間由鄭迵擔任,此後蔡堅、金春、鄭思善、周國俊、王明佐、蔡國器、蔡鐸歷任;講解師、訓詁師的職責及其任命者名單。講師由精通文理者擔當,始於鄭弘良,而後由曾夔、鄭明良、蔡應瑞、蔡肇功、程順則、梁津、王可章、士綸、程順性(程順則之弟)、周新命繼任。訓詁由擅於文章者擔當。
琉球派遣留學生在中國
明清兩代琉球國陸續派遣來華學習的官生有20餘次,80餘人。根據琉球派遣來華學生的身份,可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明洪武五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派遣官生10次25人,來華者多為王族和高官子弟;第二階段,從明成化十八年至清嘉慶七年(1802),派遣官生10次40人,來華者為世居久米村閩人後裔;第三階段從清嘉慶七年至清同治八年(1869),派遣官生4次16人。久米村人和王族高官居住的首裡村人各佔一半。這些數據表明,閩人三十六姓後裔在琉球來華留學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琉球向中國派遣留學生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以備朝貢和應受封典的需要;二是為了發展本地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的需要。不過這留學生也不是隨隨便便來,隨隨便便學的,也得面試,當然那時候不用筆試,面試主要是瞭解這些人的漢語水平、學習目的,還有要學的專業,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你看這個待遇是相當高的,就是我們對研究生的培養,人家一過來就讀研究生;我們知道讀研究生也有個公費自費,那時候也一樣,這些留學生也分個公費自費的。公費的是到北京、南京的國子監,最高學府,他們叫做「唐監生」,他們學習和生活的費用由朝廷來支付,明太祖朱元璋就說:「遠方慕中國禮儀,故遣子弟入學,必足於衣食,然後樂學。」就是說我得先讓他們吃飽喝足,然後才能安心學習,中國有句古話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所以就規定一切費用全由朝廷承擔了,當然這些人大多也是些貴族子弟。另外,朝廷不但承擔他們的費用,負責把他們培養成才,教會他們文化和技藝,還鼓勵他們回去建設家鄉,《明太宗實錄》就記載:「遠人來學,誠美事,思親而歸,亦人情,宜厚賜以榮之。」中國真是禮儀之邦,他們回去還能得到皇帝的賞賜,那真是榮歸故里,真是好啊。再一種就是自費的了,這些人是在福州學習,在福州的琉球館裡,人數也比較多,大多數也是久米村裡的人,他們學習儒學、天文、地理、氣象、音樂和繪畫,還有農業生產技術等。比如說,蕃薯就是由這些人在中國學會了栽培技術然後回到琉球種植推廣的,甘蔗也是。另外,還有學醫的,清康熙二十七年,琉球有個叫魏士哲的留學生就拜師學習兔唇縫合手術,拜的師傅是人家祖傳的手藝,這個技術在人家家族裡有規定,不是傳男不傳女,這倒沒什麼,因為琉球留學生也有女的,人家是「此藥方一世一傳,雖親友不敢傳之。」就是一代只能傳一個人,這是祖訓,可是在魏士哲真誠的打動下,中國這位老醫生還是傳了給他,這魏士哲學會後回到琉球也成為了一代名醫。還有學繪畫的,學中國的山水花鳥畫,他們在琉球也成為了著名的畫師;學音樂的,學習中華歌樂、琵琶、三弦、雜戲等等,也都成為了音樂家;還有學習中國詩歌的,我們下面專門講琉球的詩歌和音樂,深受中國影響。除了這些,主要是學習儒學經典。
琉球來華官生所學的課程與國子監所設的大致相同,大多是儒家經典。學習內容由淺及深,先學《小學》以啟蒙,次學《近思錄》,再正式學習主要課程《四書》、《五經》,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書》、《易》、《禮》、《春秋》以及律令、書、數、御制大浩、性理、習字等科目。每日琉球官生須「早起、沐浴、正衣冠。到講堂聽講《小學》數條;《小學》完畢,講《近思錄》。飯後講經數條,監帖。燈下,講四六、古文各一篇,詩一首,次日背誦。」「聽講之後,各歸本位肄習」,然後「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除了這些課業要求,琉球來華官生與中國學生一樣必須參加月考、季考和歲考,考試內容規定要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或五言律詩一首。清代國子監的教習還注重對琉球來華官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教育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比如在入學教育之際,就要求學生端正入學目的,不能「以取利祿為急務」,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讀書要循序漸進,去故求新,專精之至,要辨正偽,「有本原,有次序,有綱領,有要法。」在學行俱優的教習們認真教學下,大部分琉球官生勤學好問,認真刻苦,尊師親友,不少人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學的鄭孝德牢記教習潘相的教誨,「晝夜刻厲,孜孜問學不怠」,手抄《四書》、《五經》,儒先語,一衷於子朱子,尤玩味《小學》、《近思錄》等書,對經書鑽研至深,而且寫得一手好詩文。同治七年(1868)琉球官生林世功師從教習徐干,在漢詩創作上天分頗高,其詩「詳雅有中朝館閣氣象」。在學期間,他與林世忠等人合集教習徐干輯評的《琉球詩課》,時人公認為國子監琉球官生習作的上品,徐幹點評:「清麗綿芊」,「氣魄沈雄」,「格律高渾氣象崢嶸」,常被作為試帖詩的樣本。另出版的課餘詩作《琉球詩錄》,更是被譽為琉球漢詩的精品。
這些琉球來華官生學成歸國後,都受到琉球國王的重用。有的聘為國師,為國王世子、世孫講經論典;有的升任官員,治國安民;有的充當貢使、通事,促進中琉兩國的友好往來。他們充分發揮經邦濟世之才,為琉球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
有清一代,琉球一如既往「慕效華風」,來華留學生的陸續回歸進一步增強了琉球漢語漢學傳播的力量,不少人以傳授漢學為己任,如康熙年間的琉球官生蔡文溥回國後,就任於琉球官學的講解師及訓詁師,「以其所學,教久米村及國人,人多化之」,他還為琉球國王的世子、世孫講《四書》、《詩經》、《綱鑒》及《唐詩》等,並著有《四本堂集》,深得世人的敬重,授為紫金大夫。琉球留學生的教化遠布,使琉球「各島漸通中國字,購蓄中國書籍,有能讀《上諭十六條》及能詩者矣。」後來,由於漢語漢學在琉球的普及推廣,還出現不少琉球人學漢語的專用教材。現存於世的僅見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五種:《官話問答便語》、《學官話》、《百姓官話》、《廣應官話》、《琉球官話集》,編者都是閩人後裔久米村人,其中《廣應官話》的作者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來華留學官生梁允治。從這些課本中可考證,那時大部分漢語根據北方官話,也有不少是南方話甚至閩方言的詞語,所以如今琉球方言還保留許多與閩語發音相似的詞彙。此外,漢字在當時的琉球上流社會幾乎成為通用文字,而且使用中國紀年和公文格式。不只琉球政府與中國朝廷、地方官員的貢表、奏折、咨文都用中文寫作,連寺廟、學校、公祠所立的碑銘也用漢字所刻。歷史流傳下來的琉球史籍、詩文也多用中文書寫。
琉球來華留學生不僅促使琉球社會以禮為本、文教大開、文風大振,使儒家思想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建國的指導思想和準則,而且在琉球文學藝術史上他們也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不朽篇章。
對於琉球官生在國子監學習期間的情況,清人潘相著有《琉球入學見聞錄》,專門對此進行論述。此書中的教規如下:
一、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候大人拜廟後,隨班拜廟三跪九叩首,次拜後殿三跪九叩首,次謁文公祠一跪三叩首。已隨詣彝倫堂,上堂打三躬;退,詣講堂打三躬。
二、未領衣冠時,服該國冠服;已領之後,即服所賜冠服。
三、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詣講堂聽講《小學》數條;《小學》完,講《近思錄》。飯後,講經數條,臨帖。燈下,講四六古文各一篇、詩一首,次日背誦。
四、講書之時,諸生以齒序立,專心聽講;或有語言不通、意義未曉者,須再三問明。
五、聽講之後,各歸本位肄習,衣冠必整肅;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莊,不得笑語喧嘩。
六、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
七、跟伴須各自約束,不得恣其出入、聽其傲慢,有乖禮法。
由上可知,這些官生每月朔、望要拜謁孔廟和文公祠。他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而開列的教條是非常嚴格的,從禮節、冠服、起床、學習到上課時的態度,下課時的儀表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每天的作業以及跟伴的行為都有限制。由規條三知,教習的教學也是用心良苦,為了使琉球官生得到儒家的正統教育,他們制定了循序漸進的學習內容:「先取《小學》立教,明倫敬身;……然後取《近思錄》一書而誦讀之、而踐體之,……由是,可以進究乎《四子》、《六經》而求聖賢之大全。」可見這些官生的學習完全是按照儒家的學習規律設定的,他們在中國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以及儒學的熏陶,回國後大都身居要職,為儒學的傳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琉球漢詩
咱們前面講到,琉球人除了學習儒學之外,他們還學習中國的詩歌。中國自古就是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第二講封貢之路中我們提到出使琉球的使臣除了冊封等事情之外,他們還到處走走看看琉球的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等,然後就做成詩歌流傳下來。此外,還跟琉球人進行詩歌唱和,這是交流的一種方式。那麼,琉球這些留學生在中國更是入鄉隨俗,每天都沉浸在中國詩歌的氛圍當中,時不時地都會來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們也特別喜歡這句,這是對故鄉的思念。他們背井離鄉,在中國學習,更是喜歡李白的這首詩,更知道月光代表著思鄉,還做了很多的思念家鄉的詩歌,我舉一例,前面提到的程順則寫了一首《鄉夢》:
分明昨夜在家鄉,召入王門賜酒漿。
曉角忽聞人好夢,醒來殘月照東廂。
這是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歌,明明是昨天還在家鄉,今天就不在了,好像是做了一場夢,只看見窗外的殘月而不見家鄉,挺孤獨淒涼的。另外,他還做了一首《廣陵月夜聞笛》:
林壑生清籟,深秋首獨搔。月憐煬帝地,客逐廣陵濤。
楊柳吹何處,關山調漸高。不堪愁裡聽,鄉思亂江皋。
這也是表達思鄉的詩,大家聽了是不是很熟。似曾相識,李白也做過一首《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兩首詩中都提到月亮,還提到楊柳。我們知道,楊柳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的一個意象,表達離別,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後來就成為送別、離別,古人離別就是折柳贈別,程順則都非常瞭解,也用來表達自己離開家鄉、思念故土的感情。當然月亮、楊柳是一些簡單的中國詩歌的意象,不要以為他們只知道這些,我們再看一首,也是程順則寫的,《寄懷鴻臚李元章先生》中寫道:
樹色煙中寺,濤聲月下橋。
此間容勝景,離恨總難消。
作者用樹、煙、月亮、波濤等意象構成了一個朦朧淒涼的意境,寺廟也讓人聯想到青燈獨坐,與孤獨有關,橋也與分別有關,以此來渲染作者與朋友的離情別緒,整首詩的意境非常幽深。
除了詩歌意象的運用之外,他們對中國的典故也是非常瞭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較深。程順則《蕪城懷古二首》中「蕭條二十四橋風」句,二十四橋在今江蘇江都縣西門外,唐人杜牧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名句。所以,程順則用唐人的典。其一的尾聯:「瓊花冷落蛾眉老,愁見蕪城夕照紅。」蛾眉、蕪城都用典。蛾眉,指代美人,《詩經·衛風·碩人》有「臻首蛾眉」句,白居易《長恨歌》有「宛轉蛾眉馬前死」。蕪城雖是所詠之地,但暗用鮑照《蕪城賦》。還有《晚泊露筋祠》「蛾眉傳說亦蒸嘗,今幸維舟泊此鄉。粉黛何人身不死,滄桑幾度骨猶香。」亦用《長恨歌》「婉轉娥眉馬前死」,「六宮粉黛無顏色」。程順則《聖制耕織圖》:「喜見新圖出未央,憂民聖主重農桑。日鞭黃犢勤南畝,時聽倉庚執懿筐。動家家蠶作繭,年豐處處稻登場。男耕女織煩宸慮,從此豳風遍八荒。」全詩通用《詩經·豳風》之典和成句,如「饁彼南畝」,「有鳴倉庚,女執懿筐」等。詩的末句也點明用了《詩經·豳風》意。還有如《晚泊淮陰感賦》「跨下吞聲山色改,城邊垂釣水流殘。霸王項羽空求將,丞相蕭何議築壇」,用了韓信、漢代嚴忌、項羽、蕭何、長樂宮等典故。再如《姑蘇台懷古》「惟有館娃宮夜月,至今猶復照籐蘿」,用吳王西施館娃宮之典。《西子湖感事》的栽梅處士,亦用林逋的典。程順則《雪堂雜俎》中的《寄懷學憲林玉巖先生》:「南來鴻雁無消息,萬里離心寄鯉魚。」鴻雁、鯉魚,都是指書信,亦為用典。鴻雁傳書,用《蘇武傳》的典,這是大家所熟知的;鯉魚,漢樂府詩多用此指代書信(《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寄懷郡司訓戴叔子先生》:「曾傳註禮舊家聲,此日春風泮水清。皋比十年存古道,蠻箋五月寫離情。」泮水,古時學宮前的水池,半月形,後指學校,《詩經·魯頌》有《泮水》;皋比,典出《左傳·莊公十年》,本指虎皮,後因宋代張載坐虎皮講《易》,遂以「坐擁皋比」為任教。《雪堂贈言》中《王逸》:「氣誼陳徐榻,光芒李杜篇。」陳徐榻,用《滕王閣序》中「徐孺下陳蕃之榻」典。蔡鐸的《西湖看梅》:「零落怨蕭郎」,蕭郎,用梁武帝蕭衍的典故,指為女子所戀的男子。詩集中的詩,所用典故還有很多,以上僅隨意舉出幾例,所舉的用典的例子可以看出,琉球的詩人在典故的運用方面已經是得心應手了。
因為琉球人在明清兩朝與中國交往密切,而明清兩朝都推崇唐朝的詩歌,所以琉球人的詩歌更多的是唐詩的風格,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所以琉球人的詩做得也不得了。當然也學到了中國詩歌的不好的一面,就是那些華麗的歌功頌德的詩歌,內容比較貧乏,都是些應酬、題贈的詩歌。咱們看看琉球有個叫尚純的做了一首詩《小詩恭贈玉翁林先生》:
駸駸仗節詠皇華,海不揚波風送槎。
口代天言頒詔誥,身隨王事帶煙霞。
鳳池染翰衣沾柳,鰲禁摛詞筆夢花。
劍珮歸朝聞曳履,應知聖主特恩加。
看看題目就知道了,「恭贈」,詩中對林玉翁赴中山頒賜清廷恩典進行歌頌和感謝外,對其染翰摛詞的文采也加以歌頌。雖然多少帶有應酬的性質,但感情還是相當真摯的。再如攝政王弟尚弘毅《祝林母戴太夫人壽》,這是一首應酬的祝壽詩:
上林鶯報兆芳辰,暖日遲遲淑氣勻。
柳絮已跨詩句敏,梅妝不減歲時新。
瑤池桃熟三千樹,海島壽添九十春。
從此殊方長獻壽,年年記祝太夫人。
詩中的鶯報、梅妝、瑤池、桃熟、壽添等都是祝壽的常用語,雖是如此,全詩卻也尚不俗氣,在頌聲洋溢中透出幾分雅致。
詩集中紀行類的詩比較多。中國的山川景物比起琉球本國來說,當然豐富了不知多少倍。因此中山詩人在中國各處遊歷,被各地勝景所陶醉,當然會引發出汩汩詩興。紀行寫景詩有不少相當出色,如曾益的《游西湖》:
西子湖頭別有天,醉看花鳥盡嫣然。
六橋柳色搖晴綠,三竺鶯聲帶曉煙。
走馬客過桃葉岸,吹簫人上酒家船。
飛來一片峰前立,為問林逋放鶴年。
全詩著重寫花鳥、柳色、綠竹、鶯聲、曉煙,寫得相當精緻,其中頷聯兩句,在景色的描寫中創造了一個柳色朦朧煙靄鶯啼的意境,「搖」字用得好,借用了南朝樂府《西洲曲》中「海水搖空綠」的句意,一個「搖」,使境界全出。結句突出林逋,寄寓其隱逸之志,亦吻合西湖的意境。再如《游靈隱寺》:
我愛西湖靈隱寺,寺門斜傍薜蘿開。
蒲團竟日談興廢,花徑由人數往來。
草色遙連騎馬路,濤聲長繞講經台。
興留一片袈裟地,不共滄桑化劫灰。
寫景結合著靈隱寺的特點,其中「花徑由人」「草色遙連」、「化劫灰」等都是學習或化用唐人的詩句。(唐人有「花徑不曾緣客掃」、「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詩句。)
懷古詩在詩集中的比例也不少,如曾益《蘇台懷古》:
高台九仞築姑蘇,池水生香接太湖。
一自溫泉生蔓草,遂令響屧悵成墟。
殿簷夜月眠鼯鼠,禾黍秋風泣鷓鴣。
不盡館娃千載恨,蕭蕭蘆荻滿平蕪。
此詩前半寫景,緊扣姑蘇和太湖的景色;後半抒發黍離銅駝之悲。館娃宮,是吳王館西施之所,這裡既是用典故,也是寫實。結句「蕭蕭蘆荻滿平蕪」句,使人想起劉禹錫的「故壘蕭蕭蘆荻秋」的名句。有的借寫景而懷古,如《游虎丘》的「吳王歌舞後,回首使人愁」;《過揚子江》的「半壁煙沉金鎖水,一帆風送木蘭舟」,「我過廣陵懷舊事,輕鷗幾點荻蘆秋」,亦有相同之慨。程順則的《蕪城懷古二首》,從隋帝蕪城的衰敗,感歎歷史的變遷,頗有深度。《姑蘇台懷古》,同樣以哀歎吳王霸業為主題,從姑蘇台和太湖的景物變化中感歎歷史的滄桑。這些詩,和唐人的懷古情思是相通的。中山詩人幾乎都有詠物詩,和明清詩人一樣,詠物詩也主要集中在詠松、詠菊、詠竹等等。且看毛國珍的《詠竹》:
生平勁節復虛心,翠色琅玕滿竹林。
漫道只堪棲鳳處,時當風雨作龍吟。
此詩詠竹,繼承了中國詩歌「比德」的傳統審美手法,把自然之竹當作人和人格的象徵。詩中雖是寫竹,其實是讚美具有勁節清風的高風亮節。再如蔡鐸的《西湖看梅》,寫梅花不爭媚斗香,「梅有孤山骨,看來不改芳」,首聯就明確揭示了主題是歌唱梅的凌霜傲骨。
琉球人到達中國,在閩地,在京城,以至遊歷其他各地,廣泛接觸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對於中國詩歌的廣泛而豐富的內容也必然有詳盡的瞭解,因此,他們首先從內容上吸收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即如蔡鐸為程順則《雪堂燕遊草序》中所說:「(其)歷吳越齊魯燕趙之境,其間河山之壯麗,冠裳之都雅,與夫賢人君子之美秀,而文章盡紀於近體。」所說甚為精當。
在《中山詩文集》裡保存了大量的琉球漢詩,都是清代康熙前的詩人所作。中國和琉球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在文化交流中,文學的交流學習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山詩人把琉球文化帶進中國,又致力於學習中國文化,加深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特別是漢詩在琉球的傳播。中山詩人學習漢詩很努力,也很成功。尤其是近體詩,以七律、五律和七絕為多,古風倒不多見,如程順則的《掛劍台行》(「張秋城下柳飛絮,雲是當年掛劍處」)。數量雖少,但也頗有古意。中山詩人學習漢詩的確是全方位的,從內容到藝術構思、藝術表現手法、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看他們在風格的模仿、意象的運用、意境的構成、典故的使用、詩律的把握,都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與漢人的近體詩幾乎沒什麼區別。這是在中琉文化交流史上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琉球音樂
琉球御座樂「唱曲」,指的是有歌詞的聲樂曲,同時也用樂器來進行伴奏。在《通航一覽》、《琉球關係文書》等諸多歷史文獻中,留下了在江戶朝貢活動等場合已經歌唱或者計劃歌唱的六十五首曲目名稱以及多首歌詞。本文就是以這些史料記載和歌詞為基礎,試圖從《四大景》與中國音樂相關曲目的比較對照中,來尋探該曲目的源流。琉球御座樂《四大景》曲目名稱見於《唐歌唐舞集》,其唱詞是:
春色兒嬌來麗客(筆者按:「容」字之誤)和,曖(應為「暖」字之誤)氣兒暄,景物兒飄飄瑞堪憐,花開三月天,妖嬈嫩芷(應為「蕊」字之誤)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使女王孫戲要(應為「耍」字之誤)鞦韆,暗傷殘,春歸丙(應為「兩」字之誤)淚連,愁韻(應為「鎖」字之誤)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扇,清明上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倒在杏花天、又。
在嘉慶十一年(文化三年、公元1806年)十一月廿七日,讀谷山王子唱曲的歌詞中有首《春佳景》,該歌詞無論從內容到結構、句式、聲韻都與《四大景》大致相同。當為同曲異名。其歌詞是:
春氣偏敷物色新,江山妍,韶光萬里正堪憐,花開三月天,濃芳(爛)熳鮮,草如茵,桃似火,柳含煙。香羅士女,戲要(應為「耍」字之誤)鞦韆,春將歸,幾時又來前,行詠上林春,蝴蝶對對穿花把兩(翅)扇,金衣惜春殘,花際弄管弦、玉(應為「樓」字之誤)人,沈醉例(應為「倒」字之誤)在太平天、又。
另外,在《天保壬辰新鋟中山聘事略》的唱曲中也有《春佳景》。
在《甲子夜話》第38卷所載寬政二年(公元1790年)十二月五日奏樂帖的「第四唱曲」曲目中,有《春大景》,其唱記內容、結構、句式、聲韻、亦與《四大景》相似。當為同曲異名。其唱詞為:
春色兒嬌來,麗客(當為「容」字之誤)和,暖氣兒喧,景物兒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芷(應為「蕊」字之誤)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士女王孫,戲要(應為「耍」字之誤)鞦韆,青春天一去再不來,請看上苑內,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兒扇。清明上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倒在杏花兒天。又。
另外,據《信院殿御實紀卷八》、《琉球聘使記追記》、《琉球人來朝之記》、《琉球人來朝記》記載,在寬延元年(公元1748年)十二月十八日琉球人的音樂曲目中有《春色嬌》。據《有德院殿御實紀卷七》的記載,在享保三年(公元1718)十一月十五日琉球人的音樂曲目中也有《春色嬌》。該曲目亦應當是《四大景》的同曲異名。其理由是因為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經常有取唱詞的開頭幾個字作為曲名的習慣,而「春色嬌」恰好又是《四大景》唱詞的頭三字。《四大景》曲目在中國見於閩劇曲牌和福建南部惠安縣的《北管》之中。在魏朝國、葉景笙整理的《閩劇唱腔一百牌》中,該曲的唱詞是:
春色嬌,麗容和,暖氣薰,景物飄飄,美景堪憐。花開三月天,芍葯嫩芯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士女王孫,戲耍鞦韆,暗相讒。春歸雨淚淋,愁鎖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把翅雙展。清明滿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
另,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鄭奕奏(1902—1993)生前留下了《四大景》的唱腔錄音,其唱詞除了個別地方略有差異之外,基本上與《閩劇唱腔一百牌》相同。其相異之處僅在於《閩劇唱腔一百牌》中的「清明滿景園」、「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在鄭奕奏唱腔中是「春水映樓台」,「玉樓人沉醉倒在杏花天。」
在惠安縣的《北管》中,《四大景》的歌詞有四段,其中,第1段是歌唱春天景色的,歌詞與前面所列舉的各首歌詞基本相同,只有個別地方不同。第2、3、4段是分別以「五月五」、「七月七」、「十月十」來代表夏、秋、冬而歌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的。由此看來,所謂「四大景」真正完整的應該是像這樣歌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大景」。因此,是否可以認為,前面所列舉過的《四大景》,無論是琉球王朝時代江戶朝貢演唱過的《四大景》,或者是現存於閩劇中的《四大景》,都只唱了春天景色,沒有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是《四大景》的簡略形式。
還值得注意的是惠安北管《四大景》的歌詞,與清代顏自德輯錄《霓裳續譜》中的《四景長春》的主體歌詞基本相同。該歌詞為:
〔玉娥郎〕春色嬌,麗容和,暖氣暄,景色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仕女王孫戲耍鞦韆。萬姓歡,軍民瞻聖顏。最喜融和天,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兒。清明賞禁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在杏花天。端陽節,斗龍舟,水面鑼鼓兒叮咚響。板兒查,多采玉花,佳人偏喜他。採蓮船盡都是些富豪家。艾葉靈符鬢邊插,著輕紗。沉李並浮瓜,新鮮飲玉茶,水閣涼亭,對對佳人把彩扇兒拿。三伏似火發,薰風透體紗,賞名園開遍了海榴花。七月七,織女共牛郎,一年一度巧成雙。銀河阻隔郎,天河兩岸廂。賞中秋,歌還舞,喜興兒狂,風吹鐵馬響叮鐺。雁成行,離人思故鄉,對景柳將黃,梧桐葉兒飄飄起非常。金風透體涼,佳人恨夜長。飲菊酒,家家都慶賀重陽。十月節,朔風冷,景物悲,繡女停針觀看雪梅。臘風陣陣吹,鵝毛片片飛,曖閣內,偎紅爐,掩香閨,獨宿的佳人盼郎回。守寒幃,單枕共相隨,佳人倚翠幃。賞雪人,個個貪歡飲玉杯。飄飄片片飛,玉人幾時歸,孟浩然踏雪去尋梅。
「《霓裳續譜》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總集」。年代比御座樂首唱《春色嬌》的1718年晚77年,也就是說,在《霓裳續譜》收錄《四大景》的77年前,該曲就已流傳到琉球了。先有實際的唱曲,後有書中記錄,這是十分合乎自然規律的。如果將以上六首歌詞進行互相對照的話,它們之間在內容、結構、句式、聲韻方面的相似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唐歌唐舞集》中的《四大景》、《甲子夜話》第38卷所載寬政二年十二月五日唱曲的《春大景》與閩劇唱腔的兩首《四大景》幾乎完全相同。嘉慶十一年的《春大景》雖有幾句唱詞不甚相同,但是結構、句式基本相同,因此,亦應看成是同一曲目填上近似內容歌詞的變體。由此可見,這一《四大景》曲目,從1718年至1748年、1790年、1806年直至現在的270餘年間,從福建到琉球,雖然曲名屢有變化,如又名《春佳景》、《春大景》、《春色嬌》等,但是其唱詞的內容、結構、句式、聲韻基本上保持不變,或者是變化不大。另外,在江蘇、浙江民歌中,也有《四大景》曲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第1090—1092頁收錄的江蘇省宜興市《四大景》屬於「馬燈」歌舞曲。馬燈,又名唱馬燈、踩馬燈。表演者將一用竹子紮成的馬掛在身上,人站在中間,似跨馬上,另有拉馬者一人,推小車者一人,跟馬者二人,都舉著綵燈,繞著馬燈穿行,邊歌邊舞,鑼鼓伴襯,唱時有民間管絃樂器伴奏,有的地方騎馬燈者是男扮女裝的表演饒有風趣。《四大景》就是伴隨著馬燈表演的一首曲子該曲的歌詞與琉球御座樂《四大景》的歌詞基本相同,僅幾個字稍有差異(見如下唱詞中有·號處)。春色嬌麗融和暖氣喧,景物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仕女王孫戲耍鞦韆。暗傷慘,春歸兩淚漣,愁鎖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齊把兩翅兒扇。清明賞禁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酒醉杏花天。
其旋律與福建省惠安縣北管的《四大景》較為接近,但節奏更為舒展,旋律更為優美,更多一字多音,同樣的旋律,在惠安北管《四大景》中是低八度的,宜興《四大景》則高八度如「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暗傷慘,春歸兩淚漣,愁鎖兩眉尖」、「清明賞禁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酒醉」等,都有高八度、低八度之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第1093、1094頁,還收錄了張仲樵根據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1736—1908)百本張抄本譯譜的《四大景》,其唱詞與宜興市《四大景》唱詞完全相同,旋律較為簡煉樸實,在標題下還註明屬於〔玉娥郎〕曲牌由此可以看出,屬於〔玉娥郎〕曲牌的《四大景》在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形態特徵。浙江省的《四大景》和《大四景》,見於《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第395、396頁。但由於唱詞的內容、詞格與琉球御座樂《四大景》差異較大,用該旋律很難填進御座樂《四大景》的歌詞來歌唱,所以,我們很難把浙江省的《四大景》、《大四景》作為御座樂《四大景》的源流來看待。在以上四首和琉球御座樂《四大景》關係較為密切的中國相關曲目中,惠安北管《四大景》與琉球御座樂《四大景》的關係更顯緊密。其理由有二:一是曲調節奏鮮明、旋律較為簡樸流暢,情緒更明朗,演唱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被琉球人接受。也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所以,在日本沖繩御座樂復原研究會考察團於1997年1月來福建泉港區考察時,一聽見這一曲目的演唱就喜歡上了它,將它當作琉球御座樂《四大景》的源流來看待,並且作為御座樂復原演奏會的常用曲目來演奏。二是北管盛行的泉港區山腰鎮、峰尾鎮等地,原為惠安縣管轄地,同屬明清時期與琉球交往的重要口岸泉州市,琉球王朝時期當地人主要食物的蕃薯就是從惠安傳到琉球的。因此,北管曲目通過民間文化交流而傳入琉球的可能性也是不可排除的。
附錄一:琉球大事記
12世紀,琉球群島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在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屬時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佈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朝廷朝貢。琉球成為明王朝的藩屬。
1392年,朱元璋命來自中國福建的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滅亡,尚圓(尚圓)建立第二尚氏王朝,並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
1400—1550年,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商業,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5—16世紀,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
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繼承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政策,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島津家九率領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虜琉球王。
清王朝藩屬時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清朝順治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
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裡(MatthewC.Perry)的艦隊到達琉球。
1854年3月,佩裡與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佩裡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
1854年7月11日,佩裡與日本談判結束後,趕回琉球與琉球政府談判,最後以中、英兩種文字正式簽訂條約開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
日本佔領時期
1872年,日本宣佈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正式侵佔琉球。並拖延與中國談判琉球問題。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
後琉球王國時代
1879年,中日就琉球問題開始談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島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島為日本領土,琉球本島及其附近島嶼作為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島群島則作為中國的領土。日本方面建議把琉球劃分成兩部分:琉球本島及其北方島嶼是日本的領土,而南部的先島群島則作為中國的領土(談判中沒有涉及釣魚台群島歸屬)。
1880年9月,中方在談判中最後妥協,簽署了《琉球專約擬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劃分成兩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絕批准這一不平等條約,並且指示中方代表與日本繼續協商。日本方面然後離開,協商破裂。
1882年日本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與清政府恢復談判琉球問題,但是沒有達成協議。琉球問題一直拖延至甲午戰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作為戰敗國割讓台灣、澎湖,在琉球群島問題上就更沒有發言權。從此,琉球群島屬於一個國家和中國的藩屬這一事實開始被人遺忘。
1898年,日本強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去世。
1916年,全沖繩教師大會要求沖繩教師用污辱的手段懲罰在學校說琉球語的學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進攻琉球本島,日本士兵強迫琉球人跳崖自殺,或乾脆打死以減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壓力,又或因為說琉球語而被認為是間諜慘遭殺害。戰爭使琉球人口減少四分之一。
1945—1972年,美國佔領時期,美國在琉球實行異化政策。
1947年4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和原屬於中國的釣魚島群島交給美國托管。
1951年,美日在沒有中國代表參與的情況下簽定《美日舊金山合約》,把琉球群島連同釣魚島群島的「施政權」轉給日本。但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對,他們「聚哭於鬧市」。
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47個地方自治實體中經濟最落後的地方。
附錄二:琉球王國歷代統治者及王統延續
舜天王尊敦
生沒年:1166—1237
在位:1187—1237
父:源為朝
母:大裡按司之妹
舜馬順燕
生沒年:1185—1248
在位:1238—1248
父:舜天王
義本
生沒年:1206—?
在位:1249—1259
父:舜馬順燕
英祖
生沒年:1228—1299
在位:1260—1299
父:浦添惠祖世主
大成
生沒年:1247—1308
在位:1300—1308
父:英祖
英慈
生沒年:1268—1313
在位:1309—1313
父:大成
玉城
生沒年:1296—1336
在位:1314—1336
父:英慈
在位時北山(今掃仁按司)與南山(大裡按司)獨立
西威
生沒年:1328—1349
在位:1337—1349
父:玉城
察度
生沒年:1321—1395
在位:1350—1395
父:奧間大親
琉球中山王
武寧
生沒年:1356—1406
在位:1396—1406
父:察度
第一尚氏王朝
尚思紹
生沒年:?—1421
在位:1406—1421
父:鮫川大主
傳說鮫川大主原本是葉壁住人,後來移民到大城按司的領地作敷間切,作了大城按司的女婿。有子女兩人,男子就是尚思紹。尚思紹成年之後,又移居到山南佐敷的苗代村。傳說尚思紹資質純厚,被當地居民擁戴為佐敷按司。當時琉球本島三大領主割據三山,戰亂不已,尚思紹自知子能不如其子尚巴志,就讓出按司之位予尚巴志,隱退山林。公元1406年,尚巴志起兵擊敗中山王武寧。尚思紹被兒子擁立為中山王,進入了浦添城。此後的國中政事,都由兒子尚巴志一力承擔,尚思紹得以穩坐城中頤養天年。
尚巴志
生沒年:1372—1439
1406代替察度王統任中山王
1416滅山北王攀安知
1429滅山南王他魯海、三山統一建立琉球王國
在位:1422—1439
父:思紹
母:佐敷按司女
尚忠
生沒年:1391—1444
在位:1439—1444
父:尚巴志
尚思達
生沒年:1408—1449
在位:1444—1449
父:尚忠
尚金福
生沒年:1398—1453
在位:1449—1453
父:尚巴志
尚泰久
生沒年:1415—1460
在位:1453—1460
父:尚巴志
尚金福死後,殺掉金福的兒子志魯與布理繼承王位
尚德
生沒年:1441—1469
在位:1460—1469
父:尚泰久
母:護佐丸之女
第二尚氏王朝
尚圓(相當於中文的圓字,有些書上寫作尚丹,有誤)
又名金丸,奪權後冒稱尚氏王子
生沒年:1415—1476
在位:1469—1476
父:尚泰久部下尚稷
出身於平民,但頗有勇謀,自從尚思達時代就出士尚氏,作為尚泰久的御物城御鎖側,深受信賴,大小政務,無不與之磋商然後實行。尚泰久病逝後金丸一如既往地輔助尚氏,數次指出尚德的失政。尚德自然置若罔聞,最後,君臣兩人分道揚鑣。尚德死後,存有一獨子,法司欲立之繼承王統,但被群臣所殺,轉而擁立金丸為王,第一尚氏王朝結束。
尚宣威
生沒年:1430—1477
在位:1476—1477
父:尚稷
尚真
生沒年:1465—1526
在位:1477—1526
父:尚圓
母:宇喜也嘉
尚清
生沒年:1497—1555
在位:1526—1555
父:尚真
尚元
生沒年:1528—1572
在位:1555—1572
父:尚清
尚永
生沒年:1559—1588
在位:1572—1588
父:尚元
尚寧
生沒年:1564—1620
在位:1588—1620
父:尚真長子尚維衡之子尚弘業之子尚懿
母:尚元之女
1609島津家久入侵琉球,琉球納入江戶幕府政體之下
尚豐
生沒年:1590—1640
在位:1620—1640
父:尚元之子尚久
尚賢
生沒年:1625—1647
在位:1640—1647
父:尚豐
尚質
生沒年:1629—1668
在位:1647—1668
父:尚豐,又傳為尚豐之子尚享
尚貞
生沒年:1645—1709
在位:1668—1709
父:尚質
尚益
生沒年:1678—1712
在位:1709—1712
父:尚貞
尚敬
生沒年:1700—1751
在位:1712—1751
父:尚益
母:真鶴金
尚穆
生沒年:1739—1794
在位:1751—1794
父:尚敬
尚溫
生沒年:1784—1802
在位:1795—1802
父:尚穆之子尚哲
尚成
生沒年:1800—1803
在位:1802—1803
父:尚溫
尚灝
生沒年:1787—1834
在位:1803—1828
父:尚穆之子尚哲
子:尚健,出任琉球攝政,後改名伊江朝直,琉球滅亡後封男爵
尚育
生沒年:1813—1847
在位:1828—1847
父:尚灝
子:今歸仁朝敷,琉球滅亡後封男爵
尚泰
生沒年:1843—1901
在位:1847—1879
父:尚育
母:思鶴金
1879琉球王國滅亡,封侯爵
子:尚順,封男爵
尚典
生沒年:1864—1920
當主在位:1901—1920
父:尚泰
尚昌
生沒年:1888—1923
在位:1920—1923
父:尚典
母:真嘉戶金
尚裕
生沒年:1919—1997
在位:1923—1997
父:尚昌
母:小笠原忠忱伯爵之女百子
尚衛
琉球尚氏第二十三代當主
生沒年:1950—今
在位:1997—今
父:尚裕
母:村瀨鐸三郎之女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