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

我對於文藝理論一向有濃厚的興趣。東西文論頗讀了一些,東西各國的文學作品讀得也不算少。中國的文藝理論名著,如《文心雕龍》、《詩品》之類,基本上都讀過。詩話一類的書讀得更多了。但是業非專務,淺嘗輒止,讀得多而想得少。所以至今不但沒有登堂入室,連堂屋的門也相距頗遠,只能仍然算是一個門外漢。

我這樣說,並不等於說,自己對文藝理論問題沒有看法,沒有意見。我的看法和意見還是不老少的。我從門外向門內瞥上幾眼,看到了一些情況,也許是門內漢看不到的。原因正在我不在門內,沒有為什麼東西所蔽,沒有什麼功利目的,能夠完全自由自在地觀察,推敲。我想改一下蘇東坡那一首著名的詩:「識得廬山真面目,只緣不在此山中。」

幾十年前,我在清華大學讀西洋文學的時候,也曾選過幾門與文藝理論有關的課,讀過一些西方文學批評的名著,比如Saints-bury的《文學批評史》之類。選的課主要是兩門:一門是吳宓(雨僧)先生的「東西詩之比較」,一門是朱光潛(孟實)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後者留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所謂「文藝心理學」,實際上講的就是西方的文學批評,重點是近現代。講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理論,都是像我這樣的青年學子所渴望瞭解的。孟實先生講這種西洋理論,引用的例子卻多半是中國的古典詩詞,講來頭頭是道,聽來娓娓動聽,聽他講課實在是極大的享受,至今難忘。我以前對中國文學理論多少熟悉一點,中國固有的專名詞一看便能瞭解。對西方文藝理論,開始時難免會感到有點陌生,但是一經孟實先生講解,便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其中確有非常精彩的東西,它給我增添了觀察問題的新角度,我的眼界為之大開。我覺得,這一門課是我在清華讀書四年中最引人入勝的課程。

從那以後,我對西方文藝理論的興趣一直保持不衰。可惜的是,清華畢業以後,我在德國待了十年,學的完全是另一套東西。在那樣長的時間內,除了有時為了消遣讀一些德國古今文藝作品外,文藝理論的書幾乎一點接觸都沒有了。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我主要從事的仍然是在德國學的那一套東西。但是,對中國文學史,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興趣又恢復了。在專搞我那一門十分枯燥的專業之餘,又利用余閒閱讀這方面的典籍,旁及外國當前流行的文藝理論。只要有機會,就讀上一些。當年孟實先生講西洋文藝理論,只講到20年代。從那以後的幾十年內新發展起來的理論,我幾乎完全不知道。現在想補上這一課,但是困難極多。一方面積習難除,淺嘗輒止,不想深入,無暇深入。另一方面又有極大的苦惱。介紹外國文藝理論的書,絕大部分都是滿篇稀奇古怪的新名詞,像是一隻隻的攔路虎,令人欲進不能。這樣的論文或專著,對我這樣的凡人來說,簡直成了「天書」。我沒有吳用的本領,這樣的「天書」我參不透。五六十年前朱孟實先生講的課和寫的書,於今直像是廣陵散了。

前不久龍協濤同志把他的近著《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拿給我看。說老實話,最初我是戰戰兢兢,頗懷戒心的:「又是一部『天書』吧。」我心裡想,我實在怕透了這樣的書。然而,當我接過厚厚的一摞稿子,準備硬著頭皮讀下去的時候,我卻逐漸發現了同我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情況。協濤同志介紹的是濫觴於德國而風靡全世界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對陌生者來說,這種理論難免有點古古怪怪,不大易懂。然而他引征的例子卻是中國古典詩詞。全書文字生動,說理清楚。即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不少本來很難懂的新名詞,但是它們一旦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則一看就能明白,毫無阻路虎的氣味,全書一點「天書」的味道也沒有。許多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詩句,在中國詩話一類的書中和文藝理論著作中多次出現,現在又被協濤同志引用到本書中。但他不是用中國傳統的理論來解釋,而是用接受美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用在這裡,讓我感到真是恰到好處,是我以前絕對想不到的。有一些中國古典詩詞是我童而習之認為了解決無問題的,現在看了本書中利用接受理論進行的闡釋,大有豁然開朗之感,才知道自己原來沒有瞭解到點子上,或者瞭解得不深不透。

總之,這不是一部「天書」,而是一部「人書」,是像我這樣的凡人能夠看得懂的書。讀這樣的書簡直是一種享受。這讓我立刻就想到幾十年前在清華大學聽朱孟實先生課的情景。我萬萬沒有想到,在垂暮之年竟又碰到了這樣的情景,心中怡悅之情真難以形諸褚墨了。

大家都知道,外國最新的文藝理論簡直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的流行的時間比較長,有的比較短,有的直如蟪蛄不知春秋,轉瞬即逝。這些理論,大都能說出一點道理來,至少是部分有道理。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是強詞奪理,偏頗之處,昭然可見。在這一些新理論中,接受美學流行的時間比較長,流行的地區比較廣,足征它標舉的新說是有著比較堅實的基礎的。它之所以至今仍然流傳不衰,是有道理的。

但是,接受美學是不是就是完美無缺了呢?也不是的。這個理論創始於原來的西德,後經原東德的曼加以修正,增加了新的內容,理論體系比原來的精密了一點,說服人的力量增強了一點;但是,仍然不是完美無缺,理論不周到的地方有之,牽強偏頗的地方有之,應該涉及的問題而沒有涉及者也有之。根據我自己讀龍協濤同志的這一部大著的初步印象,他不但介紹了這個理論——對此我想中國讀者是感激的——而且對上述不足之處,他還做了一些補充或者糾正,這當然更有利於中國讀者全面地正確地瞭解這種理論。所有這一切非讀書間觀察細緻是做不到的。因此,我的看法是,這是一部好書,很值得推廣,我樂於為本書寫這樣一篇序。


1991年7月2日寫完

《讀書與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