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慘淡經營中漫談卞毓方的散文

我對毓方散文的欣賞與理解,有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1996年我給他的散文集《歲月游虹》寫序時,說句老實話,我並沒有讀過很多他的文章,僅僅根據一點膚淺的印象,我就放言高論。現在自己讀起來,都有點覺得臉上發燒。我感到有點,有點「那個」。「那個」者「有說不出來的滋味」之謂也。我現在有了說不出來的滋味。為什麼呢?說是「慚愧」,有點過了頭。不過頭的詞兒又一時想不出,於是就隨順流俗「那個」之了。

這話不明不白,要說明白,必須從大處遠處說起。

根據我個人的歸納,對於散文的創作,大體上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散文重點在一個「散」字上,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怎樣起頭,就怎樣起頭;願意怎樣煞尾,就怎樣煞尾,無拘無束,鬆鬆散散,信筆由之,瀟灑自如,天馬行空,所向無前。要引經據典,中外都有。外國最著名的例子,我想舉法國的蒙田,蒙田的《隨筆》享譽世界,垂數百年,至今不衰。他的隨筆就屬於鬆散一類,整篇不講求結構,敘述也看不出什麼層次,一點匠心也看不出來;在辭藻修辭方面也看不出什麼獨特的風采。因此,我常常想,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文學家,毋寧說他是一個思想家或哲學家,他的思想確有非常深刻之處,為他人所不可及者。在中國也能找出一些類似的例子。中國一些大散文家有時也寫一些輕鬆的文章,信手拈來,涉筆成趣,比如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之類。其他大家也間有這樣的作品。

這一類的散文作品,這一類的散文作家,我無以名之,暫時名之為鬆散派。

與鬆散派相對立的一派主張,寫散文同寫別的文章體裁一樣,也要經過充分構思,精心安排,對全篇結構佈局,要仔細考慮,要有邏輯性,有層次;對遣詞造句,也要認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筆。我自己是屬於這一派的。我的意見具見拙作《漫談散文》中,這裡不再重複。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有兩句詩:「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這裡指的是繪畫,後來把意思擴大了,泛指所有匠心獨運、認真考慮的情況。我在這裡借用來指散文的創作,我杜撰了一個名詞:「經營派」。

漢語是中國語言的一種,在世界眾語言中獨具特色。特色頗多,我不能一一列舉。我現在只舉一種,這就是:漢文講究煉字煉句。這特點最突出地表現在文學創作中,特別是詩詞創作中,這一點我在《漫談散文》中已有所涉及。現在再補充一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一般說來,「鬧」字、「弄」字都屬於煉字的範疇,然而王國維卻把它們提高到境界的高度。大家都知道,境界論是王國維美學思想的支柱和基礎,前無古人,而他竟把煉字與境界論結合起來,可見煉字在他心目中,重要到什麼程度了。

煉字煉句是中國寫詩歌寫散文時「慘淡經營」的一種方式,但是「慘淡經營」的範圍還大得很,不限於這一種方式。在西方,寫詩歌也絕不是不講究煉字煉句,但是由於語言的不同,不像漢文這樣全力以赴。漢語的詞類有時候不那麼固定,這也是對煉字的一種方便之門。

能做到「慘淡經營」,散文是否就一定能寫得好呢?並不見得。一般說起來,只能有兩種結果:一成功,一失敗。在成功的方面,情況也極為複雜。先舉一個詩人的例子。杜甫有一句很有名的詩:「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他作詩慘淡經營之艱苦,結果他成了中國的「詩聖」,大名垂宇宙了。談到散文(廣義的)創作,從六朝的駢體文開始,作者沒有不是慘淡經營的。到了唐代,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與韓愈並稱,寫文章也沒有不是慘淡經營的。宋代的歐陽修、三蘇,再加上王安石、曾鞏,上面說到的八個人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風格各異,皆有獨到之處,共同的地方是都慘淡經營。到了明代,歸有光屬於正統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以及張岱等等屬於革新派,共同的地方仍然是慘淡經營。清代的桐城派與八股文似乎有一脈相通之處。這一派的作家句斟字酌,苦心孤詣,其慘淡經營的努力更為突出。以上所談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實。

這些慘淡經營派的大家是不是寫出來的文章都是美妙絕倫的呢?不是的。這些大家傳誦千古的文章多少不等就那麼幾篇。原因何在呢?寫文章,除了天資或者天才之外,還要勤奮努力,慘淡經營就屬於這個範疇。在天才和勤奮之外,還要有靈感。靈感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但它確實存在,誰也否定不了。只要有點寫文章的經驗,就能證明這一點。靈感是無法掌握的,有時它會突然閃現,如電光石火,轉瞬即逝,抓住了就能寫出好文章。你若硬要它來,卻無濟於事。據說有的作家能夠設法誘發靈感,比如聞一種什麼香味之類。英國有一位浪漫詩人,每聞到爛蘋果的香味,就能出現靈感。但是效果恐怕也很有限,否則就篇篇文章都成珠璣了。

上面這一大篇話講的是慘淡經營的成功者,至於失敗者卻頗不大容易談。原因也並不複雜。慘淡經營而失敗了,則他們的文章必然是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無藝術性,這樣的文章怎樣能流傳下來呢?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八股文。我自己沒有寫過八股文,沒有感性認識。但是,從許多書上能夠讀到,當年八股文作者那種簡練揣摩、慘淡經營的艱苦情況。但是為什麼文章卻寫不好呢?那種代聖人立言不許說自己話的桎梏把人捆得緊緊的,多大的天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我在上面簡略地談了談慘淡經營的兩個方面的情況:成功與失敗,對其中原因也作了一點分析,我談到了靈感的問題。現在再對成功的一方面作一點補充,就是,寫文章的人要多讀書,中國舊日稱之為「腹笥」,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就是肚子裡要有「貨」。如果腹中沒有貨,空空如也,即使再努力慘淡經營,也無濟於事,反而會露出了馬腳,貽笑方家。

上面講的大多是古代的情況,現在的情況怎樣呢?根據我個人的膚淺的觀察,在中國現代的散文壇上,鬆散派和經營派都是有的,而以鬆散派為多。我這種分派的想法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管見,肯定會有人反對的,也許還有人讚成。這一切我都不在意,我個人有這種看法,就直截了當地說了出來,一不商榷,二不爭論。爭論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我不是在寫中國現代散文批評史,不必面面俱到,關於鬆散派我就不再談了。我現在只談我所崇尚的經營派。今天中國散文文壇上的經營派,同歷史上一樣,有成功者,有失敗者。成功者也不是篇篇文章都能成功,失敗之作還是居多數。這種情況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我們這一些舞筆弄墨者都會有這種經驗的。歷史上許多散文大家,雖然個個著作等身,但是留傳下來歷代誦讀不輟者也不過寥寥幾篇。今天的情況也一樣。

我不在這裡作點將錄,但是為了把問題說明白,我且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楊朔。楊朔不是一個多產作家,但是寫作態度嚴肅、認真,極盡慘淡經營之能事,展現精雕細琢之絕活。文章氣度不夠恢宏,局面較為狹小,然而造詞遣句,戮力創新,宛如玲瓏剔透的象牙球,令人讚歎。關於楊朔,文壇上爭議頗多,有褒之者,有貶之者,兩者各走極端。這是古今中外文壇上常見的現象,沒有哪一個作者能夠獲得所有讀者的讚揚的,楊朔焉能例外。依我個人的管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特別是散文史上,楊朔必須佔有一個地位。根據我在上面提到的散文創作成功的兩個條件,楊朔的腹笥是否充盈,我不得而知,但是,他是有靈感的,有時表現為細微、精緻、美妙絕倫的意象,這在別的作家中是極為罕見的。

有幾位作家,我想把他們也歸入經營派。從謀篇佈局上看不出什麼特點,但在遣詞造句方面,卻明顯地看出了努力的痕跡。但是,結果怎樣呢?有的詞句,大概是他們創新的,不幸事與願違,我們讀起來非常彆扭,新不新,舊不舊,讀了這樣的文章,好像是吃了帶沙子的米飯,吃在胃中,愁上眉梢,以後再也不敢問津。歸納其中原因,不出我上面說的兩條:腹笥貧瘠,又無靈感。不讀中國古代的散文佳作,又不涉獵詩、詞、歌、賦,至於西方國家的散文名篇,似乎也從不閱讀。因此,文章缺少書卷氣,又缺少靈氣。這些作家個人感覺可能非常良好,然而讀者偏不買賬,只有孤芳自賞了。

我在上面囉哩囉嗦寫了一大篇,真好像古書上所說的「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現在該畫龍點睛了。繞了那麼大的彎子,我無非是想說,卞毓方屬於慘淡經營派,而且是成功者。一個人對什麼事情,對什麼人,都不該抱有先入之見,說坦率一點,就是偏見。毓方是十年浩劫期間北大東語系的畢業生,專修日語。因此,我就認定,他對日語是專家,寫寫文章,不過是業餘愛好,英文叫amateur。我讀他的散文集《歲月游虹》時,他已經是一位頗有知名度的作家,但是,我仍然固守我的先入之見,珠玉在前,一葉障目,視而不見。在給他那一本書寫序時,生硬地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兒:「廣義的散文」。近四五年以來,毓方的散文寫得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好了,我讀的也越來越多了,我頓時感覺到「今是而昨非」,我痛感偏見之可怕,固執之有害。我在本文開頭時寫到我臉上發燒,心中有點「那個」,其原因就在這裡。

說卞毓方的散文屬於慘淡經營派,有什麼根據嗎?有的,而且還不少。我逐漸發現,他對漢字的特點,對漢文煉字煉句的必要與可能,知之甚稔。這種例子,到處可見。就拿《歲月游虹》這一個書名來說,不熟悉漢文特點的人能想得出來嗎?再拿他一些文章的篇名來看,許多篇名都透露出明顯的慘淡經營的痕跡,比如《醉裡挑燈看劍》《紅塵菩提》等等。在文章的結構佈局方面,他也煞費苦心,這種例子可以舉出很多來,讀者可以自己去看,我不再舉了。在《漫說散文》中我曾說到過,中國古代的詩歌非常重視起頭和結尾,那些散文大家也有同樣的情況。這情況只需翻一翻最流行的古文選本,比如《古文觀止》之類,便能夠一目瞭然。開頭就要有氣勢,橫空出世,一下筆就能捉住讀者的心,讓他們非讀下去不行。結尾則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你讀完了,久久不能忘懷。結尾好的文章,魯迅有不少篇。好多年前讀宗璞的《哭小弟》,結尾是:「小弟,我不哭。」我想作者是痛哭著寫下這一句話的,讀者讀了,有哪一個不流淚的呢!這種神來之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所說的靈感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卞毓方散文中也間有這樣的結尾,我只舉一個例子。在《北大三老》這一篇散文中,結尾是:「有一會兒,我又但願化作先生窗外的一棵樹。」這也是神來之筆,可遇而不可求的。讀者稍加體會便能理解。寫到這裡,我彷彿聽到了文壇上的譏笑聲:季羨林已經迂腐到可悲可笑的程度,他在教我們寫八股!我不加辯解,只請求這些人讀幾篇傳世的古文,然後沉思一下,以求得其中三昧。天底下無論做什麼事情,不下苦工夫是一事無成的。

總之,一句話,我過去是俗話所說的,從窗戶欞裡看人,把卞毓方看扁了。現在我才知道,毓方之所以肯下苦工夫,慘淡經營而又能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他腹笥充盈,對中國的詩文閱讀極廣,又能融會貫通。此外,他還有一個作家所必須具有的靈感。

這就是我對卞毓方散文的管見,希望能夠算得上一得之愚。

2000年1月24日

《朗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