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從宏觀上講起,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了一件事: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隨時變動的,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變動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而變動之權是操在使用這種語言文字的人民大眾的手中的。
宇宙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中,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存在決定意識,人們的思想感情必然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思想感情的載體的語言文字焉能不隨時變化?要求或者強制它不變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是,在世界歷史上和中國歷史上,都有政府企圖使語言文字固定不變的嘗試。中國的秦始皇就是一個例子。他那「書同文」的政策不能說一點效果都沒有。它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為中國大統一做出了貢獻,但是從長遠處來看,它並沒能阻止漢字的變化。
既然語言和文字隨時都在變化,那麼收羅字和詞的字典和詞典或辭典應該怎麼辦?
答覆似乎是異常簡單的:跟著變。
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這樣簡單。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多種多樣的名目繁多的內容不同的字典和詞典,或者不叫字典或詞典,而有字典和詞典之實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來加以處理。比如有名的《康熙字典》,流傳已數百年,所收的字和對字的解釋已不屬於活的語言的範疇。我們今天仍然查這一部字典,但用不著再出《新版康熙字典》。
而那些與現在流行的語言文字有關的字典或詞典就不能這樣處理。我在上面已經講到語言文字在隨時變化,字典必須能順應這種變化,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那樣的字典是沒有用的。現在看書看報,經常遇到一些新詞,例子多得無法列舉。從小孩嘴中常常能聽到一些他們自己創造的新詞,而且這些詞並不固定,流行了一陣以後,立即銷聲匿跡,又有一批新詞來代替,比如眼前的報紙上「入世」一詞特別多,知情者知道這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可是,如果一個老外看中國報紙,遇到這個他不懂的詞,想查一下《漢語詞典》,我想他肯定會失望的。在當前的中國,這樣的縮寫詞比比皆是,這樣做自有其必要性,而且這樣的詞壽命也不會太長。詞典怎樣來反應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反正以不變應萬變是不行的。再舉一個我在廣播中聽到的詞:亮(或靚)麗,聽到了不止一次,似乎已為一部分人所承認。這樣的詞又如何處理?反正也不能置若罔聞。人民大眾創造的詞,到了什麼時候,達到了什麼流行的程度,才能被收入詞典?收與不收,由誰來決定?這都是必須回答的問題,不但回答,而且還要見諸行動。這是我切盼解決的問題。我再說一遍,以不變應萬變是不行的。
2000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