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以後,秦天貴在任蒼山縣委書記期間大膽引「包」字進城,在對原有縣屬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中創出了「砸三鐵」的經驗,九州地市在蒼山縣召開現場會以後,「砸三鐵」的經驗和做法便很快在九州地區形成了撞擊反射式的效應。隨之又率先放開並出台幫扶政策鼓勵個體經營辦礦建廠,這些舉措都對搞活九州地區的民營經濟發揮了強勁的帶動作用。秦天貴也以大膽改革舊有的經營管理體制先鋒闖將而成為聞名九州政壇和城鄉的「秦大膽」。九州地區是北寧省毗鄰寧西省的一個比較邊遠的半山區地帶。從地質礦脈上來解析,九州地區與寧西這個能源大省同屬一個地質構造板塊。所以煤、鐵、鈣、鎂、鋁、石英砂等礦脈資源的儲藏有所趨同。生產關係和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帶動了開發熱,也使許多民營經濟起步較早的老闆在不到十年中就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是黨的富民政策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鼓脹了這些老闆們的腰包,其實有時候連這些老闆們也雲裡霧裡的做夢一樣,也不曾想到會擁有這麼多鈔票。
錢是人的膽。正是這些金錢的無限引力讓這些老闆們革命加拚命地在優勝劣汰的浪潮中奮掙。世紀之交前後,在秦天貴就任九州市長的頭幾年,各大行業就已經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的雛形。
其實所謂十大行業的龍頭企業「十大元帥」,只不過是個沽名釣譽戴高帽子的諧稱。嚴格來說九州市的經濟支柱是八大行業,鋼鐵、冶金、焦化本質上是一個行業,其餘就是煤炭、建材、機械、化工、運輸、地產和餐飲業,因為鋼鐵、冶金、焦化最先出了三個億元以上的稅收大戶,為了湊整十這個吉利數,九州市一直就以十大行業來行文稱謂。習慣以後就形成了自然的慣性定律,誰也不會拿著棒槌去當真(針),硬要鑿這個四方眼子的。
秦天貴從當副市長開始就主管工業,任常務副市長的幾年仍舊兼管工業,也曾認真考量過這些企業老總們的個體素質,其結果真讓他在心中暗暗吃驚。就拿身價幾個億資產的十大巨頭來說,本科學歷的一個也沒有,大專學歷的只有兩人,高中生三人,初中生三人,還有一個是初小六年級文化,另有一個文化層次最低的是金海煤業集團公司的老總成九元,只上過三年小學,可以說勉強識文斷字,粗通加減乘除。秦天貴到企業考察調研時問他噸煤成本核算的方法,他只能如實說不會算,但是又底氣十足地說能鬧騰過去賺了錢。這就讓市長的隨行人員難免要掩口而笑。你笑你的,人家小學三年級文化照舊大把來錢。人民幣裝進腰包裡,並沒有文化層次上的區別標誌。
這還是十家行業巨頭,而且還都是九州市經營上業績突出,繳稅份額佔到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比重,如果再去考察其他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個體素質,同樣是更不容樂觀。研究生或本科生,還有少數碩士生,上了多少年學出來,卻為一些初中生當老闆的集團公司打工。這已經成為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奇特現象。秦天貴曾經深入探究這種怪象的成因,結論是一個企業的集團公司,特別是資源型經濟的企業,做大做強至少需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而二十年以前全日制正規院校大中專畢業生都是國家統一分配,大部分優等生都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抱著鐵飯碗,有一部分到企業去的大都是從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真正做管理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且一旦有了機會就很快跳槽了。因為從工作強度來說企業要比機關和事業單位辛苦許多,而且經營上還承擔效益風險,吃皇糧的機關和事業單位旱澇保收,留住了大量人才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人才。因為文化素質較高層次的人才分佈不合理,這就給在基層企業從業的低文化層次的精明者留出了成長空間和用武之地,隨著經濟大潮的湧動而被推上了企業航船的舵位。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企業家隊伍現狀,隨著科技含量的融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或許會逐步有所改善。這也要與時俱進,而且是個漸進的過程,因為即使是從大學校門出來專業又對口的研究生,給他個集團老總的位置去坐,特別是像煤礦這樣的特殊行業的企業,沒準還是真的就吃擋不下來。學和用之間的空當實在太大了,即使是有的放矢專門培養的管理人才,從把知識學到手,到用得上而又幹成功,不僅是要自身付出巨大的努力,還要有相應的成長環境。二者缺一不可。因為人才是船,環境是水,沒有水再好的船又如何去乘風破浪?
以抓經濟工作起步走上仕途的秦天貴深諳經營之道,不僅是在縣長和縣委書記的崗位上常和企業的廠長經理打交道,就是到了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及至市長的寶座上,也經常主持或親自參加項目調度和經濟分析會。只要不是太忙,總要安排時間給主管經濟的部門出題目,陪他到有代表性的重點企業視察調研走訪。
人這個東西總是此山看著彼山高。企業老總們拿著市長秦天貴當神敬,巴不得來企業看一次,就像皇帝臨幸嬪妃們一樣,也陪著領導轉轉看看指手畫腳地說幾句風光一回,讓大報小報電台電視台的記者老爺們老老實實地忙活著侍候一回,做做這不用討價還價且又免費的大版廣告。誰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記者老爺們就經常吃這樣的免費午餐,間或還有很是上眼的紀念品。
而被當做神敬的秦天貴市長經常又是一種另外的心情:這些老總們的素質究竟咋樣他最清楚,只不過是順應了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潮流,是時代讓他們成為千萬元大亨和億萬富翁。倒退過去二十多年,他們甚至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還是臉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的農民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該說是他們這些執行黨和國家的大政策,而同時又能制定一些地方上的小土政策的官員讓這些老總們腰纏萬貫。細節決定成敗。莫要小看這些地方上的小政策,或者乾脆叫土政策也行,有很多時候是速效而又特效能搞活一方經濟的催化劑和發面的酵母。而這些靈驗的酵母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也首先把老總們都發大了。因此心理上的不平衡也經常困擾著秦天貴:當這個市長不也就是每月幾千元的工資和賺一副好下水嗎?自己要是身在企業老總們任何一家的位置上,肯定頂不濟也是個千萬元以上的富翁呢!這就叫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圖了當共產黨的官這頂紅帽子的威威赫赫,就不能圖腰包的實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