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的本願

地藏菩薩是一位出世又入世的聖人名字,地藏是專名,菩薩是通名。菩薩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原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是覺悟,薩埵是眾生,連在一起就是覺悟眾生。一般人對菩薩有兩種錯誤觀念,一種以為只有觀音等才是菩薩,一種以為牛鬼蛇神等也是菩薩——前者失之過窄了,後者又失之太寬了。其實一個人,只要修學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就是說,地藏菩薩堅持,在眾生沒脫離罪苦,進入安樂,進而成佛以前,他自己不要成佛。地藏菩薩的精神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顯然相信,那些自以為等到自己先成佛道再回頭救人的人,其實是救不了人的。那些人啊,其實只是偽君子、假和尚、冒牌菩薩罷了。

我年紀愈大,愈相信人間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做事的,一種是說風涼話的(自己什麼也不做,甚至阻止別人做事的)。我重視任何做事的人,看不起任何說風涼話的人。二十年前我寫文章,就引出蔣廷黻的一段話:

在這個當兒,我以為我們要首先改革我們的人生觀。圓滑、通融、敷衍,以及什麼消極、清高,都應該打倒。我們要做事。我們要修路、要治河、要立煉鋼廠、要改良棉種麥種、要多立學校,立更好的學校。我們要做事,吃苦要做事,挨罵也要做事。官可不做事要做。別的可犧牲,事業不可犧牲。做事的人,我們要擁護、要崇拜。說便宜話的人,縱使其話說得十分漂亮,我們要鄙視。

二十年來,我檢定自己、檢定別人的標準,都是看做事做出來的具體成績。除此之外,一切苦衷、一切理由、一切等待、一切謙虛、一切吹牛、一切計劃怎樣怎樣,都要鄙視,因為他們都沒有做出來具體成績,都不能算!他們發願做這個做那個,其實這種願,在沒有具體成績檢定下,都是假的。地藏菩薩的可貴,就在他不要大談抱負,他真的去做了事,他不要等到未來才去做事。他相信今天就是未來,今天就要做事。

最近報章上、電視上、國民黨官僚調查上、偽君子偽「大悲」家風涼話上,不斷地批評釋開豐和他的龍發堂,說釋開豐這個、說龍發堂那個,甚至說龍發堂即使收容精神病患,它的寺廟身份都不及格。4月18日報上說:

省民政廳昨天表示,高雄縣路竹鄉「龍發堂」目前仍系以茅草搭建之房屋,並非宗教之建築物,與《監督寺廟條例》之規定不符,故未准其辦理寺廟登記。

據指出,龍發堂負責人「釋開豐」,過去曾向高雄縣政府申請寺廟登記,並於去年10月間向立法院陳情,自稱受佛祖感召,決定於四十歲出家,於其父遺產業上搭建茅草佛堂(即「龍發堂」),一面自力耕作,一面進行苦修,目前收容兩百多名精神病患。

據「釋開豐」住持說法,龍發堂確屬茅棚,雖供奉佛像參拜為佛堂,自不屬於宗教建築物。

依照《監督寺廟條例》第一條規定,凡有僧道住持之宗教建築物,不論用何名稱均為寺廟。准此規定,省民政廳以主管立場認為,「龍發堂」不能符合申請寺廟登記條件。

此外,「釋開豐」住持去年陳情時自承,龍發堂迄未辦理寺廟登記。雖為精神修院,亦未能向政府辦理立案手續,並非故違政府規定,實因該堂現址八筆土地,地目為田,必須辦理地目變更,始能辦理寺廟登記及慈善事業團體登記。故先後於1981年及1982年間向高雄縣政府申請地目變更及設置財團法人,均未獲准。

按此說法,龍發堂的「合法性」,猶值得商榷。據指出,截至目前龍發堂尚未獲得任何機構核准在案。

看到了吧,做事的人在排除萬難去救人的時候,說風涼話的人不但袖手旁觀,還在澆別人涼水、扯別人後腿呢!

黃怡近作《釋開豐的慈悲歷程》《關於龍發堂的補充說明》,是給做事的人的正確剪裁、是給說風涼話的人嚴厲針砭。看了黃怡的近作,我們真不能不覺得,釋開豐和他的使徒們,他們真不愧是現代的地藏菩薩!

8世紀時候,新羅王子金喬覺出家,法名地藏,到安徽九華山結廬苦修,死後人們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從此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在中國的道場。現在我們看到釋開豐和他的使徒們,他們把道場化為精神病患收容所,他們的菩薩行,豈是古人所能趕得上的嗎?

釋開豐說:

別的佛堂經堂有錢,我們是經堂沒錢。別的佛堂有錢了拿去建設美觀,愈美觀就愈有靈氣,愈有靈氣就愈有人參觀,願意捐錢的人就愈多。龍發堂花的錢是比較看不到的,都在病患身上了。

正因為錢都用在病患身上了,所以直到今天,釋開豐和他的使徒沒有像樣的佛堂、沒有巍峨的寺廟、沒有法律的地位、沒有國民黨的承認、沒有偽君子偽「大悲」家的肯定。但是,這算得了什麼呢?他們是真正做事的人、他們是真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人、他們是真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人、他們是真正深通佛法本願救人的人。他們的存在,又豈靠大廟大官的假戲呢?

1984年4月21日

《中國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