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激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青樓是怡性銷魂之所,被詩化成人間樂園,是理所當然之事。
那麼實際上的青樓,景像風光如何呢?
古時沒有攝影技術,未能留下圖片錄像資料,我們只能依據支離零散的文字記載,去模擬一番了。
唐代以前,私妓尚不發達。宮妓以皇宮六院為青樓,官妓以政府衙門為青樓,營妓以中軍寶帳為青樓,家妓以書房客廳為青樓。青樓作為一種獨立的「第三產業」出現,的確是私妓們的功勞。
到了唐朝,青樓接二連三地開張營業,就像今天滿街的歌廳舞廳一樣。當時青樓最發達的地區是長安、洛陽,也就是漢朝人所說的兩京。其中長安城的建築成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流奇觀。其佈局、其氣魄、其工藝、其美學價值,可以說給個紐約都不換。而要談論長安城的建築,甚至談長安城的一切,都是不能拋開青樓這一重要組成部分的。
唐代的首都長安,共分為三城。最北邊是宮城,也就是皇上自家的青樓。宮城的東南西三面發展出皇城。像一個「凹」字,缺口處是宮城,其餘部分是皇城。皇城的東南西三面再如法炮製包圍起來,形成一個大「凹」字,為外城。外城即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居之處,南邊到曲江為止,劃分為一百一十坊,坊即是街區之意。每一坊大小相近,為長三寬二之矩形,如同今日之住宅小區。小區之間有南北十一條、東西十四條大街。南北中軸線上從皇城的朱雀門到外城的明德門貫穿著朱雀大街。街東歸萬年縣管,街西歸長安縣管,全城的市長,叫做「京兆尹」。
長安最著名的「紅燈區」,叫做「平康坊」,也叫「平康裡」,因為靠近北門,也省稱「北裡」。因此,後世就把平康、北裡作為青樓的代名詞。日前筆者在一條並不偏僻的街上看見一家「平康私立診所」,覺得很有意思,想起小時鄰居家來了個小表弟,名字叫趙平康,看來這個詞還是蠻有人緣的。
據《辭源》上講,平康坊在丹鳳街。具體言之,是在皇城的信光門、丹鳳門、安上門一帶,穿過崇仁坊,入東市西門,對面就是平康坊的東門。平康坊的西南角,進東門就是「鳴珂曲」。城南還有「韋曲」、「杜曲」。所謂「曲」,即是彎曲的小巷,狹窄幽深,有隱秘之感。起初大概是貧民區,後來則成為青樓的風水寶地。所以,古人又把平康北裡之遊,叫做「狹邪游」,即不走寬直的大道,專門鑽七拐八歪的小胡同之意。不過平康坊中所居並非全是青樓之人,也有普通居民乃至高級幹部,大家相處得自然和睦。
平康坊中的青樓,有三曲之說,即北曲、中曲、南曲,蜿蜒連綿,略似北海、中海、南海,只是面積要小得多了。關於這裡面的掌故,唐朝有個叫孫柒的寫過一本《北裡志》,五代後周有個叫王仁裕的寫過一本《開元天寶遺事》,其中「風流藪澤」部分也講了這方面的情況。如《北裡志》中說:
平康裡入北門東回三曲,即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錚錚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牆一曲,卑屑妓所居,頗為二曲輕斥之。其南曲、中曲門前通十字街,初登館閣者,多於此竊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寬靜,各有三數廳事,前後;^花卉,或者怪石盆池,左右對設,小堂垂簾,茵榻帷幔之類稱是。
《開元天寶遺事》中講:
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策名紙游謁其中,對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從一些文學作品中也能得到旁證,如白行簡的《李娃傳》中說:
嘗游東市,還自平康東門入,將訪友於西南。至鳴坷曲,見一宅,門庭不甚廣,而室宇嚴邃,閨一扉,有娃憑一雙裂青衣立。
從這些資料可見,青樓所處的位置很有特點。既要在市區,不可太偏遠,但又不能太熱鬧,農貿市場不行。地點要幽僻,這樣給人一種安全、舒適之感。環境要幽雅,必須要有花草樹木、怪石盆景之類,儘管是營業性質,但要佈置得像小型紀念館,供人瞻仰參觀,決不能簡單樸實地貼一張大紙,上寫「此屋賣肉」;室內陳設也要講究,須有琴棋書畫,筆墨紙硯,像個女藝術家的深閨,不能只備一張席夢思了事。
當時江南一帶商業活動較為活躍,所以官吏、士人亦多。特別是鹽鐵轉運,使所在揚州的青樓之盛也幾乎不亞於都城長安。當時的諺語形容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知識分子到揚州遊歷的很多,李白不就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嗎?有個叫於鄴的所寫《揚州夢記》中說:
揚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樓之上,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比之長安,揚州的青樓風光似乎更加旖旎,更加多情,引得詩人們紛紛折腰。歌詠揚州青樓風光的詩作裡也頗多名句。如:
王建:「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這還不是平日,就如此通宵達旦地狂歡,火樹銀花,搞得像過聖誕似的,平日還不得樂死!
張祜:「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繁華的十里長街,美麗的二十四橋,看不盡、玩不完的花姑娘,真讓詩人恨不得死在那兒算了。
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天下好風光,揚州佔了三分之二,全靠青樓。
著名的風流詩人杜牧更是愛極了揚州。《遣懷》詩云: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揚州給他的感覺是如詩如夢,這感覺支撐了他的一生。如《贈別》: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沐簾總不如。
揚州是和娉婷裊娜的少女、鮮嫩美麗的春色聯繫在一起的。如《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懷念揚州時,懷念的也是二十四橋明月之夜裡吹簫的「玉人」。怪不得時至今日,一提起揚州,常使人麻酥酥的。
杜牧還專門寫有《揚州三首》,在傷今懷古時,寫出了「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的一派大好風光。
不過,長安洛陽也好,揚州金陵也好,那時青樓的規模一般都不甚大,多數是一個老鴇領著兩個妓女和丫環,就可以文武帶打了。到了宋朝,青樓的規模擴展空前,超出了唐代。因為唐代妓女雖多,但宮妓佔有極大比重,僅開元天寶年間就達四萬多,官妓和營妓也多於市妓。打個比喻說,這叫做「大政府,小市場」。而到了宋朝,金字塔倒轉過來,變成了「大市場,小政府」,市場的隊伍浩浩蕩蕩,官妓和營妓由於政府禁止幹部嫖娼也開始向市妓轉化,進行了由行政命令轉向市場調節的體制改革,而宮妓則慢慢地消失了。這說明政府的力量不如前代那麼強大,都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使社會自身的力量變得蓬勃起來。
宋朝的首都東京汴梁和臨安,港口城市揚州、真州、楚州、江陵、杭州、溫州、泉州、廣州,都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唐朝的長安各坊間設有大門,夜晚關閉,整個城市如一艘載滿集裝箱的大船,而宋朝廢除了坊廂制和宵禁制,夜裡可自由活動,像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真是其樂融融,比今天還要熱鬧。
《東京夢華錄》記載了不少汴梁的青樓風光,如:「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唯任店入其門……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百,聚於主廊搛面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這就是說,裝飾豪華的大酒店到了晚上霓虹燈一亮,就公然進行「三陪」服務,而且妓女成群結隊地等在廊上,隨時「應召」,比之唐朝,真是壯觀多了。而且,「又有下等妓女,中呼自來,筵前歌唱,臨時以些小錢物贈之而去,謂之札客」。服務態度是多麼熱情!
南宋的都城臨安,自古是旅遊勝地,山清水秀,風光美過汴梁城十倍。大批官吏文人南遷,更把這裡的青樓生意炒得火爆,因此才有了林升那首著名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汁州。
事實上,杭州城裡亭台樓閣遍佈,湖光山色縱橫。勾欄瓦肆、飯店酒樓星羅棋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裡的娛樂場——瓦子,共有八座,而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城裡達三十三座。最大的北瓦,內有勾欄十三座,各種「曲苑雜壇」、「綜藝大觀」,夜以繼日地全天候輪番表演。青樓在這種背景下,也競相奢華,如《武林舊事》記載的名妓之家,「凡酒器、沙鑼、冰盆、火箱、妝合之類,悉以金銀為之,帳幔茵褥,多用錦綺。日玩珍奇,他物稱是。下此雖力不逮者,亦競鮮華,蓋自酒器、首飾、被臥、衣服之屬,各有賃者,故凡佳客之至,則供具為之一新,非習於游者不察也」。
如果說唐代的青樓還是「小康」,那麼宋代的青樓則已成為「大款」,四星級五星級的也並不罕見了。著名的青樓詞豪柳永有一首《望海潮》,是專寫臨安大同世界般的美好風光的: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痛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娘鎮釣交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風池誇。
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首詞把臨安寫得比天堂還美,金主完顏亮讀了以後,羨慕得牙根癢癢,又恨又愛,貪心大發,頓起「投鞭渡江之志」。其實這首詞的意境,也正是南宋一代青樓風光的傳神。寫照,整個臨安,就如同一座超級市場般的大號青樓。
在中國混了十六年的意大利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那本大名鼎鼎的遊記中也專門描述了南宋時杭州的青樓風光:
京師城廣一百邁當,有石橋萬二千座,有浴室三千所,皆溫泉。婦人多嬌麗,望之若仙。國君侍從的男女數以千計,皆盛裝艷服,窮極奢侈。城中有湖,周圍皆崇台別館,責族所居。臨岸多佛寺,湖心有二小渚,崇殿巍然,臨水望之如帝居,為士大夫飲宴之所,杯盤幾筵,極奢麗,有時客集多至百餘輩。青樓盞多,皆靚妝艷飾,蘭麝熏人,貯以華屋,侍女如雲,尤善諸藝,嫻習應對,見者傾倒,甚至醉生夢死,沉溺其中。故凡游京師者,謂之登天堂,歸後猶夢京師……
大概就因為天堂的生活太讓人醉生夢死了吧,南宋終於被當時那野蠻的蒙古人給滅了,連皇帝都跳了海,也許游到泰國爬上岸,又去逛外國的青樓了吧。瞧,國家還是亡在女人身上!
明朝的都城開始是南京,政府官辦了一系列國營妓院,有著名的十六樓,曰:南市、北市、鶴鳴、醉仙、輕煙、淡粉、翠柳、梅姘、謳歌、鼓腹、來賓、重澤、集賢、樂民、清江、石城。青樓一家挨著一家,公子王孫,猜拳行令,點歌賞舞。秦淮河上,槳聲燈影,畫舫遊蕩,白天一河錦繡,夜晚十里輝煌,此情此景,若讓威尼斯人見了,會覺得自己真是個意大利鄉巴佬。妓船蜿蜒如畫龍游水,船上絲竹並奏,管弦齊發,此起彼伏,聲入雲霄。
遷都北京後,十六樓逐漸「門前冷落鞍馬稀」,最後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明日黃花。一片凋零。
蘇州、揚州等地也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青樓大盛,特別是「無照經營」者日益增多,「不隸於官,家居而賣奸者,謂之土妓,俗謂之私窠子,蓋不勝數矣」。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這種偷稅漏稅的現象是各行各業都難免的。
明朝社會腐敗速度甚快,風氣奢靡,上下淫樂,故青樓可說是遍佈神州大地。山東的臨清據《金瓶梅》上說,「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山西大同的青樓生意不景氣時,註冊的還有兩千人之多。至於北京的青樓,則隨著新都城的發展,也蒸蒸日上。《新都梅史》中說:
燕趙佳人,類美如玉,蓋自古艷之。矧帝朝建縣,於今為蠱,而南人風致,又復襲染熏陶,其艷驚天下無宜。萬曆丁酉到庚子年間,其妖冶已極。
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發展、高潮、衰落的自然過程,青樓當然也不例外。青樓風光到明朝時已經頗有一些不美、不雅甚至很不像話的景象了。有一本《梅圃余談》的書記載說:
近世風俗淫靡,男女無恥。皇城外娼肆林立,笙歌雜沓;外城小民度日難者,往往勾引丐女數人,私設福窩,謂之窯子。
接下去描述說,窯子裡在靠路邊的牆上鑿了一些小洞,故意引人偷看。妓女裸體躺在床上做出各種下流體態,並口唱黃色歌曲,真是有聲有色。若有哪位觀眾被挑逗進去,丐女們赤身裸體上前,選中後只要排出幾文大錢,立刻二話不說,攜手上床的幹活。如此惡劣得令人作嘔的情景,三百多年後才在美國出現。嗚呼,中華民族真是偉大。
到了清朝,市妓也由衰落到廢除,青樓成了完完全全的私妓的天下。有錢便是上帝,妓女們不再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嫖客們也根本不懂得真正的風情。傳統的精華雖然還延續著,但風光畢竟一日不似一日了。
清朝首都北京的青樓活動可以說代表了傳統青樓的沒落。北京的青樓主要設在勾欄、演樂、馬姑娘、粉子、宋姑娘、磚塔、胭脂、石頭等胡同,即後來著名的八大胡同。這些胡同裡的姑娘,會唱幾句「蓮花落」就可算是才女了。想讓她續個對子、畫朵寒梅什麼的,大概是錯翻了眼皮。
但越是如此,似乎就越門庭若市,俗總是比雅更吸引人。《清稗類鈔》上描述北京的青樓風光:
胭脂、石頭胡同」,家是紗燈,門揭紅帖,每過午,香車絡繹,遊客如雲,呼酒送客之聲,徹夜震耳;士大夫相習成風,恬不為怪,身敗名裂,且有因此褫官者。
在南方的上海,則隨著港口商務的發展,漸漸成為東方大都會,而所謂十里洋場,自然是少不了青樓風光的。最早的青樓大概在現今的虹橋機場一帶,後來發展到唐家弄、梅家弄、鴛鴦廳等處。青樓的顧客已經不限於炎黃子孫,西洋鬼子、東洋鬼子,乃至黑鬼子、紅鬼子,有錢就可以「天涯若比鄰」。為了滿足洋人需要,還進口了一批洋妞,算是中外合資的開始。中國土妓也開始改變林黛玉作風,向歐羅巴型看齊。許多妓女用花巾包頭,穿著繡鞋花褲,盤發淨臉,皮白肉嫩,天足颯爽,步履矯健』頗受新潮詩人歡迎。後來有了租界,更成為青樓妓女的大本營。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把他們家鄉那些野蠻粗俗的青樓活動方式帶到了咱們中國,妓女們道德淪喪,毫不講禮義廉恥,天一擦黑就上街拉客,不分工農兵學商,老幼病殘傻,只要是男的就齜牙咧嘴、糾纏不休,遠遠望去,滿街拉拉扯扯,摟頸抱腰,好似短兵相接之戰巷也。
廣州開設了許多洋行,青樓也日益興盛。陸上的青樓集中在沙面一帶,水上的則有「珠江花舫」,可以讓嫖客乘船游江,妓女助興,在船上住幾日則更受歡迎。對這種中西混血的青樓風光,當時人們的評論也是見仁見智。性靈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
久聞廣東珠娘之麗,余至廣州,諸戚友招飲花船,所見絕無佳者,故有「青唇吹火拖鞋出,難近都如鬼手馨」之句。相傳潮州綠篷船人物殊勝,猶未信也。
袁枚的情趣是「很中國」的,他不喜歡廣東的妓女,可他的孫子袁翔甫卻寫了一首《吟粵妓》:
輕綃帕首玉生香,共識依家是五羊。
聯袂拖鞋何處去,膚圓兩足白於霜。
看來,孫子一輩已經被「和平演變」了。青樓風光難乎為繼矣。青樓本身是存在於她的風光裡的,沒有了風光,也就沒有了青樓。真正懂得青樓價值的人,是去體味包括風光在內的青樓文化整體。如果只剩下一筆簡單而真實的肉體交易,人之為人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那當然就無需青樓這種東西再存在了。
丟掉了精神文明,連青樓也辦不好,何況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