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露青樓與士

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林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姜夔《過垂虹》

青樓的存在,是與文化藝術分不開的。文化藝術是它的風光主體,是它的魅力核心,是它最重要的消費內容。假設青樓是一卷裝幀精美、圖文並茂的古書,那麼文化藝術就是書裡的文字和圖畫。這樣的一卷古書,它的最重要的讀者、最理想的讀者應該是什麼人呢?答曰:士。

這裡所說的士,指的是讀書人。不論已經高官做得的,還是終身白衣卿相的,這些人是文化藝術的承載者、建設者、傳播者和消費者。青樓文化,無論從其社會功能還是審美追求上來說,實質就是一種士的文化。

這樣講的意思並不是說,青樓是專門為士人服務的機構。正像「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所比喻的,青樓的大門原則上是向一切人敞開的,「有嫖無類」。只要有錢,別說工農兵學商一視同仁,就是老弱病殘幼也不能拒之門外。理論上儘管如此,然而事實上卻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逛青樓的慾望、資格和興趣,正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去聽交響樂一樣,任何一個文化場所,都是有其主要針對的接受者的。

中國的妓女從一開始,就以藝術工作者的身份出現。那時她們的服務對象,是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整個統治階級。隨著封建社會的上升發展,士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成為統治階級的基本力量和人才來源。大量的士,身懷安邦治國之策,吟風弄月之才,特別需要一個滋養他們精神生活的銷魂之地,於是,青樓就成為他們最理想的場所。

士人最重要的進身之道是科舉。一旦金榜題名,便可免除差徭賦役,前途無限,令人刮目相看。科舉考試的前前後後,日夜溫習,四處奔走,造成極度的精神緊張,再加上多數士人背井離鄉,孤身在外,這便使青樓對於他們顯得格外溫柔親切。在明代的南京,妓院竟然與貢院對門而居。余懷的《板橋雜記》中寫道:

舊院與賞院遙對,僅隔一河。原為才子佳人而設,逢秋風桂子之年,四方應試者畢集。結駟連騎,選色征歌,轉車子之喉,按陽阿之舞。院本之笙歌合奏,回舟之一水皆香。或遨旬日之歡,或計百年之約。蒲桃架下,戲擲金錢。芍葯欄邊,間拋玉馬。此平康之蠱事,乃文戰之外篇。

貢院乃是國家高等學府,在堂堂天子腳下,竟然與妓院「面對面的愛」,實在令人深思。試想倘若今日北大推倒南牆,對面是一片紅燈區,歌女、舞女、按摩女、應召女郎、游擊女郎、導遊女郎,淫聲朗朗,香風陣陣,那邊教授學者歡聚一堂,大談如何整頓學風,這邊博士碩士猜拳行令,交流如何騙取芳心,此情此景,成何體統!令人擔憂的是,真有這麼一天也說不定。

士人在經濟上一般都比較富裕,即使寒門出身,其實也是中小地主,屬於「中產階級」。為了官場角逐,家庭對他們的供給無疑是豐厚的,收入三百,恐怕要拿出二百來給子弟揮霍。若做了官之後,自然俸祿有加,無須有阮囊之憂。但妓女之喜歡與士人交遊來往,經濟問題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妓女作為活生生的個人,自然也有著主觀上的好惡。士人比起其他階層的人來,一般要風流倜儻,錦心繡口,不僅能夠十分內行地欣賞妓女的「藝」與「色」,而且他們自身的「藝」與「色」也反過來可使妓女產生審美愉悅。這便是自古以來,才子須配佳人的道理。再者,士人在社會上被看做精英人物,能與他們相好,自然也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卑感。此外,士人喜愛吟詩作賦,等於是最好的廣告媒體,妓女若得到士人的贈詩,自然身價倍增;反過來,妓女也是士人最好的廣告媒體,詩作若能被青樓女子四處傳唱,自然也名聲大振。可見,士人與妓女互有所需,互相依賴,開句不太過分的玩笑,可以說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長期共存,互相欣賞,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關係。

以上幾點都是從功利角度進行的分析。功利目的之外,士與妓之間還能夠產生真正的友誼和愛情。春風得意時,「小語偷聲賀玉郎」,時乖命蹇時,「同是天涯淪落人」。士人最懂得憐香惜玉、柔情蜜意,而妓女也最能賞識玉郎才子,所謂「慧眼識英雄」,所謂「喚取紅巾翠袖,媼英雄淚」是也。

下面結合一些實例,展現一下妓女與士之間說不盡的萬種風情。

有一個「旗亭畫壁」的故事,歷來膾炙人口,被多次編為戲劇。其最早的出處是晚唐人薛用弱所著的《集異記》,原文如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渙之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偎映,擁爐火以觀焉。

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人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

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返曰:「奉命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相。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渙之ft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

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渙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因大諧笑。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諸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歡噱?」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妓女對於文人墨客的重要性。古代沒有廣播、電視等現代化傳媒,一首優秀的詩作往往就是靠青樓妓女來傳唱流行的。上文中的「王渙之」,應作「王之渙」,他自認為詩才高於王昌齡和高適,可是三個妓女所唱的都是王昌齡和高適的詩作。王之渙胸有成竹,相信那個色藝最佳的妓女不唱則已,一唱必是自己的大作。果然天不負他,那名被他看中的「大腕」級歌星一開口便唱了他著名的《涼州詞》。王之渙那份高興,比二十歲評上副教授還要得意。因為這充分證明了他的價值。而妓女那邊,聽說眼前就是作者,也喜不自勝,口稱「俗眼不識神仙」,雙方彼此傾慕之情畢現無遺。

文人的詩作由名妓一唱,就像今日的小說被著名導演搬上銀幕一樣,變得家喻戶曉,香名遠揚。而反過來,著名士人的作品又可以使妓女身價倍增,一夜走紅。白居易在《與元稹書》中得意地寫道: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又足下書云「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門有題僕詩者」復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娛樂,娛他賓,諸見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士庶僧徒搞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此誠彫蟲之技,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

那名妓女由於會唱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把價碼抬得老高,因為這的確是一種水平的標誌。今天的妓女能因為自己會唱幾首鄧麗君就悍然漲價嗎?

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例如有個叫崔涯的狂放文人,最愛褒貶青樓妓女,而且由於文筆好,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妓女若受到他的讚譽,就會門庭若市,若受到他的i幾諷,就差不多要關門停業了。他曾題詩嘲笑一個叫李端端的妓女,端端憂心如焚,在路邊拉住他苦苦哀求,請大作家一定可憐可憐。崔涯心腸一軟,又重新贈詩一首,把李端端誇得跟朵花兒似的,結果「大賈居豪,競臻其戶」,李端端一下子成了大明星。

士對於妓女的衰榮如此重要,難道其他人就無法比擬嗎?比如說皇帝,難道就比不上一個酸腐文人嗎?讓我們來看看宋徽宗趙佶和詞人周邦彥君臣二人競爭李師師的事例。事載宋人張端義的筆記《貴耳集》:

道君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馬,知道君至,遂匿於床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云:「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隱括成《少年游》云:「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後云「嚴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師師因歌此詞。道君問誰作,李師師奏云:「周邦彥詞。」道君大怒,坐朝宣諭蔡京云:「開封府有監稅周邦彥者,聞課額不登,如何京尹不按發來?」察京同知所以,奏云:「容臣退朝,呼京尹叩問,續得復奏。」京尹至,蔡以御前聖旨諭之。京尹云:「唯周邦彥課額增羨。」蔡雲上意如此,只得遷就。」將上得旨:「周邦彥職事廢弛,可日下押出國門。」隔一二日,道君復幸李師師家,不見李師師,問其家,知送周監稅。道君方以邦彥出國門為喜,既至不遇。坐久,至更初,李始歸,愁眉淚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爾去那裡?」李奏:「臣妾萬死,知周邦彥得罪,抻出國門,略致一杯相別,不知官家來。」道君問:「曾有詞否?」李奏云:「有《蘭陡王》詞,今《柳蔭直》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詞為官家壽。」曲終,道君大喜,復召為大晟樂王。

趙倍是君,周邦彥是臣。趙倍來了,周邦彥就藏到床底下聽廣播劇,然後還寫詞叫李師師唱。這不是二人合夥氣趙佶嗎?趙佶醋興大發,誣陷周邦彥收稅不賣力,趕出首都。沒想到李師師顛顛地跑去「十八相送」,回來又唱周邦彥的詞,而且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看來是從此不打算給他笑模樣了。老趙實在沒辦法,只好一個電話把小周請回來,官升三級,薪加一倍,方可討得李師師歡心。可見在李師師心中,誰輕誰重,也就一目瞭然了。人家不過看在趙佶好歹是個皇上這一條,給他個面子而已。況且,趙佶也並不敢以皇帝身份強加於人,他是向士靠攏,以風流才子的身份去嫖妓的。所以,既因此得到幾分妓女對士的感情,也因此而終究得不到真正的士妓之愛。

妓與士,可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對雙璧。他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留下了數不清的美麗動人的故事。妓與士的關係最密切的時代,也就是中華民族最強盛、最繁榮的時代。當妓與士的關係逐漸疏遠,妓女們忙著接待大款,士人們忙著下海騙錢的時候,青樓的氣數已盡,中國古代社會的氣數也巳盡了。

今曰的社會,青樓巳然沒有了,這也許並不算一件值得惋惜的事。問題是:士,也沒有了。

《空山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