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害怕讀書

天上有顆星,地上有個人。

一天下午,天漸漸暗下來時,我像每天的這個時間一樣,感到了一種被黑夜包抄的難受。我懼怕黑夜,這是沒辦法的,天生的。為了逃避黑夜,我學會了讀大部大部的書,或想一些荒誕離譜的事。這兩件事都像時間一樣,可以無窮無盡,所以很可能將終生伴著我。因為一個天生的恐懼而得到了兩個終身伴侶,這應該說命運待我不錯。我從來不相信「我們可以得到的更多」或「汗水連接著鮮花和掌聲」的說法,這不過是美好的說教而已。當你活過30或40歲時,你很容易就發現,我們失去的遠遠要比得到的多的多。而且失去的總是珍貴無比的,得到只是誰都有的;即使有些稀罕的,寶貴的,你也不會因此而感到什麼,因為它們極可能在剎那間變成人家的「寶貴」,給你撂下一大堆羞怒什麼的。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每一個白天和夜晚都在進行和發生的。我深悉生活的這個秘密,所以從來不敢奢望,所以任何一點點收穫都令我滿足、感動。夜色開始降臨,我對自己說:你不要咒罵黑夜給你帶來了恐懼,而要想到是恐懼給你提供了讀書和幻想的自由和快樂。是的,要沒這恐懼,誰知道我的夜晚會過得多麼無聊或腐敗。想到我這輩子的夜晚都將在舒適的沙發中寧靜地度過,我就感到滿足——心中盈滿感動。

讀書和幻想,相比之下,後者似乎要比前者更讓我喜歡一些,因為有些書常常使我茫然若失,甚至惱羞成怒。有些書讀著讀著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學習、在享受,而是在受懲罰。所謂「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古訓,現在感想起來似乎有點茫然。十年前,我們說詩人太多了——每一條弄堂裡都能喊出一兩個詩人來,而現在的情況無疑更糟了——每一條弄堂裡都能拉出一兩個抱著自己著作的人,他們的作品像地攤上的廉價時裝一樣充塞在各個書店書亭中,不知羞恥地和卡夫卡們的作品擺在一個書架上,甚至野蠻地把卡夫卡們的作品擠出了我們視線。

這是對我們的懲罰,我感到惶恐。

為了讓這種懲罰盡量從我生活中消失,我不得不減少去書店的次數。當身上有些意外收入又空閒時,逛逛書店原本是我們這號人不多的一大樂處,甚至為一種期待。但現在卻被眾多「弄堂作家」的「等身之作」——它們總像蝗蟲一樣,有了一,就有二,就有三——剝奪了。說真的,我現在確實很少去書店買書,大部分書都是通過書訊郵購的。有時迫不得已去了書店,心情再也不是過去那麼輕鬆、甜蜜,而是有種神經質的緊張、不安,好像不是在逛書店,而是在逛妓院,準備滿足私慾的同時,也準備被人愚弄、嘲笑。有一次,我去一家著名的書店買奧康納的一本書。營業員說沒有這本書——當然,這樣的書她們總是會說「沒有」、「沒有」。我自己在幾個書架上找了找,也沒見著,就出了門。這時間,我的不長眼的背脊剛好和一個捧了十幾本書的中學生模樣的少女發生了碰撞,結果將她懷中的書全打落在地。我一邊連連道歉,一邊急忙俯首將地上的書一本本拾起:《愛情小鳥》、《神秘殺手》、《皇宮謎案》、《貴夫人》、《金屋銀嬌》、《有了快感你就喊》等。

當我將這些書碼好,歸還給少女時,我心裡在想:這些書能給她帶來什麼?是誰讓她喜歡這些書的?寫這些書的人啊,你們為什麼要寫這些書……

隨著這類書在大街上越炒越紅,越來越氾濫之時,我固執地告誡自己:決不讓這些書進入我家。不是說我求高雅,而是我怕腐爛。你知道,我們要想在卡夫卡們的書籍中感受到快樂、迷戀是很難的,就像你要在小提琴的琴聲中感受到快樂一樣,非得需要你聳肩縮脖地拉扯幾年才行。但要在這些書中感覺快樂卻是很容易的,就像拉屎和做愛讓你快樂一樣,是一種本能的使然。一個人的快樂如果全是通過滿足本能來達到的——沒有其他品種,那麼這個人一定是低級的,甚至是腐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值得稱道之人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抵制本能誘惑的過程。只有不斷抵制本能的使然,你才會有其他的、很可能是有益的迷戀。人活一世,總是因為有所迷戀。只有有了有益的迷戀,你才可能獲得稱道。我深知,那些寫滿本能和快樂的書是一劑醉人的藥,一旦沾染,就會迷醉不能自拔,所以我堅強地抵制著它們的侵略、誘惑。兇殺、色情、神奇、秘聞、荒誕不經、大富大貴……我對自己說,寫這些書的人都已糜爛,他們寫這些書的目的也正是希望我們與他們一道糜爛。不不,不能靠近,不能上當,我要遠離,遠離!

在一道道警鈴聲中,我的書桌上很長時間內都保持住了應有的尊嚴和凜然。

但是,說真的,這些年寫這些書的人實在太多,朋友、同學、老師、戰友、親戚,似乎誰都在寫這樣的書。我不知他們為什麼要寫這些書——掙錢還是揚名?但我知道,他們一旦把書出版後,有的是炫耀,有的是想多一雙讀他們作品的眼,有的是出於情誼或其他什麼原因,反正總是以各自想法、各種方式將「大作」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紛紛向我的陋室擠來。我堅強地固守著自己的誓言:不讓這些書佔領我家,所以只好以各種想法、各種方式,將紛紛「大作」紛紛丟棄——來一本丟一本,一邊丟一邊對書作者的誠意好心地道一聲「對不起」。

這確實很不好,很對不起人。

但有什麼辦法呢?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人常有這種尷尬,這種逼迫;你迫得我無奈,我也只好這般了。

再說另一天下午,也是天漸漸暗下來時,我去朋友家看片子,經過文化公園時,感覺像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空氣中瀰漫濃郁的花香,路兩邊彩旗獵獵,一個個五顏六色的氫氣球像一個個優美的念頭浮在空中,微微而動,彷彿在呼吸、長大。開始我不知是怎麼回事,以為是在拍什麼廣告,後來還是花香和季節提醒了我:是文化公園在舉辦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文化公園的迎春花展素來是很有名的,辦得很有氣魄,也很有特點,常常把方圓幾百里的人都吸引來看,其中我母親總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母親很少進城,她腿腳不靈,怕上街,也怕花錢。但為了看文化公園的花展,她又似乎什麼也不怕,就是在病榻躺著也要硬撐來走一趟。我母親從前在地主家當過幾年保姆兼花工,想不到這段歷史把她跟花草粘上了,老了一心一意養花種草,把家裡弄得跟花園似的。這些年,母親年年都來看文化公園的花展。這天晚上,我回家後,就把房間打掃了遍,準備母親隨時到來。

果然,第二天下午,我母親牽著我侄女的手,敲開了我家的門。

第二天上午,我陪母親去看花展,出門前,我把昨晚看了幾頁就知曉要丟的一本書:一本簇新的不忍丟棄的書,順便帶出門,丟入了垃圾桶。母親見了,非常生氣地訓斥我:「你這人讀書讀呆了,怎麼把一本好端端的書丟了?你不怕瞎了眼!」

母親雖無知少識,卻十分崇尚知識,崇尚得近乎迷信。小時候,她經常告誡我們:不能拿有字的紙張當草紙擦屁股,否則就會瞎眼。多少年來,我確實這樣做了。只是我覺得這些書的本質便是垃圾(文字垃圾),把它們當垃圾扔掉——不是當草紙擦屁股——實屬理所當然,所以對母親的指責滿不在乎,甚至當母親將書從垃圾桶裡揀起,強迫我保存時,我仍是堅定地將它扔回垃圾桶,並且吐了一口痰,斷了母親保留之念。

母親氣憤地指點著我罵:「你要遭報應的!」

我為母親無知的善心感到好笑。

但怪異的是,看完花展回來,我見家裡掀的掀,爛的爛,一屋子狼藉。開始以為是遭劫了,幾處一查,見該劫的都沒劫,只是我的寵物——一條黑白斑駁的牧羊犬不見了。不見也不是被劫,而是——後來發現——是死在了衛生間,吐了一身泡沫,像是被泡沫淹死的。看來,盜賊是確實沒來,所有「惡跡」都是這可憐的狗在垂死掙扎時創下的。

可是好端端的狗怎麼轉眼就死了?

母親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就是報應!」

雖是無稽之談,但心有餘悸,棄書之手從此就發軟了。

誰也不敢跟神秘的看不見的世界較真,何況我是個膽小怕事的人。狗的猝死,母親的迷信——轉眼就變成是我的,成了那些書殺破我誓言的刀口,從此那些書開始慢慢在我家裡聚集起來,就像蚊蠅日日聚集於一個虔誠的僧侶室內一樣。僧侶收養蚊蠅是因為慈悲,我收存這些書是因為疑懼,是膽怯。狗的猝死,母親的預言,使我變得懦弱無力,變得像只驚弓之鳥。你不得不承認,那些書是了不起的,它們不但像雲雨滋生蘑菇一樣容易又多,而且還擁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和力量,甚至不乏神秘的理由和力量,殺傷你,佔領你。「棄書之手」變得發軟,是它們佔領我的開始,我就像被命運擊敗一樣,神秘又荒唐地被它們擊敗了。

現在,我家裡充滿了這些書。這些書陪著我吃飯、睡覺、思想、苦惱、歡樂,就像卡夫卡們的作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書有90%是不值得讀的,有的烏七八糟——牛鬼蛇神,荒誕不經;有的粗製濫造——東剽西竊,東拼西湊;有的不痛不癢——像具死屍;有的譽詞滿天——像失敗的廣告。要說我絕不該去碰這些書,但書在身邊,從頭到腳都是,有時出於無聊或好奇或其他原因,偶爾翻閱一下,實乃難免。何況我是一條懼怕黑夜、要以書來驅趕黑夜的膽小怕事的書蟲。墨香陣陣,黑夜漫長,我時常不由自主地翻開一書,呼哧呼哧地啃將起來,而結果總是厭惡或害怕地逃竄出來。

一冊書讀得讓人害怕或厭惡,這該說是著書者最大的悲哀。但要我說,這更是讀者的悲哀。這種悲哀並不局限於一本書,而是所有的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由於經常讀到一些使我厭惡或氣憤或害怕的書,現在我竟然變得對每一冊新書都有種莫名的、神經質的懼怕,只怕翻開一閱,又是一冊壞我心緒的糟書。誰都曉得,好書糟書,表面上你是識不破的,只有通過品讀才能知曉,才能分清。如果讀書的過程被弄得像個法官一樣緊張、謹慎,那讀書又有甚樂處?換句話說,如果為讀到一冊好書必須忍受幾冊糟書的捉弄,讀書又有什麼意思?當你幹一件事所得的快樂還沒有不快多時,或者快樂和不快是一樣的,那你還會不會去幹這事?很可能就不幹了。

是的,我就是這樣對書慢慢地懼怕了,疏遠了,甚至仇恨了。

我原來是因為懼怕黑夜才迷戀上書的,讀書是我命定的一種生存方式,逃避苦難的方式,想不到書又讓我生出一大恐懼——對書的恐懼!

讀書,讀書,最後讀到這般地步,真是夠可憐可悲的。

黑夜漫漫,我陷入了胡思亂想中。我曾經有讀書和幻想這「二手」驅走黑夜的招術,但現在似乎只剩下幻想這一獨招了。想到我這輩子只能在空洞的幻想中度過,我就感到手腳發涼。一個只能幻想的人,不就成了廢物?從這個意義說,我有理由惡罵那些從各條胡同、弄堂走出來的「作家們」。但我膽小怕事的秉性又讓我不敢張口破罵,我只有默默的可惜和一連串含糊的喃喃聲:「人生苦短,要讀的書那麼多,沒想到不該讀的書也是那麼多;那些書使我對書產生了懼怕;那些書傷害了我,誰敢說就沒有傷害你?呵,可惡可惡……」

《非虛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