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一:網絡連續劇》之一

去年忘了哪一期,看到《三聯生活週刊》上面一個稿子,談到美國新興了一個行業,有一幫子導演專門在做電子遊戲,這個遊戲已經不是過去那種電腦合成人物打槍打炮涉險過關的機械過程,而是講故事,由真人演員出形象,儘管依舊以動作為主,但同時也不偏廢人物性格、心理發展,一句話:更人性化了——至少跟動作電影一個做法了。這文章舉了布魯斯·威利斯的《第五元素》為例,說這就是遊戲和電影同時製作的,這次,電影屈尊為遊戲的副產品。文章強調了這種因果關係倒置的革命性,這意味著一種新的視聽藝術——聲色娛樂方式的出現。在洛杉磯,已經有了一個完全獨立在好萊塢之外的生產體系,除了導演和電腦工程師,還有編劇,專門為人性化遊戲創作、改編劇本的編劇。這些人稱他們將“最終取代好萊塢”。

當時我讀了這篇文章並沒有太多感覺,僅僅作為一個瞭解:美國那邊又出新花樣了。這之後第二天還是第三天,在一個飯局上見到了一個南京人,他是台灣“明日工作室”的大陸代表,負責為台灣這家公司收購大陸作家作品的電子網絡使用權。乍聽上去這是好事,絕大多數漢語網站使用文學作品是不付費的,現在有人出來付費,雖然很便宜(此人開價是千字十五元至二十五元人民幣),作家一般是感到受了尊重,這位先生著重講的也是有感於互聯網上侵犯著作權的現象比比皆是,他們意在規範操作,建立合法使用著作權的秩序。說得大家都很高興,都認為這個錢不拿白不拿,反正已經出過紙媒書,看不出也想不到文學作品在現今如此自由任意傳播的電子網絡上還能這麼奇貨可居,有錢拿總比白給人亂使強,我也這樣想——當場,我甚至從心眼兒裡把他們當做慈善家。

拿了合同回家,越看越不是味兒,看到了大量的陌生化表述,乙方除了要網絡發佈權,還要以電子數位化格式自由載入電子網絡、磁盤、光盤、集成電路卡或其他類似電子產品進行出版發行,同時還包括根據作品可能產生的電子圖形聲光產品:VCD、DVD、電腦軟件、電子遊戲甚至漫畫(明日工作室老闆之一是台灣漫畫家蔡志忠),以及未來一切隨著高科技發展而出現的任何新的電子產品形式的權利。這一權利的轉讓是永久的,給我看的那份合同中沒有關於合同期限的那一款。正是牽涉到圖形聲光產品的那些字眼兒和“等”、“類似”、“未來”這些涵蓋極廣、卻無實指的措辭引起了我的警惕。這話我懂,跟老外簽出版和電影合同時,他們總是不厭其詳地將可能衍生的產品形式一一列出,劃入同時獲得的權限範圍之內,並將不盡之意用“未來一切可能出現的形式”這樣的話表達,給人感覺是花了一次錢,能抄的盡量抄,有用沒用先拿走再說。

我給南京方面打電話,告訴他我不能把“未來”賣了,儘管我不知道我的“未來”值不值錢。我說我認為這是低價搶佔資源,賭一把期望值。台灣人這不是第一次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就有不少台灣客進大陸超低價或不花錢僅僅靠花言巧語取得大陸作家的海外作品版權和代理權,其代理費最高提成到倒四六,這是赤裸裸的不當得利和惡意把持,我不說這是欺詐。南京方面很不痛快地掛了電話,我相信他是出於禮貌才沒有跟我吵起來。這時,我倒是想了一下《三聯生活週刊》上那篇文章,但我還是認為那是遙遠的事,還是不認為紙媒——傳統文學作品在互聯網時代有什麼利用價值,台灣人的小動作,只被我看做一種積極的商業頭腦和全球眼光,放長線釣大魚,或叫“有棗三竿子,沒棗三竿子”。

過了一段地間,大概是一個月左右,一些作家已經和“明日工作室”簽了約,我正在猶豫這回是不是機靈過頭了,坐看一筆小錢過路而沒伸手,接到了一個電話,是我在紐約結識的一個當時在法拉盛當輔助警察的小子。他說他現在回國了,在一家專門製作電腦遊戲、號稱“全國最大”的叫“尚注電子”的公司做項目開發,有“大事”跟我談。我和他見了面,在他們公司,他提出要買下我的全部作品做電子遊戲,口氣很大、信心十足,紐約小子的眼睛在辦公室日光燈下閃閃發光,我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不是也在那一刻發了光,我說:那可是一大筆錢啊!

說來可憐,在那之前我見過的電子遊戲僅限於飯店街頭電子遊戲廳裡那些打飛機打衛星沿著屏幕駕駛之類的,在“尚洋電子”,紐約小子給我演示了他們正在做的遊戲節目,並在演示過程中再三向我強調:這只是最原始的,受資金和技術條件限制,他們只能達到這東西可以達到的百分之一的效果——那也很驚人了,我發現那就是電影,畫面連接是蒙太奇的,人物可以對話,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動效,再不是遊戲廳裡那千篇一律的“笛笛”聲,音樂當然就更不是問題了。與電影不同的是它的畫面是三維的,就是我們說的“立體”的,特別是人物往縱深走或在建築物、樹林中往來穿行,可獲得遠勝於平面銀幕的視覺效果。不如電影的就是它的畫面不是每秒二十四格,人物動作還是卡通式的,有點木偶,在我看那版上,對話還要用字幕的方式打出,相當於默片。當然這版遊戲景致人物都是電腦合成的,畫面顏色、人的面部表情、眼、嘴、手指的動作還不能做到像真人那樣細緻生動。紐約小子說,這些問題在國外製作者那裡早已解決,有錢就可以有逼真。目前的瓶頸在個人電腦的運行速度,太慢,廠家做出來了自己家電腦也玩不出來,他用了“帶寬”這個詞,說最遲兩年,“帶寬”問題就在全球範圍解決了。我問了他們做一版遊戲所需的費用,紐約小子說長度十幾小時的遊戲大概一百多萬人民幣,因為他們不用出外景、等光線,也不怕下雨,一切景都在電腦上做,戲在電腦上演,有一幫電腦工程師就夠了,而中國的電腦工程師還算便宜。傳統影視劇所需的演員、攝影攝像、服裝化妝照明場工什麼的在這兒都是多餘的,美術需要,導演需要,他們叫“策劃”,過去他們還不要編劇,現在想要了。

《知道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