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筆記(代序)

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有了當作家的夢想。那時“作家”這一稱謂,對我來說無疑是耀眼的光環,神秘、崇高,可望而不可及。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了,神秘的光環早就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是一份責任。現在每創作一部作品時,想的不是出名獲利,更多的是如何讓讀到我作品的讀者滿意,多些讚揚,少些責罵。我想,這是每一個作家都應該面對的道德操守。

回想起二十多年所走過的創作道路,現在想起來都有些後怕,無論在哪個環節,我放棄了,也許就不是今天的我,而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我17歲入伍,那時是20世紀80年代初,文學紅火得很。凡是讀過一些書,能寫一些字的人,又對生活有些夢想的年輕人,差不多都做過當作家的夢。我那時主要以閱讀為主,中外名著,凡是能在書店裡買到的,我都讀到了。喜歡不喜歡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名著,我一定要讀。讀不喜歡的書,這一過程是枯燥的和痛苦的,書讀了一陣之後,自己也有創作的慾望了。於是就寫,只要有時間,有靈感了,不分場合、時間,總會寫上幾筆。然後是四處投稿,當然這些隨風而去的稿件,幾乎是泥牛入海。但也學會了等待,一提起那些散佈在大江南北各個編輯部的稿件,心裡就充滿了希望。於是,每天都處於一種無名的興奮之中。在等待的過程中,又在亢奮地寫作,然後又是期待。週而復始。

終於,編輯部有回音了,是退稿。格式相同的退稿簽,程式化的安慰信,每次總來,總覺得自己離希望又近了一步。努力了,等待了,不知哪片雲彩下雨了,終於有巴掌大的稿子被採用了,歡欣鼓舞自不必說了,在沒人的地方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墨香消失,紙頁殘損。

現在回想起來,能發表作品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惶惑的是,在發了一些作品後,寫得更多,退稿也更多了,發得仍然很少。為了鼓勵自己,在20歲的時候,給自己制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那就是希望在25歲的時候,寫的作品十之八九都能發表。於是,為了這個五年,把自己投入到了無怨無悔中。這5年不知是如何過來的,亢奮,低落,迷茫,總之什麼滋味都有。也就是在25歲那年,我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文學系。初到京城,第一次見到那麼多搞文學的人,擠在一起,談的是文學,搞的也是文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離文學是那麼的近。也就是從25歲開始,發表的障礙消失了,幾乎是寫一篇就能發一篇。第一個五年計劃就算完成了。

後來,再寫著寫著,就發覺不對勁兒了,發了一些作品後,才覺得離作家的夢想反而遠了。當初對作家的認識是,凡是能發表作品的人,就可以稱為作家了,現在終於發表了一些作品,卻覺得自己依舊很平凡,並沒有把自己弄得偉大起來。不偉大又如何稱為作家呢?這時才明白,作家也是分成三六九等,著名和非著名的。於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又出籠了,希望自己30歲時,可以著名起來,人前人後的一提起來,要讓人們臉上露出驚訝之色。於是,又埋下頭來,幾分悲壯——開始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覺得自己的的確確算是擠進了文學圈,經常參加一些流行的文學活動,見到了許多著名或非著名的文學人士。作品接著寫,也接著發,但似乎一直沒有著名起來。參加活動時,主辦方介紹時,從寥落的掌聲中就能感受到自己非著名的身份,眼見著身邊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不斷地從非著名向著名躍進,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嘴上不服,心裡卻焦灼異常。30歲左右的時候,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搞文學這塊料了,那時甚至想,如果就此罷手,搞點別的,也許還來得及。那會兒為了文學可以說放棄了很多,如果真的收手,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考慮到自己還年輕,也許還來得及。猶豫之中一直寫下去,也就是那時才明白,輕言放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放棄,就只能往前走!暫時把著名不著名的事放在一邊,伏案苦耕。但也時常抱怨,自己的命運不濟,萬事俱備,就只差命運了。

接下來,稀里糊塗地又過了十來年,到現在為止,我也沒弄清自己是著名還是非著名。總之,感覺離文學越來越近了,她幾乎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段時間不寫作,就會感到很忐忑,直到坐在書桌前,開始寫作了,忐忑和焦灼一掃而空。寫作的過程無疑是枯燥和艱辛的,但對我來說,這一過程卻是我最幸福、完美的日子。

從十幾歲到不惑之年,在這二十幾年的時間裡,我一直把文學當成了人生的一個重要目標,為她幸而幸,為她狂而歌。二十幾年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只有你真心地面對她,她才會向你綻開笑顏。而用心、用生命去呵護,則是我對文學的態度。

這本《我的人生筆記》是我的散文隨筆處女集,也是我這二十幾年時間裡,對生活、人生的點滴感受。她與小說不同,小說面對的是一份想像的生活,散文、隨筆應該是人生性情的真實寫照。不偽飾、不造作,自然抒寫真性情。以後這樣的散文、隨筆我仍會寫,不過那是我記錄以後的生活了。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些小文章,算是給關心、喜愛我的讀者朋友的一份答卷吧。

2005年5月16日

《你要光榮還是夢想(我的人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