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前
1981年的時候,人們對於參軍已不那麼熱衷了。我就是在那一年入伍參軍的,不是沒有更好的方式造反,但對於我來說,當兵是最好的方式。
對於生於上世紀60年代、成長於70年代的我來說,從小就有一種英雄情緒。這種情緒像野草一樣在心裡瘋長著。英雄的夢想是嚮往戰爭,結果卻沒有等來戰爭,沒有戰爭的歲月裡,對於青春的熱血青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那時當兵的地點在內蒙古的赤峰市,那裡有草原和成群的牛羊。天高地闊的草原很適合幻想,於是就有了我的文學。
我認為英雄情緒和文學情緒是一奶同胞,密不可分。有時分不清彼此。也就在那時,文學的情緒在英雄主義身上誕生了。英雄和文學都是需要創造的,創造的過程是需要幻想的,於是,文學在英雄的樂章中漸漸長大了。
過程永遠都是通俗的,甚至有些殘酷。在部隊裡,從戰士到排長、幹事的這一過程中,文學一直與我相伴。那時我認為,可以不當幹部,但生命中不能沒有文學。那時我給自己立的第一個目標是25歲,希望自己在那個時候不再被退稿,有作品能夠經常發表。那是在20歲時立下的第一個夙願。也就是在那一年,我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果然,我的第一個目標實現了。
兩年的學習生活,重要的不是學了很多的理論,主要的是走進了小說,知道什麼是小說,小說該怎麼寫了。於是,作品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兩年的時間裡,創作了中篇小說8部,短篇小說二十餘篇,陸續地都發表了。不僅發表了,在一定範圍內還得到了好評和肯定。那時我覺得北京真好,她不僅讓我親眼目睹了著名的天安門,還讓我登上了文學的高地。
接下來,我又給自己樹起了第二個目標,那就是30歲,想在30歲的時候一定要在文學這塊園地上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於是,努力奮鬥,在這一過程中,我從外地調到了北京,也就是從草原來到了天安門前。
任何的事業並不像想像得那麼容易,有時甚至是要走一段彎路的。雖然作品不再愁發表了,但想上一個台階又談何容易呢。應該說三十多歲的時候是個關口,不僅文學創作不順,共處也很難受。在1997年,也就是我33歲那一年,我脫下軍裝,離開了部隊。我脫下軍裝那一天,屈指一算,我在部隊已經整整工作了16年。在人生的經歷中,16年應該不算短了。青春年華和夢想都在了軍營,可想而知,結出的果子會是種什麼滋味。
轉業之後,文學創作仍沒有放棄,也許是這種徇情作用,再回首軍旅歲月時,就多了許多的審美,大情大物都根植於其中。也就是說從1997年開始,我動筆「父親系列小說」的創作,從《父母大人》、《父親進城》等,到剛剛完成的《父親和他的兒女們》,一共有十餘篇。從我的軍旅,到父輩的軍旅,可以說是我經歷的一個延續,也是我創作的一個延續。這種經歷使我個人成長了,文學上也成熟了,一部《激情燃燒的歲月》使我堅定了自己的創作態度。
從這時開始,我才驚訝地發現,人已經離開部隊了,但是心和少年時的情緒仍深深地根植於部隊那片沃土之中。是那方水土孕育了我心我身、乃至我所有的夢想。就是在我離開部隊這五年多的時間裡,仍然有人在稱我是軍旅作家。其實在我的心裡,作家是不需要分行業的,但有人這麼稱謂我,我還是很高興的。
也許是機緣,或許是夢想的輪迴,我於2002年11月,又一次走進了部隊。武警部隊政治部創作室,成了又一個工作單位。從現在開始,我又是一名部隊作家了。寫作將是我永生的職業,創作軍隊題材,更將是我創作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