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子成人之美

這句話,淺顯易懂,傳播廣泛,已成為中國民間判別君子的一個通俗標準。當然,這個通俗標準並不淺顯。

話是孔子說的,整句如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美」的概念,在古代常常與「善」交融在一起,很難明晰分開。到了孔子的時代,已經有「盡善盡美」的說法,這就意味著「美」已經可以與「善」並立,具有某種獨立性了。但是,孔子在這句話中,為「美」設定的對立面是「惡」而不是「丑」,因此「美」在這裡又與「善」近義,大致是「好事」的意思。

「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這裡的「人」,並不僅僅是指家人、友人、認識的人,而是範圍極大,廣闊無邊。

孟子在《公孫丑》中所說的「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以及後來唐代《貞觀政要》中所說的「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等等,都讓人聯想到孔子「成人之美」的說法。而且這些說法確實也可以看成是「同義聯璧」。但是細細辨析,這裡的「美」和「善」還是有區別的。

例如救窮、賑災、治病、搶險,只能說是「與人為善」,而不便說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緣、介紹益友、消解誤會、幫助合作等等。總之,「成人之美」偏重於錦上添花的正面建設,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

這裡也體現了「君子」與「好人」的微妙差別。「好人」必然會「與人為善」,但「君子」除了「與人為善」之外,還會「成人之美」。在災難面前,「君子」與「好人」做著同樣的事,但在無災的日子裡,「君子」更會尋找正面意義的形式享受。為此,他們比「好人」似乎更高雅一點。

接下來,還應該辨析一下這個命題的對立面:成人之惡。

「成人之惡」的「成」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惡已開始,幫其完成。例如,為毆人者提供木棍,為造謠者圓了謊言。

第二種可能,惡未開始,從頭釀成。例如,慫恿少年吸毒,挑撥夫妻反目。

第三種可能,攻善為惡,偽造而成。這主要是指用謠言、誹謗等手法玷污他人,造成一個傳說中的「惡人」。

三個「成」,哪一個是「成人之惡」中的「成」?我覺得,都是。與這三個「成」字相對應,那個「人」字也就有了三種含義。如前所述,為「半惡之人」、「被惡之人」、「非惡之人」,結果,都成了「惡人」。因此「成人之惡」是一項多方位的負面社會工程。

如此仔細地辨析了「成人之惡」,那麼,我們也就能進一步對「成人之美」理解得更深入一點了。

「成人之美」也是一項多方位的社會工程,只不過都是正面的。大體上也分為三種可能——

一、使未成之美盡量完成;

二、使未起之美開始起步;

三、化非美為美,也就讓對方由污淖攀上堤岸。

「成人之美」和「與人為善」,都具有明顯的「給予」主動,都體現為一種帶有大丈夫氣質的積極行為。

一個人,究竟是「成人之美」還是「成人之惡」,這種極端性的是非選擇,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是非常細微的。例如,這邊在中傷一個無辜者,你知道真相而沉默,那就是成人之惡;那邊在舉行一個婚禮,你素昧平生卻投去一個祝賀目光,那就是成人之美……

這麼說來,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有選擇做君子的機會,那是一種「水滴石穿」的修煉。不必等待,不必積累,君子之道就在一切人的腳下。而且,就在當下。

既然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中,那麼,如何在細微事件中快速評判善惡是非呢?孔子相信,評判的標尺就藏在我們自己的心底。那就是,自己不想碰到的一切,絕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這個標尺很簡捷,也容易把握,因此,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下面八個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這就為「成人之美」、「與人為善」找到了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行把握的內心依據。

西方文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指出的,習慣於把自己的理念通過很霸道的方式強加在別人頭上;而中國文化則認為,天倫大道藏在每個人的心底,只要將心比心就可以了。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