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白山的林間小屋前,我看到過幾根獵戶遺下的棍棒。
它們還沒有從大地汲取足夠的營養,還沒有對世間綻放嬌嫩的綠色,卻被拔擢、被砍伐了。
它們變成了又枯又干、又硬又滑的棍棒。在驅趕禽鳥、捶擊諸物的過程中,它們變得越來越驕橫。
它們被使用得烏黑油亮,在「棍棒界」也算是前輩了。直到有一天,看到自己當年同齡的老夥伴們早已長成了參天巨樹,它們才驀然震驚,自慚形穢。
我不知道現在媒體網絡間成千上萬個年輕的「惡評家」,是否聽懂了我的比喻,那就讓我再說一遍——
樹木本來可以有很多種用途的,最悲慘的是在尚未成材之前被拔離泥土,成了棍棒。
當它們還是鮮活樹枝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對其他生命造成傷害。生命與生命之間,有一種無言的契約。
當它們開始成為傷害的工具的時候,它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生命的根基,成了凶器。這時的它們,既可惡,又可憐。
更可憐的是,它們再也回不去了。「一日為棍,終生為棒。」它們已經泛不起早年的綠色,回不去茂密的森林。
文化傳媒間的很多「棍棒」,都以為自己還能回去。回到山,回到林,回到泥,回到地。回到他們天真無邪的學生時代,回到大學裡如夢如幻的專業追求,回到曾經一再告誡他們永不作惡的慈母身邊。但是,很抱歉,他們已經完全沒有這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