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是以道生天地萬物而不自見也,天地萬物亦取法乎道矣。
陽者道之用,陰者道之體,陽用陰,陰用陽,以陽為用則尊陰,以陰為用則尊陽也。(周文建註:不用者為尊)
陰幾於道,故以況道也。六變而成三十六矣,八變而成六十四矣,十二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六六而變之,八八六十四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八八而變之,七七四十九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周文建註:非也!八八而變之,七七四十九變而成三百九十二)
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復而陰起於姤也。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體,動者性也,靜者體也。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靜而陰動。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急也。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陽能知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能知能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陽有所不遍而陰無所不遍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無不遍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周文建註:按此,則中醫理論中丹溪派的說法“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是錯誤的,吳鞠通的“陽常不足陰常有餘”論反而比較正確,因此臨床 上應以補陽氣為主)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周文建註:此以天地宇宙原理為儒家中庸論提供依據)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婦也。然天得地而萬物生,君得臣而萬化行,父得子,夫得婦而家道成。故有一則有二,有二則有四,有三則有六,有四則有八。(周文建註:上大段論陰陽關係)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數立則像生,像生則言著彰,言著彰則意顯,像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得魚兔而忘筌蹄可也,捨筌蹄而求魚兔,則未見其得也。(周文建註:所謂得意忘象)
天變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貞,易之變也。人行而天應之,故吉凶悔吝,易之應也。以元亨為變,則利貞為應,以吉凶為應,則悔吝為變。元則吉,吉則利應之,亨則凶,凶則應之以貞,悔則吉,吝則凶,是以變中有應,應中有變也。變中之應,天道也,故元為變則亨應之,利為變則應之以貞。應中之變,人事也,故變則凶,應則吉,變則吝,應則悔也。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
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時之始,仁者德之長,時則未盛而德足以長人,故言德不言時。亨者,夏也,禮也,夏者時之盛,禮者德之文,盛則必衰而文不足救之,故言時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利者,秋也,義也,秋者時之成,義者德之方,萬物方成而獲利,義者不通於利,故言時不言德也。貞者,冬也,智也,冬者時之末,智者德之衰,貞則吉,不貞則凶,故言德而不言時也。故曰。利貞者,性情也。(周文建註:此二段釋元亨利貞吉凶悔吝甚詳)
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故子繼父禪,是以乾退一位也。
象起於形,數起於質,名起於言,意起於用。(周文建註:此論是也)天下之數出乎理,違乎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術,故失於理也。(周文建註:數本簡,理本直,術則曲而繁矣,因其非自然也)
天可以理盡而不可以形盡,渾天之術以形盡天,可乎?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精義則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則不能致用。
為治之道必通其變,不可以膠柱,猶春之時不可行冬之令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內象內數也,他皆外象外數也。(周文建註:自然規律內在而不可變,可變者人之演術也)
天道之變,王道之權也。
卦各有性有體,然皆不離乾坤之門,如萬物受性於天,而各為其性也。其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 則為禽獸 之性,在草木則為草木之性。(周文建註:故陰陽之道,能通用與萬物也)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在天在地者亦如之。(周文建註:故而天之物,虛如氣,如天體之類,地之物,實如體,如山水之類)
氣則養性,性則乘氣,故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也。(周文建註:人體 亦然也,神存則氣寸,神動則氣動)
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後,後天也。後天乃傚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