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卦

孔子《宣聖講義》

謙卦上坤下艮。以卦象言。五陰一陽。與師比復剝各卦似。其往來為豫。其反為剝。其對為履。其取義同於泰。蓋坤在上而其下為陽。其初動也為復。其次則師。其次則謙。謙為內卦之變。即坤卦之三爻變乾也。凡陽皆出於乾。故謙有似於泰。泰為坤乾合。謙為坤艮合。艮為少男。亦乾之體。故其象亦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陰陽交合之卦。而所異者。陽少陰眾。陰陽錯行。以陽為貴。而陰能順之。陰柔從順。而陽剛在下。不屈不撓。卑以自牧。不詭不隨。靜以自止。乃見道之象。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純。和利於天下而毋違。孚感於鬼神而毋戾。通於性命而不害。發乎情義而不執。大而能化。虛而能容。生成之而無功。位育之而無為。蓋本乎天道。而能用其始。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終。是能全覆載之德。齊始終

之道者也。地道代天。無成有終。山道象地。知止有定。返本復始。以溯諸無始。全體達用。以至於大用。則謙卦之所以成象也。按諸古易。艮為連山之首。以立人道之極。夏後氏仿之。以治天下。坤為歸藏之首。以立地道之極。殷人仿之。以治天下。而謙兼之。是合二易之用。而成人道之本。人道在艮。人生有性。其德至靜,艮止以靜。乃孚天性。與乾之天道。坤之地道。列為三才三極。以盡天下之道。而生成萬物。以建天下之極。而變化一切。故道始於虛。發於靜。行者先止。動者先定。乃本末之事也。艮為人道之本。萬物之始。於五行為上。德合於坤。土為生化之母。其象著於河圖洛書。無土無物。而人類亦無所生養存在。則世間之所賴者。厥唯土。坤司其體。艮主其用。或先或後。以化成萬類。坤化坎以為水。艮因乾以為山。山水相連。以盡其力。而人物生養繁息。以至無窮。此皆坤艮之德。而謙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化陰陽之界。而立人道之本也。

謙卦本乾陽下屈之義。而明靜止制動。柔伏制強之道。此多謂為道家言。實則天地自然之理也。陰貴陽用。陽貴陰用。凡易卦合此例者為當。反之則凶。故地天為泰。而天地成否。此聖人上察天時。下察地理。發揚微妙。制立中極。而以卦著為至教。懸為定則也。觀謙之用。尤可證明。謙以艮少男從坤母。艮猶嬰孩。和而英發。生育之始。純乎天真。無物慾之侵濡。保性情之正軌。故能順從母意。委宛安詳。如孩提之愛其母。與天澤履之乾兌相孚。老父少女。親愛之情。同出天性。無絲亳做作。其卑順不屈於勢。其和樂不鄰於詐。故在下而能大。居卑而仍尊。和易光明。醇善綿密。中無隔閡。以底於終。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行諸遠近。無不同化也。傳曰:謙輕而豫泰。輕者易也。和易能近。道德自然。不假人為故曰輕。即所謂輕而易舉之意。非不重也。以輕則無所容心。而出於至真。

以輕則無須用力。而成於自然。故謙非讓也。非退葸也。非為名也。非弋利也。性也。道也。順之至也。此謙為聖人之教。君子之行。而取法於坤艮之合者也。道通天地。德洽鬼神。功達中和。用成位育。而約之以誠。納之以性。即老氏所謂沖也。沖虛而全其德。故用之不窮。誠之至也。

謙卦為易道最精。易教最明之卦。取象於坤艮。坤為地。艮為山。山在地面。而反居地下。坤為順。艮為止。山止於內。坤順於外。故名謙。則本於靜止與卑牧之義也。夫陽主動而性剛。以屈於靜順。而得其位。以自守不失。則卑而不辱。止而能進。則君子之志也。順天之道。而下育萬物。本地之利。而中藏乾元。應天之高明而上濟。成地之博厚而上升。合為人之悠久、以至誠不息。蓋已盡三才之道。孚神形之用矣。故謙本地道。以昭天道。而建人道。人道立。而謙道行。人德明。而天地之德著。在天為道。在人為性。在卦為謙。在人為誠。謙而能誠。人道之極也。故其用見於中爻。中爻者人爻也。九三六四。一陰一陽。而人道備矣。與謙比者曰豫。豫之異乎謙者。亦唯中爻。九四六三。陰陽相錯。乃成德之象。成功之日。與謙之有所建立者不同。謙進而豫退。謙勤而豫怠。謙立而豫行。

謙輕而豫泰。謙為乾惕以成始終。豫則堂皇以治功業。謙返躬以致其道。豫推己以布其德。故謙內而豫外。謙謙而豫豫也。其繫在三四兩爻之陰陽。謙內陽而外陰。故成道自內。豫外陽而內陰。故立功於外。斯背人之行也。而君子法謙。以謙之無待於外也。無待於外。故無入而不自得。可行可止。能大能小。治亂咸宜。德業並茂。稱天地之道而與之齊。孚剛柔之德而歸於一。此謙之所以繼大有而克承其緒也。

謙以五陰一陽。陽為主、而居三爻。亦陽位。有同於乾九三之朝乾夕惕。而辭曰勞謙。勞即乾惕勵也。乾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謙以勞。而君子有終。是艮之一陽。即乾之一爻。故彖曰天道下濟。艮為少男而像山。取義為止。止則有守。山則大生。皆陽德而陰用。剛體而柔外也。故乾道本之。天地之覆載生成。莫不如是。陽內陰外。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而謙亦然。謙之六五。與泰之六四。皆曰不富以其鄰。以其取義同也。陽貴陰賤。陽寡陰眾。道之正也。事之順也。故謙雖卑而猶光明。雖屈而能伸。止而能行。此天下之至順者也。在卦之象。與師比復剝均相似。而以爻位殊其用。故謙之與豫。為往復卦。其道亦往復也。反謙成豫。則大人之事。蓋謙不以位貴。不以時勝。不以物為用。不以人為才。悠然自得。以同於天地。此人道之極也。故無不利。為其行止無礙。用捨自如。則雖富貴不能加。貧賤不能少。而無所動於中。無所役於外。宜其有終也。是能體乾之光明。行坤之靜順。而如艮之不移不易。則其自立也固。自知也明。則其待己不越於道。馭物不違於情。此立誠之行。而止至善、明明德之旨也。故謙字首言。言為行之彰。言而信者、行必誠。誠者必謙。謙者虛也。虛則能容,虛以靜。道之所寄。虛以容。德之所大。故聖人致虛靜以成其謙。人之行也。易始難終。唯謙有終。德之至。道之凝也。至德不名。凝道無物。成行者超物。達德者通神。謙之有終。豈獨人事哉。修之至也。而必細求於象。方知致力之要。莫外於一陰一陽之道也。則中爻之九三六四。蓋人道在是。天地在其上下。交錯往來。以成既濟之象。固不獨成德也。既濟三四二爻。亦本此象。熟讀之當明其趣矣。

謙:亨。君子有終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卦彖辭。言謙卦全體大用也。謙以陽屈於下。陰伸於上。而交契無礙。得中和之義。忠恕之情。其得亨。能通一切也。謙本以一陽貫通六爻。故字從兼。兼則能通。亨而通。則謙之道。無往不宜。而以坤合艮。艮主終始。坤為代終。故曰有終。事之為始易。為終難。得於先者。多失於後。行於暫者。多阻於久。利於此者。滯於彼。達於外者。困於中。唯謙則無不宜。故克有終。有終則始不必言矣。故唯謙克全始終。艮以止而不移其志。坤以順而不滯於物。故亨且有終。斯君子之道也。稱君子者。為謙以德為基。卑而不屈。尊而不傲。處常變咸宜。遇治亂不易。故比之君子。君子以成德為行。謙者德之最弘。而用之最利。故稱亨。而君子以之始終也。夫謙道無求於物。而不忤物。無待於外。而能行外。為其道之全。而中之固也。道全則能盡物之性。中固則能包外之情。故行止自如。遠近同順。揆之卦象。中互師比。則有眾也。交往豫泰。則自愉也。有泉則天下歸之。自愉則性道渾然。無憂無慮。天道之玄。可則可像。人道之大。故謙兼內行外功。天道人事。無不利也。無不吉也。

《宗主附註》

謙卦六爻皆吉。人皆知之。而何以吉。則未能盡解。不獨取其謙讓也。乃謙之卦象所召。卦以五陰一陽。陽居三爻。為人位之正。而上下皆陰。但就三四兩爻言。九三六四。恰孚一陰一陽之道。陽內陰外。剛中柔表。本未兼賅。體用俱備。斯人道正軌。人之德性所見也。故有守有為。能進能止。克剛克柔。可伸可屈。合於時中之聖。而無可無不可也。人之言行。各有過不及。皆不合於用。故強弱異宜。智愚殊道。而謙則無此弊,時有治亂,有宜不宜。亂世為材者。治世為賊。治世為賢者。亂世為昏。出處不同也。而謙則兼其長。持己有方。接物無忤。事上有度。待下成德。故無地不吉,無時不吉。乃道出於中和。德成於至誠。而修養止於至善者也。君子師之。以為成人成物之行。而達乎天地鬼神之德也。蓋三代之治。成於三易。而謙備焉。道之教主於性道。而謙者焉。此謙之所以為貴也。

捆求卦爻之象。當自得之。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下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明君子有終之義。而見謙道之大也。謙之下卦艮。乃乾一體。乾主陽。九三一爻。即乾九三在坤之下。與泰相類。故曰天道下濟。光明者、以艮之止。而像山之崇。艮為少男。陽初長。如稚子嬰兒。得天之全。嗜欲不加。中心誠坦。故曰光明。而九三陽居陽位。不為群陰所蔽。而能乾惕自貞。亦光明之象。坤升於上。故曰地道卑而上行。陰卑陽尊。坤道自卑也。天道在下。而能上洽。地道在上。而能下交。交相和協。以成謙卦。虧者不令滿也。益者補不足也。天道下濟以益坤。故曰虧盈益謙。益為巽震合。以巽陰震陽。震陽之復。巽陰之長。故名益。亦取補益之義。傳曰損上益下為益。謙之乾屈坤下。即損上以益下也。變者、易也。改換也。流者、留也。傅與也。坤本靜順。而代乾、則為健動。地本卑下。而上行。則為流變。謙以地之上升。而艮之下、亦為陰爻。猶山之入地中也。地道既升。以變易原用。陰爻仍在下。以博益於艮之陽爻。是變易其盈而流與謙也。害者惡之也。福者喜之也。鬼神無質。以陽為德。福善禍婬。即貴陽賤陰也。人道亦然。人之性也、與神通。惡盈好謙。亦以陽貴陰賤。

天道下濟。以成其善。地道上行。以易其惡。故鬼神福謙。人道好謙。皆以謙之孚於道。合於性也。謙之為德。上有靜順之坤。以化其剛暴。則遇物同和。下有止健之陽。以固其守。則持己不忒。在卦象言。為盈虛適中。剛柔合道。而在卦德言。雖卑而居上。則不踰越。雖尊而自下。則為光明自在。故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以之終成其德。故曰君子之終也。尊而光。指艮之一陽、貴而居下。尊也。而獨持其德光明也。卑不可鱖。指上卦之坤。本地道之卑也。而上行以代乾有終。則不可踰矣。就卦用言。謙以虛用。德以止成。道以順行。故謙之為謙。本天地之道。兼健順之德。而為人道之基。天道所益。地道所流。鬼神所福。人道所好。德之至也。道之至也。又謙卦以象得名。以名明用。前半所釋、象也。而明名之所由來。後半所釋、名也。而推用之所及。至天道云云。為象言。亦為名言。為名言。即為德用言也。盈者謙之反。有謙必有盈。舉盈以祝謙。實明謙之妙也。謙之異乎盈者。在能捨己從人。而不失其己。正以一陽之在下也。

陽貴而止於一。不以多為勝。陽高而止於下。不以上為榮。而反協於象陰。以有餘補不及。以適於中和之道。忠恕之行。為道則道凝。為德則德至。宜乎其能終也。終字亦含深意。必達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方為道之終。必至於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方為德之終。故稱曰君子。明其道德之成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孔子《宣聖講義》

此全卦象辭。明人道之謙。而申卦象之旨也。謙之為義。人多末得其解。恆以退讓為謙之訓。實末知卦象者也。卦象以山在地中。乃謙之本旨。夫山本居地上者。今乃在地中。豈非戾於情乎。然其為謙者正在此。不獨不戾於情。且能超情以適性。蓋山地、象也。由象生義。則易之道也。地中有山。以居高者、自卑而就下。在下者、因勢而上升。於是謙旨乃明。謙道始大。謙之用有二大義。一。居高者謙而下於卑也。若非高而下者。非謙也。二。在下者因上之謙而能高。若非由此自高者。非謙也。故謙義歸於平。去其泰而於益也。捐其豐。而成於鹹也。加其損而登於升也。極其剝而復於中孚也。故謙為平。平則無不平、地之有山。末平也。山下於地。平矣。人中有上位。末平也。上謙以就下。平矣。物有富盈。末平也。富以益貧。平矣。是謙志在平。而其道用之無窮。故君子以謙而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裒者節其有餘。益者補其不足。稱者量之使當。平者均之使合於中道。其為用與履相對。履以天澤合。五陽一陰。君子以之辨上下。定民志。為求平也。謙以山地合。五陰一陽。君子以之裒多益少。稱物平施。亦為平也。二者道同而用殊。以位異也。故謙為人道。履為治道。謙行於人類無不宜。履行於天下無治。無他。得其平而已。

稱物平施。有為也。以謙之德。非自利而已。必利物以成用。蓋謙繼大有之後。大有為物之豐盈。乃人類和平與戰爭之樞紐。聚之於一。則戰爭起。散之於眾。則和平見。謙也者。散而求其平也。平則和矣。裒多以益寡。則寡者亦不患貧。稱物而平施。則物力皆得其用。此成物也。利物也。物之為用。已詳大有卦。而如何成用。則賴有物者之能謙。故稱字最要。稱者。如其量而遂其才也。唯稱則無棄物。無廢才。無傷於腐朽。而供一人之嗜欲。無敗於爭奪。而啟天下之干戈。故物得其平。而天下亦平。後世論者以唯物之說。倡共產之議。而反促人類之爭。蓋末明謙之道也。失道則為害。得道則成利。是以君子先求物之平而必本於道。施者既與也。施報之施同義。非以為恩惠也。而必使之有利。所謂惠而不費。則在因民之利利之。蓋本于謙之天道下濟。其德必光明。以下濟而能升地道之卑也。故用在利人。而非利己。然人利矣。物利矣。己安往而不受其利哉。世無經濟之爭。國無貧富之怨。以其早為之計也。繼謙之後為豫。豫於事先。則有備無患。豫於事後。則安居樂業。故謙卦之反、即豫也。裒多八字。皆為豫謀。而實施其成物之道。且本大有萬物豐盈。而昭示其處物之法則。立人道之綱維也。履為禮教治平之源。謙為物我兼利之本。二者相須成用。天下永治。人類永安。豈獨一時之利。一人之便已哉。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初六爻辭。明初爻之用也。謙之初爻。即艮之初六。艮本山也。山為止象。為靜義。為少陽之動。為有限也。而上合於坤以成謙。則異艮矣。蓋艮為土。坤亦土。兩土合則變。艮主靜。坤亦靜。兩靜會、則亦變。且艮為陽加陰。其體靜而氣升。其德土。而名山。其用止、而志崇。是其變也。先見於艮。故爻辭喻之涉川。謙謙者、以謙之君子而能謙也。愈謙愈退。而德愈進。故謙謙有所行也。且遠將至於無疆。則應坤之牝馬行地之義矣。體止而用行。道靜而德動。心近而志遠。身退而澤流無垠。此以艮而涉大川。且為吉也。世之物事。或體用不同。本末異致者。皆如此例。而謙以艮為體。以坤為用。艮始於下。坤成於上。故艮之德比坤。而類於牝馬之行也。古無大舟。為行之阻者。莫如大川。果大川可涉。則何往而不達哉。曰用涉者。明其象之非。而本末之異也。若像有涉水。而體用同。則曰利涉。謙固熟於山道矣。而反以求於下。則涉水亦吉。此即天道下濟之所為也。天一生水。天道下濟。水乃不為險。觀於卦象。二至四互坎。即水也。而三至五互震。即木也。合則雷水解之象也。木行水則為舟。解則無阻。故宜於涉川。此皆爻之變。而屬體用之差。本末之殊者。乃比之君子能渡大難。越大險。而無不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君子無不謙。而尤能卑以自牧。是謙之又謙也。牧如牧羊之牧。自牧者不待人之責。不因外力之迫。即克己也。克己以從眾。取卦象九三一爻。下濟以從五陰也。艮之三爻。二陰一陽。陽本居三。今謙之九三。反居坤之陰爻下。故有克己之義。而初六一爻。處位最下。是謙之又謙之象也。初與四應。兩爻皆陰。亦謙謙之象。且下卦主升。而陰爻主降。初位為剛。而六主柔。宜升而降。可剛而柔。是其卑以自牧。尤為明著。此全卦皆以謙名。而初六則稱謙謙也。然謙之主在九三。君子之位也。九三下交於初六。以成其謙。雖卑不辱。雖下不賤。仍不失為君子。而能用以行於天下也。釋辭雖不及涉川。其義已寓卑牧中。為卑能近水。牧能行險也。故謙謙君子。卒能致其德於無疆矣。

《宗主附註》

謙卦辭旨最含蓄。乃周文王當被囚之時。以測君王之怒不測。而臣節之全不易。既次序連山歸藏二易之舊。求於天遵人道中。得一至宜至善之途。則莫如謙。謙本於艮坤之合。而坤在艮上。則止於下、而不希崇高。靜於上、而不失柔順。以道自固。以德自全。則雖亂邦可居。危邦可入。故名曰謙。明其恬退之志。而能以人勝天。以邀吉利於神人。不逢災害於時位。故六爻辭皆吉。示其無可無不可。隨遇皆安也。既況之君子。而曰謙謙。卑以自牧重言之。使人知所重也。夫謙之於人道。順乎天。得乎人。不以時為言。不以地為論。而無不吉。則其所持者至矣。而不外一謙。唯謙乃能兼人。唯卑乃能勝人。此老氏主柔靜之旨。古之聖人。皆用之以淑身濟世。不獨避一時之災。一地之害己也。故先自下。以禮自待。禮自卑而遵人,則取謙意也。謙履相對。其功同也。禮可以衛身。可以保國。可以安天下。而莫非謙之道。履之行。故禮先敬人。而謙先克己。二者其旨歸一也。履言時位。以禮樂必自天子出。謙不拘時位。則盡人能行之。謙以陽行陰。以剛行柔。雖極崇高。而仍自卑。極貴富。而仍自屈。故守貞如一。而能亨於天下也。於此可見聖人愛人類。重天下之利。雖危亂之世。仍不忘於行道。謙為行也。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此謙之所以為亨也。學者於此。當悟其辭趣。而明其用、不獨拘拘於自保也。

六二:鳴謙貞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六二爻辭。明本爻之用。而見其所以吉也。鳴者有所告也。積於內。而宣諸外也。六二居內卦之中。近於九三。而蓄德待用。修道待時者也。位中而心志益謙。交近而發揚可期。故曰鳴謙。以謙自鳴。而外聞其聲矣。在謙爻六二上六。皆曰鳴謙。而二為最吉。則位正而爻當也。正則有守。不失其節。當則可大。不失其功。故六二之鳴。乃不鳴自鳴。愈見其聲之遠也。夫鳴鳥之聲也。鳥以飛騰為志。以求友而鳴。鳴則志已得。其為哀鳴者。必失志也。上六失志而嗚。鳴之哀也。六二得志而鳴。鳴之樂也。蓋得近九三、有唱和之友耳。然六二位居中。而德主靜。乃不失其貞。貞者正也。謙之本也。以貞自守。固吉。況有良友之相契哉。故鳴謙貞吉。亦君子之志也。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六二之得志也。中心有得。不虛此行。則貞吉之占。分所宜也。上六之鳴。則為末得。恰與此異。蓋時位之殊也。雖無他害。有比於危亂時君子。究非治平之可擬也。然以其能謙。終無不利。足見謙之皆吉矣。中心二字。合為忠。忠恕之道也。能忠恕、則盡己矣。推之為忠信。能忠信則行乎蠻貊可也。是六二之吉。不獨為一人占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九三爻辭。言本爻之占。並明全卦之大用也。謙卦以一陽居五陰之間。實即一乾爻參入坤卦。此乾爻、九三是也。故九三一爻。為全卦主爻。謙之大用所寄也。九三者。即乾九三。在乾之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而謙之辭。則曰勞謙。君子有終吉。二者辭異而義一也。勞謙者。乾恫若厲也。有終吉者。無咎也。而義尤進一層矣。蓋謙九三雖同於乾。而其鄰六四。則坤也。九三六四。合孚其德。不獨無咎。且占終吉。若乾九三則承九四。二爻皆剛陽。重剛失中。本有咎也。以君子朝乾夕惕。僅乃免耳。是謙九三、既無重剛之嫌。加以勞動之德。其獲於天者。固不止於免咎。故曰君子有終吉。此句與彖辭同。則以此爻主全卦也。其義已見前。唯九三之有終。兼人事言。則以勞謙也。勞謙正如乾惕若厲。乾惕為勞中謙。若厲為謙中勞。朝夕者始終也。君子朝夕不懈。自始至終。乾惕若厲。則為謙者至矣。故曰勞謙人事也。就天道言之。則勞為慰勞。

如勞來之義。天以君子之謙而勞之。俾有終吉也。故乾稱天道以勖人事。謙則重人事以明天道。二者雖同。而致力殊也。夫勞謙因自勞。而得天之勞。因自謙。而受人之謙。則勞者不倦。謙者不卑。其有終吉可知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終吉之實。而證勞謙之大用不虛也。天勞之。民服之。正由六勞謙。勞則與天之行健。同有不息之誠。謙則盡人之性德。合孚仁智之道。故得天者得福。成人者成己。此其所以有終也。有終含成功之意。天生地成。道生德成。言有終、已包生成矣。故爻辭曰有終吉。而釋文指明為萬民服也。夫謙者自下於人。非欲服人也。而其終則人鹹服焉。是謙之成用。為自尊也。而曰謙者。正以謙之用。在人己同成。謙者我之謙。服者萬民之謙。人己同謙。此所以為成也。為終也。為吉也。大哉勞謙。直與天同道矣。

《宏教附註》

謙通天人之道。賅內外之行。所取義。即在三四兩爻。而尤在九三一爻。九三皆陽。而居群陰中,得位為守。順時以行。故可行可止。可大可細。無不自得。而能吐納天地。交錯陰鷗。取既濟之中心。爭交泰之德用。故在道為成性存存。在德為位育無疆。不獨以謙退為處世之要也。

又曰世人以謙為私德。為消極之行。徒避禍患於一時。忘情於國天下者。實末明謙用之傅大也。夫子詳為講解。使讀者知聖人之心。早巳防經濟之爭。共產之害。而求物之平。大眾之利。于謙卦寥寥數語中矣。果細悟之。當得解決今後糾紛之正道。

六四:無不利,撝謙。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六四爻辭。言本爻之用也。六四為上卦之始。即坤卦之初。下與艮交。而成一陰一陽之象。蓋艮之上爻。當乾九三。而此爻當坤六四。二爻恰相偶。以孚一陰一陽之道也。且六四本坤柔之德。升而居上。柔道外著。為地道大行。以協於牝馬之義。行地無疆。以成其厚載之功。其德用最純。功效足稱。與九三相得。為人道之全。以合於仁義體用之性。是謙卦之大用。當取則於三四中爻也。三為陽。主進。主有為。故名勞謙。為體於行健不息之道也。四為陰。主退,主自反。故名撝謙。為體於順承代成之道也。撝者猶揮也。發揮之也。猶為也。作為之也。撝以為退。則如使之下。撝以有為。則如致之成。皆取順守之義。率循之誡。不自主待而更張之。不因位勢而擅專之。故曰撝。撝古揮字。亦同偽。蓋明其聽指揮。而為人也。指揮者。令之則從。命之則承。以六四下與九三應也。柔道也。為人者。無出入其度。常始終其職。以六四接九三之後。而代之昭垂於外。

陰道也。陰代陽、以施之於物也。柔秉剛。以推之於道也。不自主持。更何患乎害。不失軌度。更何往而不利。此六四撝謙。而占無不利也。各爻占辭多在下。而此在上者。實寓深意。蓋全卦之妙用。全在一陰一陽之交互。陽在上而居下。陰在內而出外。而九三六四、又陽與陰之代表也。九三以順上而交陰。六四以倒承而應陽。此象之自然。而辭亦如之。故九三終吉在下。而六四無不利在前也。夫六四之無不利撝謙。明其所在皆利。而致之也則為撝謙。蓋謙之用。至六四正當發揮之時。光大之際。尤在能循守舊葉。推展前猷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言不違於九三之度。而常遵坤之順承代終之道也。在九三之時。以勞謙之功。得萬民歸服。是天下已定。大業已成。此後所需。守成也。率度也。不愆不忘。克繩前烈而已。故重在撝謙。謙而撝。則不違其則。不戾其道矣。況六四居外卦之始。為推行之初。而章陰以比爻率之。有如大眾領柚。一爻之順。全卦鹹從。一人之和。全體鹹睦。故六四撝謙。其照應全卦各爻者也。而其無不利者。正不以謙而以撝。撝則謙之用尤大。謙之德尤純。故曰三四兩爻。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註》

謙以第三爻為主爻,乃眾陰中一陽。陽少則貴。而居剛地。所謂重剛也,重剛雖不中。而在群陰中。則不害其德。且得六四之配。六四重柔。剛柔相合。故用宜於時。道著於位。此謙之所以為盛德也。乾九三與坤六四。兩者俱傭。以立人道。其為完善。可以見矣。坤之在上。則柔而不辱。乾反居下。則剛而不亢。二德皆兼。而當三四人爻之位。人本居天地之中。內守乾剛。外行坤柔。內外交濟。以成其道。故謙之為人道。實本於此。而三四在數為七。在運為金與木。當東西之會。得天心之復。於氣為和。於形為平。平和得中。以保持元陽。

永古不敝。而日昇月恆。以進其德。是人類之福。天地之常序也。無過不及。故無災害。以久遠達無盡。故無夭折。此天時之和。地利之中。人道仁義之備也。猶一歲之春秋。四方之東西。無極寒極暑。偏旱偏潦。故為平為直。而無患於變也。其致此者。全在九三六四兩爻之得當。乾剛坤柔之合孚。而兼內外仁智之同化也。讀者於此。當細味之。

又曰、謙與泰類。故爻辭亦有相同處。然泰為坤乾。謙為坤艮。其氣數不同。德用亦異。謙六爻皆吉。而九三六四最為吉利。以居中爻。為人道之基也。九三以陽領陰。六四以陰從陽。凡卦皆以陽為主。陰為從。為順。反之為逆。謙之三四爻。順之至也。順則利矣。六四以無不利三字冠全爻。明其為至順至利也。撝有如臂之使肘。手之使指。指揮自如。意不違拗。亦順利之詞。撝從手從為。言如手自為之。事之易者。多以指掌反手為喻。以其動則有成。舉則有功。不勞不睏。而能措置如意。故曰撝。恰與九三勞字相對。九三以陽動而求進。故宜勞。六四以陰靜而志順。故利撝。勞為撝之先。撝為勞之果。此始終初成之事。人道實如是也。君子先難後獲。先勤後裕。先自勞苦。以進其德。而後指揮順利。以成其業也。故九三為則、六四為不違則。九三為憂勤致力。以開其先。六四為和易順承。以守其成也。故謙道見於此二爻。而人己內外。同定於此二義也。舊注多專於字訓。而忘其大。或拘於文意。而失其通。使謙卦之用莫明。易教之奧不著。故此次特指出之。讀者勿囫圇吞視之耳。

《宏教附註》

六四爻辭最要。既無不利在前。撝謙在後。蓋無不利者、天道也。撝謙者、人事也。因天道而及人事。以見人之所以應天者之為重也。易之立教。全系此旨。而謙六四特著其例。則以謙為人道之本。而人道尤以六四為先也。蓋創始固難。守成尢不易、得天固難。應天尤不易。此義實聖人昭垂萬古。特諄諄於文字間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受伐。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用、及其所宜也。在泰之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鄰。而謙六五亦曰不富以其鄰。以謙泰相類也。泰上坤下乾。陰升於上。謙上坤下艮。陰亦上升。其象同也。而泰三陰三陽。二氣均平。謙則五陰一陽。陽寡陰眾。是其異也。其同者。陽下濟以引陰上。陰得陽而居高位。陽自卑而為謙。謙者平也。平則均。均則同富貧。蓋即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義。故曰不富。泰之不富。陰陽自平。無多寡之殊也。謙之不富。以陽濟陰。裒多益寡。成其平也。故泰為天道。謙為人道。又謙卦承大有之餘。本富有也。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謙。謙則兼也。富以濟貧。貧以均富。而富者不自富。天下亦無貧矣。夫不富者。非貧也。乃不獨富也。何以不獨富。以其鄰也。鄰者近也。人各有近。推之至於人類。皆鄰也。皆均濟而得其益。則一人不富。天下無貧矣。此稱物平施之效也。物稱是也。施則不同。施於一人為富。施於眾鄰則不富。施於一方為富施於天下則不富。是物成用而人類同利矣。然不富以其鄰。正由鄰之望其富也。謙以利人為先。則凡末富者。皆宜先益之。使與同富。則不富者。正以其鄰不富故。而不肯獨富也。曷言鄰而不及眾。以由近及遠。君子之施也。若徒言兼愛。而厚薄不分。或厚者反薄。薄者反厚。是墨也。非君子之志。顧鄰雖近。而居不得無鄰。推之天下皆鄰。則天下皆莫能外。君子之施。固無垠也。取義於牝馬行地之象也。其行無疆。其始足下。是以其鄰者。近猶遠也。且鄰字含憐惜意。近者目睹。則憐恤之心易生。故舉鄰為言。此義已見泰矣。唯泰陰陽兩均。不待裒益。故曰不戒以孚。而謙陰多於陽。必賴平施。故爻辭異也。稱物為致物於用也。平施為求人之成也。則宜有所褒貶。有所賞罰。有所予奪。以劑之於平。則強者抑之。弱者扶之。善者護之。惡者膺之。則利用侵伐、以期於太平。亦裒益之義也。物之所積。盜賊瞰之。富之所儲。婬佚滋焉。在我不獨享以濟人。在人或專斂以剝眾。則為上者、不得不有所懲制也。故侵伐之不可以已。非為己也。六五居上卦之中。當上位之任。誅有菲。討不戢。乃其職也。本謙之道。致謙之用。先能不富以示天下。而後責人獨私者。雖用侵伐。無害于謙。故無不利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而見侵伐非好用兵也。蓋六五以陰居正位。有如在上者柔謙以下人。而先自卑抑也。然柔者必濟以剛。謙者必守其節。六五雖柔而位當也。雖謙而行正也。居正位者。法之所寄。司政令者威之所存。六五與九三相應。得陽剛之輔。所謂三五同功也。故有侵伐之象。然侵伐必為征誅有罪。必以不服教命、而後用兵。以六五先能自謙。以公平示人。天下鹹服其德。則無須於侵伐。苟有不服者。不克奉謙公之教。隨平施之化。則不得已而用之。其所向亦無不利也。誠以侵伐非為私也。將以成其平。非為暴也。將以成其謙。以平以謙。則何往而不利哉。謙卦至五上兩爻。皆有用兵征伐之辭。不外成其謙。而劑之平也。謙之終也。則天下同謙。有一末謙。謙末至也。平之成也。則人類同平。有一末平。平末至也。蓋征伐有所要焉。天道以生殺相成。人道以賞罰相濟。無他。一陰一陽之道也。剛柔相調。寬猛相得。則道自成。而德益大。謙者柔道也。五上二爻。柔之極也。物極必變。用極必反。柔極必以剛濟之。謙極必以威成之。故謙卦有師之象。前亦言之矣。征伐之事。師卦之義也。師以坎合坤。亦五陰一陽之卦。而謙卦內亦互師象。此用兵之合於象也。師與比反。謙倒互比。比之匪人。為盜寇之象。亦不服也。故用師以征伐之。為糾之於正也。正則定矣。天下正定。而人類安和。則侵伐之功。與謙卑同其用矣。

上六:撝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孔子《宣聖講義》

此謙上六爻辭。言上爻之用。及謙卦之至極、其道且變也。上六當謙卦之終。居最末之位。乃全卦之極也。而由內外言之。乃推至無盡之域。猶地之極。以行之且窮也。謙以坤道行地無疆。至上六為坤之終。亦行之極。極則變。變則反。故上六之變。為豫之初也。謙豫為往復卦。謙反為豫。豫復為謙。謙之終。即豫之始。鳴謙之義。已見六二爻。皆以謙鳴示眾也。謙而鳴。韭德至矣。六二之鳴。以居內卦之中。當謙之正位。謙以自卑為德。內正其貞。恰孚其德。是成德之始也。故在內鳴。上六在外卦之未。謙德既大。天下望之。是成德之終也。故鳴於外。內鳴者。求己已盡。尚末徵信於人。鳴之以詔人也。是為忠。上六之外鳴。則推已之義。近者已悅。遠者且來。而猶或有末洽者。則鳴以廣其謙。是為恕。又上六乘六五之餘。當高位之地。宜以謙推之天下。無所不應。若末應者。求之己而已盡。是當本六五行師侵伐之義。而討其不服。責其不謙。蓋謙之極。其用反柔為剛也。已見六五爻講義矣。而上六之鳴謙。正如鳴鼓而攻之。鳴則聲罪致討之意。又較六五之侵伐有殊。侵伐或明師。或潛襲。當視所宜、以征誅之。若上六則不服者、罪已著。害謙者、眾所怒。唯有聲明其故。而出師征討也。故曰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邑國者屬國也。非所直治之國。在今日言。則遠鄙之國。蓋其居遠。不得親受政教之化耳。如昔諸侯國下之邑也。非天子自封。不直隸於王。故恆梗王化。而害於教令之普行。謙之不克及於天下。是謙之用末盡。謙之志末得。則居上者。以謙行謙。不得不用師以成謙。即所謂用柔成剛。用陰成陽也。謙之對師為互象。師用於外。謙用於內。謙之末達於遠者。必利用於行師。而申征討也。邑國之象本於坤。坤為土。凡率土者、莫非國。苟有國名。即當率王教。雖非直治。而德用猶天之覆。地之載。無不被也。況國異而人同。謙者人道之本也。有不率人道者。人類之賊。必有天誅。則征討者、猶申天誅也。故謙之行師。為成謙之志也。志末得而後用師。用之而謙用愈大。故利用師以大謙。則謙道無不包被。無不率循。而天下人類。無不知謙之美且善。則鳴謙。實謙自鳴矣。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坤之上六。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師之上六。曰大君有命閉國承家。小人勿用。謙取坤而用師。故曰利用行師。任邑國。皆本剛柔相濟。內外相成之義也。上六與九三應。九三為剛。且為全卦主爻。上六應之。故有行師征討之辭。上六以柔極反剛。而所居地位極高。征討之住不得辭。與六五之侵伐一義。而九三在卦之中。將全卦五陰隔絕。陰陽租從。而升降有別。陰在內者易從。在外者難服。以處地殊也。故六二鳴謙。為順以往外之時。其志相得。上六嗚謙。為逆以推行之際。其志不得。以上六居極地。若不反。則將窮也。故釋文曰。嗚謙。志末得也。此與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語。恰相照。同一鳴謙。而六二為得。上六為末得。蓋上六之志在外。不得於外。由外之不服也。六二在內。內已從矣。故無用師征之語。且謙之互師。在三爻。即二三四爻互坎。五上初爻互坤。合成地水師也。則三爻為內卦之中。上爻為外卦之正。是已反初為終矣。故用師為反行。為逆推。以上六變居外中爻。內與九三應。成外柔內剛之象。恰孚師卦。故曰可用行師征邑國也。凡用互卦皆如此例。或從上互。或從下互。謙從下互。則為水地比以四三二為上卦。而初上五為下卦矣。又互剝與復。剝則反艮居上。復則反震居下。皆一陽五陰卦相互之象也。一卦六爻。其互亦同。睢質卦不變。如乾坤之類。無論如何移易。仍乾坤也。故謙卦可互師比剝復。而與豫反。豫亦與謙之互同。謙變則成豫矣。謙以五陰從陽。而陽自卑。故曰謙。言其本高而自下也。以艮之一陽。反在九三故也。豫則以雷地合。而九四為陽。以震之一陽本在下。今居上卦九四。是復於上。其倒卦即地雷復。亦取陽復之義。而地位有高下。則其所行有遠近。所達有難易。復遠豫近。復難豫易也。若與謙比。則謙遠而難。豫近而易。皆以陽言。陽主升。以至於上爻為志也。故謙為不足。豫為有餘。謙為貞。豫為利。即以謙之內外言。亦為內貞外利。而由卦德言。則內為貞。外為悔。以利則易悔也。有餘亦易悔。有餘即過。過則悔也。故在六二曰貞吉。在上六曰利用。雖不及悔。悔自伏焉。蓋以謙之德能無過也。故必曰鳴謙。若離謙則有悔矣。雖用剛而利猶在。能始終于謙也。謙之為用大矣哉。

《宗主附註》

謙卦至上六。己為謙道之終。而與豫相接。啟豫之用。即在此上六一爻。謙豫相反相成。一往一來。一逆一順。謙往豫來。謙逆豫順。謙以陽下濟。為往為逆。豫以陽復升。為來為順。往而逆者艱難。故必謙。來而順者便易。故名豫。謙以己從人。而自守不屈。乃能承大有之業以不渝。豫以人從己。而自裕不危。乃能全謙之德以交孚於天下。然謙為己。亦為人也。成敗利害。皆齊之於一。故有吉無凶。豫則成人以成己也。得失榮枯。各有所判。故憂樂恆視其德。吉凶亦半焉。此則用之有殊。而持之有別也。則由陽爻之在上與在下。所生成者不同也。在下則道長而常虛。在上則途近而易滿。虛以自警。則有備無患。滿以臨人。則多欲害德。豫之名豫者。聖人恐其過於逸豫。而忘其害。欲其時自惕勵。而有所豫也。豫則立。不豫則害。大哉豫乎。豈徒優遊暇豫之謂乎。故君子因豫而知戒。戒則復于謙矣。

又曰謙為坤艮合。卦皆主靜。而說卦稱謙輕。入多末解其羲。輕者輕視一切物也。以性主靜。而氣常止。靜則寡慾。止則克己。故能輕諸利害。獨往獨來。不為物役也。又輕者。譬之輕車減從。無所牽累。行止自如。不求人重。而先自卑。不以名重。而豫自抑。雖浮游於天地。如一羽之莫沉。雖吐納於洪而無一毫之被捐。此即所謂輕也。輕則清。清則升。天之上浮而虛者、輕也。道之無往不入者、輕也。唯能磨礪至於純精。而後能超然高舉。不滯於俗。唯能剔洗至於極細。而後能修然直往。不拘於形。故曰化。中庸稱至誠能化。孟子稱聖人大化。皆必先有謙之德用。輕之道力。非一蹴可幾者也。大道若虛。大德無名。謙從地道之純靜。以習於虛。自山道之知止。以進予大定。與佛教止觀定慧。同一法門,又兼連山歸藏二易之妙用。以發為道儒兩家之至教。故字從言兼。兼指兼二易。通二教。連山易。原名兼山。言指致誠。孟子所謂知言。誠必始於言。故謙德非獨退讓也。乃人道根本。合天地之道。而得其中和。明性命之理。而通其妙竅者也。謙豈易言哉。試讀夫子講義。當知其精蘊矣。

《宏教附註》

謙為人道根本。而所取義由於易之謙卦。關於卦象卦辭者。皆至精要。並非徒釋卦也。乃指示謙德得名與成用之道。此本於連山歸藏二易原羲。而復經文王推衍為辭。其卦合坤艮。即連歸二易之首。故包舉三易之全。定人生道德之本。無論為道為儒舉不能外此為自修及安人之備。故稱謙為吉卦。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而能諧性情之正者也。

《易經證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