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卦

孔子《宣聖講義》

大有與同人為往來卦。同人之反即大有。然大有與同人雖反。究異他卦以反而吉凶互異也。大有同人反而相成。非泰否可比。可視為前後卦。亦可名為因果卦。蓋同人之終。為大有之始。循環相繼。不相反。故在同人為親。在大有為眾。親之於眾。猶近與遠。昨與今也。時地之殊耳。按卦象言。上離下乾。一陰五陽。而陰爻居上。是與同人反也。以陰貴而陽從之。是與同人類也。同人陰在內。故主於外行而進於內。大有陰在上。故主於下始而歸於上。物所歸也。一陰獨尊。俯攜群陽。眾物備具以待用。眾材咸集以備采。故曰大有。其與同人相成者。同人始終在外而未達。至大有乃成其用。見其功。是大有即同人之應也。上離為明。下乾為健。離以麗物。物乃麗之乾以生物。物乃生焉。生者成之。麗者納之。如春種而秋獲之。前植而後收之。故比於年豐。資於物富。豐富即大有也。大有年即豐年。以物眾多也。物慨一切言。凡所以收穫而利用者、皆物也。在事為功。在材為用。在花為實。在產為育。故名大有。有者育也。大育則無不育矣。乾主大生。先天之父。離主明成。後天之主。一先一後。兩盡其德。此生成之本。發育之原也。離出於坤。而代乎乾。為後天之宰。凡物所資生長者。故象曰。如天地間無曰。則無生無長。不問何物。舉賴曰之光熱。而生長育成。曰不照者、無生物。曰不足者、生物枯萎。此人人所知也。春夏之時。溫熱之地。物盛生繁。冬秋之時。寒冷之地。物凋生絕。故曰之功用。以中天為著。大有曰在天上。像春夏之曰。溫熱之區。則其物之富。材之豐。可以見矣。故大有不言物。而知物之繁。不言生。而知生之盛。此由卦象可得其義也。同人曰在天下。猶冬與夜。所以懷育溫潤以待春與晝。是其先事培植之時。而大有則屬勃興奮發。以迄於成熟之象也。故曰同人大有。猶因果也。先後也。

就爻象言。下卦全陽。上唯五爻為陰。五為正位。陰居之。以柔臨剛。以陰主陽。是六五一爻。為全卦主位。陽來輔從。如眾服主。而陰柔本下降。陽上升與陰相接。剛柔相得。無往不通。故主成而得亨用也。蓋陽爻本乾九。陰爻本坤六。九六相孚。不失其正。則共成大用。以亨利天下。如同人陰在下。則處境多逆。末能大用。故不及利物。而止於同人。大有則升降均宜。進退無礙。上下相協。遠近鹹從。故有亨通利物之功。說著謂大有以陽從陰。以柔伏剛。似為末順。是不明先後天體用之異也。先天乾為父。離為女。女宜從父為正。後天離為主。乾為從。則從宜隨主為當。乾在後天地居西北隅。而離乃進於正位。大有離恰得其正。乾順適其宜。故在先天為生。後天為成。先天為種。後天為獲。故乾為金。為秋氣。為西方之令。比於一歲之秋。而為萬物成熟之象。若猶執先天之位以言易。是不明文王之心也。故離以中女而代父居尊。恰明後天交互之用陰陽配合。剛柔調濟。而後生化以見。功用以明。是大有大用。全在離卦之六五一爻。離以光明。如火照物。火在天上。如曰中天。曰雖有光熱。非燥物使之枯也。乃溫物使之育也。曰臨乾金。金能生水。水以滋潤。而物得其養。金主收成。而物得其時。故一陰主五陽。明萬物同遂其生成。而收穫富有也。自來爻象於物為陰。以物質不似氣之輕清也。而大有則以陽象物。謂其明也。成用也。熟也。有財則有用。有物則有養。將以養天下而利萬物。是物之用。即生之原。物亦氣也。故比於乾金。乾主大生。金為堅成。乃世閒最神妙最仁慈者。佛稱西方為佛土。為極樂世界。以乾金之體用固然也。萬物因是以生以成。以長以歸。歸真於乾。而成用於坤。此神形之兩類。即天地也。地返於天為歸。天降於地為生此人物來去之原也。故大有以乾象物。像其歸也。以陽指物。指其成也。成則返於氣。歸則通於神。故火在天上曰大有。此有字。言其真實不虛也。唯無生有。唯有還無。人物生死之途也唯明道者知之。故一陰在上。比之既濟。修成之象也物生自成。人修乃成。其成一也。物成曰用。人成曰道。道用一也。故大有不獨指豐收也。

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釋。其卦辭以大有名者。言天地萬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無入有。唯無故名有。言初末嘗有也。既有矣。將何屬之。則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屬也。物之有屬。如業之有主。國之有君。家之有長。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猶天之有曰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淺見者。執形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極既名。兩儀初判。有已著矣。其前者謂之無。真無者。無形無象且無名。故為至無。今之言無者乃乏耳。非無也。無乃無可省識。或謂之空。空亦非無。空者對實言。乃不實。非無也。故無為一切無。天地尚無。況其他乎。而自無一動。動則變。變則有。故有自無出。如人情也。喜怒哀樂出於心。而為有。以有喜怒哀樂之名也。若無則心亦先。何況於情。故無之入有。以變動生成。而後有主以主物。而後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變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極之化。兩儀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人多。由寡入眾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於大有。夫豈一時之績。一地之功乎。蓋必經過蕃生厚殖。廣覆深載。而後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後名曰大有。傳曰:曰新之謂盛德富有之謂大業盛德大業至矣哉。積之匪易。得之乃艱。植之末弘。收之乃僅。是富有大業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穫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載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陰陽推蕩之用也。而後大有著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時地之宜也。

大有:元亨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彖辭也。四字表示明顯。以大有之德用、本於乾也。乾之德元亨利貞。而先元亨。乾下離上為大有。離之用隨乾而著。離以光明通天德。乾以剛健運離曰。如曰之行天。無物不照。無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萬物。使之自然生育成達也。同人以利貞為德。大有以元亨為德。合之為乾之全德。以同人發於己。起於細。故利貞。大有達於成。至於遠。故元亨。二者相須以用。其像往來。其道主賓。其功先後。其果初終。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農耕。先種後獲之謂也。然大有為一切有。無偏無爭。故為無貧。而非必富也。蓋貧對富言。富於天下則為均。均則無貧。有貧有富。猶末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類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無貧為旨。而不曰富。富於彼者貧於此。富於我者貧於人。皆獨有也。而非大有。獨有雖富。不足稱也。必天下無貧。始為大有。是即均也。均業則安。均用則樂。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運會也。人不私其財。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給。而無私積。均安均樂。而無私爭。是曰至富。是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體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無不足也。無一物不得其所。無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曰之照也。無處不至。無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於天下。用於一切。利於無盡。達於無窮。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數義。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於盡物之利。極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詳義。當從禮運大同一節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後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無由大同。故合之為乾元。為泰。為既濟。分之為同人。為大有。為大小畜。以眾陽統於一陰。既貴且樂。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於共生。必先於共親。必達於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一爻、居外卦之中。得全卦之正。而下與九二相應。一陰一陽。一內一外。以陽從陰。以柔領剛。而左右相翕。上下相同。與同人相似,而其體用相反相成。故曰大有。夫大之稱以乾。德如天也。最大莫過於天。大有始於乾。以為基業。故名大。有之號以離。物之麗也。最能利物而成養之。莫過於日與火。大有上合離。文明光耀。運行天下。生物成用。乘時阜財。以與乾合。故名大有。乾施其生而離養之。乾布其始而離成之。乾立其本。而離張其枝葉。乾固其基。而離發展其功用。本末相倚。先後相親。剛柔相諧。父子相協。取離麗之義。推乾健之道。猶草木之生育。而又培護之。山川之安徐。而又絢爛之。以底於大成。以明其大用。則大有之取義也。乾德剛健。宜乎生建。陽之動也。離德文明。宜乎育成。陰之榮也。內動而外榮之。下動而上榮之。如春夏之華。及秋之實。無不成熟。無不繁美。無不豐盈。無不具備。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故曰大有。離象火與日。乾象天。合而言之。像歲時。剛柔相濟。內外交孚。像四時之應天。溫涼寒燠之得其序。故曰應天時行。蓋天之德。依時而見。時之令。依日而行。大有既載天德。又循曰光。周行無已。以生長萬物。以化育一切。以達於成。故曰元亨。言其順也。天日之功也。凡天地之物。莫不如是生。如是成也。不假他力。故曰順。元者順之至也。亨者通也。順而推之。無不適宜也。如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冬之藏。其序至順。時使然也。末有反於此也。固皆天之道也。日之功也。而萬有以為利焉。故元亨者、無不亨也。古字皆有深意。如元無二字。實由一字變出。在先為無。上中斷則成元。以元出於無。本來之象。即無一動成元。而一變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為無。至無動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氣。亦即有之始也故凡最始者名元後人或名玄玄亦無之化境唯玄乃虛唯虛乃無唯元乃天。唯天乃大。無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無所生。天所化。元所運也。大化為火火化為人皆此一氣嬗化而來。道書名氣曰氣。乃無火。言當無生有時。一氣所動。乃陽也。非如後世之火。至有火時。已合陰同化。故火從二點。像陰也。然最初之陽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陽。故曰氣。今大有以離火在天上為象。所用雖後天之火。所本實先天之陽。蓋曰之光熱。與火究別也。以其與天同出。則曰同人。與天同用。則曰大有。因天為元氣之本營。亦元氣最大之結合處。故得吸運離曰而不墜散。若非天非先天之火。必墜散矣。故離火雖在後天。而實能代乾元以行天道。先天為乾坤。後天即離坎。以離坎秉乾坤二元也。視為水火可。視為天地亦可。蓋乾之用在離。坤之用在坎。以體言為四。以用言止二。水火陰陽。即二氣之所代行者。而同人大有。尤見其運用之妙。天火同氣。而曰行於天空。凡曰之功用。皆天之功用。如風雨、雷電、霧露、明暗寒燠、溫涼。莫非天道。亦莫非曰之德也。故大有因天曰之合德。而生成萬有。有指一切有名言。則凡天地間者。皆由此生成。由此以昭其用。著其才。則凡善惡優劣利害。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以全天道。天道雖大。生殺二字可以括之。而皆假於曰。春生秋殺。熱生寒殺。此大較也。故成用者。不盡在生而在殺。不在生之無殺。而在生殺之得其時。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天道之常也。而在如其才用以為生殺耳。善者揚之。惡者遏之。利者推之。害者止之。乃天道也。去莠所以安良。袪邪所以全正。故利物者。必辨物。培物者。必審物。天道以生殺成物之用。人道以賞罰全人之生。此天下不易之則也。

《宗主附註》

大有以有名、而不曰富者。明物之屬公也。富以人言。有以物言。實則有即富。物多不可勝用、非富而何。然富以天下。不專於私人。故曰大有。既無處無不富有也。一國之境皆豐收。曰大有年。或南稻。或北麥。或旱粱。或水種。莫不豐收。方名大有。若有一歉。非大有也。故大有為同人之富。富字從同田。同人之田也。同人言凡人類也。非指何人何地之民。人類皆得以其力。收其財物。即大有。故大有為太平之世。必基於生產之富也。田指一切土地。無論山水寒煖。地面土中。一切產物。皆富之源。皆可名田。皆人類所憑以生以養者也。故曰同田為富。同人以田產大有而致富也。故禮運大同。必及於財貨與物力之分取。以盡地利。地利盡。天時宜。而後人以安居。世以治平。無論何人治國。必先此道也。人之群處。為求生之全。而避害之至。故同人人之於大有。性情之所應也。唯能同人。始能大有。唯有大有。始養同人。此天地生物。為人類之養也。豈為一二人之富哉。故大有本乾德。如天之無不不覆也。推離用。如日之無不顯照也。人之應之、亦當如是。彖曰、應天時行。是以元亨。大哉此言。世人知之者蓋鮮矣。

又曰、大有卦有字音與酉同。系八月之令。同人人字與寅近。系正月之卦。正月春生。萬物正啟發之時。八月秋收。萬物值成熟之會。凡收穫皆在秋季、麥之熟在四月。亦名麥秋。以秋主收也。故酉月為有。言萬物皆豐盈成熟。而天下富有也。在卦象、火在天上。七月流火。其時物正將熟。至八月則收成矣。農夫一年辛勞。唯望秋收。以慰其所欲。有者足也。足其欲也。古人生活簡樸。得食則足。故八月秋收。天下同富。無論貴賤。莫不欣然自足。蓋古者計民受田。耕以得食。苟非荒年。則家家皆有收穫。皆有富足之象。此大有必以天年為準也。天年豐歉。多關政令。仁人在位。水旱以時。蟲害不生。史書大有年以紀之。明其德被民生。功參化育也。故大有繫於天。而致於人。人事不齊。天道乃變。荒歉之歲。必國無賢君。故民貧。咎在政治。而非歲之罪。物之有。乃常也。不收。變也。聖王之世。歲無不豐。人無不富。末有民貧而國治者。故治國必先民生。傅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喻治世之則。而推其極、則為大同之運。大同豈有他哉。亦唯人人安樂富足而已。故讀易必先求聖人命名之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大有卦象之用。體天道而立人則也。天指吉言。命指凶言。善指利言。惡指害言。順者推之使廣。休者止之使退。揚者舉之使高。遏者抑之使下。皆本天之生殺予奪也。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而為大有生成之大則。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能本天之行。以成物之才用。斯為君子。故大有不藉人力。而唯以人順天功。書曰:天功人其代之。此之謂也。天所生者生之。殺者殺之。予者予之。奪者奪之即代天也。即大有之人道也。

《宏教附註》

此節含義至深微。昔人註釋。均末能透發其蘊。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則。大同之道。其所述多關治道。而文王又不便直說。委曲立辭。實為儒家明治要義。所謂人治本乎天治。堯舜性之也、皆在此卦所演述。以五陽尊一陰。陽化同陰。乃性命之間。有無之際。上通玄微。下覆萬物。以大平等。大公道。樹立人生準則。而解決一切糾紛。以安治天下。保全人類。其取象至妙。三代以下無知之者。故夫子特為闡發之。

初九:無交害,罪咎,艱則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初九爻辭。明初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大有初九。乃乾之初爻。而其上卦為離。初爻之地。居潛龍之位為勿用之時。上應離之九四。離本附麗之義。而其名為離。皆取交互之用。初九既主勿用。是不可交也。故曰無交。乾以剛往。離以柔來。既成相交。則宜以誠相接。今爻以無交為用。是所值有害也。害而曰交。言妄交也。不宜交而交之。其害必至。故無交者免害。而交者遂害矣。匪咎者。無交害。自非咎也。交而被害。其咎奚辭。然咎在自己。果處之艱貞。不圖進取。則無咎矣。故曰艱則無咎。又按卦爻之情言。剛喜交柔。下喜交上。內喜交外。大有初爻、居喜交之地。自易涉輕交之嫌。是其有咎在意中。唯能回省乾之潛龍勿用之訓。重察乾惕之義。而防九四之躍淵。以艱貞自持。以交害為戒。則免於咎。蓋大有本欲交。而初九又受離之內附。最易成阿比之咎。阿則為奸。比則為匪。皆忘身徇欲之害也。君子所必慎焉。故艱貞自勵。乃免咎之道。或曰無交害匪為一句。以害於身之匪也。即比附之小人。離急於求容。而自外來比。初九在內應之。則成引匪自附之象。爻辭戒之。故曰無交害匪。以有咎也。或曰害古通曷。義即何也。言無交何非咎戾。果交而末審。則咎戾不能倖免。故無交二字。乃聖人垂戒之辭。此二解義均通。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有潛退之思。履剛險之途。唯艱貞之尚也。故無交者。明其自潔不比於物也。害匪咎者。明其易干咎戾也。艱則無咎。語意最顯。艱言自知艱難。不輕率妄動。而守貞弗失也。大有卦原與比對。交害匪三字。皆取比與師義。比之匪人以輕交也。大有以物之盈。易動於欲。或因外誘而失其內貞。或因勢迫而違其守節。皆咎戾自召也。故以艱免咎。乃君子處物之要道。

又按九四爻辭匪其彭匪字、正與此匪字對。亦含有盜匪之義。蓋慢藏誨盜。玩物喪志。徇財失節。好貨亡身。乃情慾之害。凡人所易犯者。大有以物豐而用足。恆易引起爭奪之諜。材良而獲多。恆至淪於敗覆之禍。故初九無交害匪四字。實寓警惕之訓誡也。害指物言。匪指人言。皆禍也。皆以有而生之禍也。匹夫懷璧。貪夫殉財。罪及其身。咎將誰任。故大有不難致。而處大有之難也。知其難。則免焉。夫害之於我。以物聚也。匪之加我。以欲役也。而咎戾似非在我。卻由我可免也。故仁人不專富。智士不貪多。今初九以乾交離之末可也。正如人之於其財物。尚末接觸。雖將來集。而不宣直取之。雖欲附從。而必須慎擇焉。此艱之謂也。若以時之末至。而進求之。位之非宜。而過謀之。是貪也欲也。害匪相偕。不期至而至。不亦危乎。是無交害。明其交則有害也。交猶受也納也。財物害匪。皆自外來故也。初九內之至也。外來者無受納之。則咎亦無矣。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害字已括一切禍亂咎戾言。無交接其害。乃初九中正之道。然常人恆易犯之。貪其利而忽其害。徇其欲而忘其咎。是以易辭特垂戒焉。首句明揭大有者。正見害之所由至也。若非大有。害亦不生。而處之者。則貴在無交。即艱也。艱猶乾惕之義。以艱得之乃無害。如農工辛勤所得。自無禍殃。不勞而擭。非有而取。皆違艱之義。即不免於咎矣。辭以示教。因爻象而垂戒。乃聖人之深心。亦君子之正道也。大凡大有卦。本物之富有。為用之豐盈。乃人生最亨樂之時。而禍害亦滋伏焉。故各爻多曰咎害。言無咎者正有咎也。以富易驕。以貨易婬。以物引欲。以亨樂忘性。即不為盜匪覬覦。亦足以毀道敗德。故君子於此必慎之又慎也。公之則安治。私之則害。遠之則亨樂。近之則咎也。此以後各爻之義大略也。讀者宜細昧之。

《宗主附註》

大有初九爻辭。無交害句,昔人釋之。謂初九爻位在下。不得與上交。遂受無交之害。以卦爻象言。此未當也。蓋卦名大有。而上為離。離本附麗之義。其意最親近。初九主升。九四相應。正易相協。非無交也。而大有以物之豐富。為眾所樂從。亦非難於交友者。釋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特揭出大有卦名。即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濫。而禍患之來無窮也。苟以無交為害。則下文不當曰艱則無咎。艱者指交之難。謂宜慎交而守艱貞。勿悅人逢迎。而濫與附和也。財之所聚。人亦趨之。利之所在。眾必焉。大有初九。居富以行於世。因財以接於外、恆易為小人覬覦。而多方趨奉。巧言令色。引誘為非。設一未慎。身陷為匪。先受其害。故聖人因象示警。立辭明教。使人知濫交之害。不如無交。逐物之禍。不如棄物。不以有而忘艱苦。不以富而失貞潔。則雖居大有之地。行豐裕之時。仍保其本來。悠悠自得。人無妒其富,匪弗生其心、則禍害不侵咎。斯免矣。此無交害句。實指不交其為吾害者。如盜匪小人之類也。且害字包舉一切為害者言。或人或物。或友或仇。或損其身家。或毀其名節。凡足以為害者。皆是也。皆宜遠之避之。毋與交近耳。誠以物慾易召其害。財富易傷其德。而人情忽焉。恆自履於險而不悟。故申之日

艱則無咎。蓋處初九之際。本可特立獨行之時。善於附麗之離。尚遠而末即近。果能素位而行。自免流污之合。曰無交。明其本無可交也。非僅毋交而巳,夫子分句釋之。最符爻辭原義。讀者當細審之。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九二爻辭。言本爻之用、與其吉凶也。九二居內卦之中。值富有之時。本乾之周覆。得離之推進。故有車載之象。乾主生物而利天下。既有其載。自有所往。因物以利人。因利以成用。利用既時。攸往咸宜。故無咎也。夫九二居正位。主內藏。猶人掌倉庫之主。司出納之官。財物既盈。利用孔亟。則所納者出之。積者散之。物之利。為人之用。我之有。濟人之無。此全依乾德周流。動變不居。天道普覆。生生不已之義。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物之為物。厚人之生。濟人之急。成人之用。廣人之德。天所畀也。財貨之於天下也。不私於一人。功用之及於眾也。不止於一時。居中御外。揮之役之。使無留滯。轉之運之。使得平均。天道之所宜。人道之所仰也。故有物必有財。有財必有用。主政者物之司命。地無棄貨。田無棄材。倉無棄糧。庫無棄幣。凡為人所需者。即人之利也。人之不足。我則補之。人之有餘。我則取之。調其虛盈。劑其通滯。一歸於均。而天下無貧。此大有之政也。而九二司其守。掌其職故大車以載。運輪之事也。有攸往。調劑之事也。皆在位之責也。無咎二字。亦如初九。以能聚能散。善出善納。乃免咎耳。天之豐物。不獨富也。物之成用。不獨利也。利之厚生。不獨享也。人皆有生。皆有所需。皆待於物。則物之所集者。眾情之所慕。財之所歸者。眾望之所依。富之所在者。眾志之所懷。為恩為怨。為友為仇。皆此介之。故君子主物而不私。盡利而不擅。致富而不專。理財而不侈。成用而不費。為恐其負咎也。私則害至。擅則妒生。專則惡歸。侈則行毀。費則信隳。皆咎之所由集也。故君子戒之以天下之物。利天下之人。成天下之用。然後咎戾免、而功業大。信譽成、而道德過人矣。此大有之大義。九二爻辭之微旨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積同集。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藏於府庫者。謂之積也。言收穫之物藏於中也。然藏者將以用也。積者、將以散也。大車以載。明其來去之道。而能用能散也。故曰不敗。久藏必腐。久積必潰。是敗也。大有之富。在能不敗。是積之不厭多。藏之不厭深也。蓋始終成,物之用。供民之需。而不自私也。物之藏於家者曰私。藏於國者曰富。藏於地者曰棄。藏於民者曰利。視其所藏耳。聖人不諱居積。而惡私藏。不強取與。而求平均。雖大車以載。民無一其富也。利及於眾。雖取之至精不為貪。用及於公。雖積之至盈不為賄。故富以天下。財成一切。此小畜之所以貴有蓄也。天之生物。無論鉅細。皆有其用。能遂其用者。聖人之治也。若貪多而不公於民。賄入而不推於眾。是雖藏之至密。猶無異棄於地。積之至盈。猶無異貧無所有。徒喪物之用。而悖天地生物之心。是敗之也。物敗由人。用得其宜。為物之功。用失其宜。為物之敗。故物以用為利。失物之用。反利為害。此九二爻辭。規規於積中不敗一語。見利之成敗在人也。而大有之義。亦視此為辨。獨富如桀紂。雖積財如山。積物成阜。非有也。終不免棄擲。是徒敗之也。故大有必人人皆有。必凡物皆得盡其用。此大同之旨也。貨不藏於己。力不藏於身。物盡其利。民得其生。此誠大有之世。唯堯舜之治至焉。故大有必本於天下為公。苟有一私。是非大有。苟有一夫之貧。是非富也。苟有一物之敗。是非積也。此聖人均財之大則也。大抵古人制度。以公產均財為極則。而不以貧富妒爭為法。必使天下無貧民。不欲天下有富者。必使物力皆得其用。不使田有曠土。人有閒夫。故井田之制。以田分授於民。而稅收之制。取民不過十一。君不私貨。庫不私財。民無獨利。物無廢用。天下乃長治久安。觀大有爻辭之義。當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

九三:公用享於天子,小人弗克。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九三爻辭。指九三爻之用。明其利害也。大有九三處下卦之末。為中爻之始。緊接上卦。介乾離之際。乃內外之樞。中為人爻。合九四為用。亦居內外之間。像交際之事。在下卦乾為先天主位。上卦離為後天主位。而皆迭為賓主。先天離當旁位。後天乾居隅坐。是分列主從。而合先後天言之。又同居尊位。則在卦象。有比於天子之於群公。天王之與侯國。雖有君臣之分。卻如賓主之交。九三以人事為本。故比之宴享重典。公言其來賓之象。享言其賜宴之情。而取喻於賞有勳勞。嘉其成績。非平曰宴會可比。古制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為告成也。必其境內安和。田土豐禳。物產饒益。人民樂育。上孚天時之令。下徵草木之祥。民生無虞。國用不匱。於是信無怠其職。無廢其事。可以告成於天王。而以慰其心焉。故按時入朝。為受命後最重之典。天子乃因而勞之。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並召百官而告之。以為他國勸。此宴享之體。非為酬酢也。實考成之舉。果不及者。享不與焉。其有過失者。責之罰之。是凡受享者。必其國之治。民之安。而時和年豐。物用有餘。百官供命。不違於王制者也。故天子享之。享其大有也。小人弗克者。小人自私其國土。自利其物產。不恤人民。不和於內外。上悖天時。而荒歉自至。下拂民志。而叛貳時聞。則天子怒之。必獲誅譴。尚安得享。曰弗克、言不得受享也。此不以一人之富有為貴。而重在能利民也。故名之曰公。公、爵也。以其能公其國。公其物。公其利與用也。唯公乃能稱公。乃得錫享。唯君子乃公。唯公乃大乃有。乃孚大有之義。皆小人所弗能也。故九三爻辭。舉享於天子之典。明大有中正之義。以見大有必基於政治。必由於君子能治其國者。必得享於天子。為天下所同讚美者也。雖富有勝人。而民物不康。非大有也。雖祿位過人。而政教不逮。不足以致大有。故享不妄與。朝必有告。職不妄授。賞必有功。此古時王者之制也。

古亨享二字一也。而享亦含亨義。以亨為物之成。享為物之用。亨為功之通。享為功之果。在乾坤元亨之德。亨以合禮為嘉會。即指宴享。蓋古人宴享。必有所慶。或因功之成。或因物之獲。或因勞之至。或因貨之積。故積德積功。與積物同。物之成熱。與事功之成果同。其取義皆在亨也。唯亨能通利一切。乾坤之大。在能通利天下萬物。故稱為亨。王者因物之亨。而及人之功。因民之亨。而及上之功。故有賞功之享也。舊有仍釋為亨者。究末明享之與亨。一字二義。假借者也。或有謂公非指人。乃指大眾。意義亦通。公即大眾所服之人。以得大眾擁戴。故曰公。公用用字亦包二義。以公因功而得享。一也。公眾所用之物。以備天子之享。一也。蓋公之得享。在平曰。因物之成、而敘其功。是享由功來。即物之利用也。在宴會。因物之備而著其禮。是享由禮出。亦物之利用也。皆不外乎物。不離乎用。故曰公用。明大有之重在用也。重在善用也。唯至公者、為最善用物。雖多不為糜費。雖少不為棄置。以其本於道。孚於理。宜於事。洽於情。得物之真用。而克全其利也。故小人弗克。不獨為不能得享。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全物之利。是害物也。害物者大有之害。與初爻意義相應。初爻以無交害為大有之害。因物之不得其用。為物之害。成人之害。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為人之害。及物之害。正相對。

象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害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見小人之害。不但為人之禍。而物亦被其災。小人以貪為能。以欲為功。以多藏為富。以濫費為利。是其害於人民者已明。而由物之廢與費。更為其利用之害。亦可見矣。其終也。因罪受譴。因貨賈禍。則又自受其害矣。故釋文申明其義。意謂唯君子乃免害耳。此爻尚有最要一義。在文字外。向無人解及之。茲述其大晷如下。

夫天之生物為人用。乃以獎有德。勸有功也。勤者得之。善者享之。仁義者利之用之。非可以私干也。故名曰天祿。凡衣食曰用一切之供給。無一非祿。無一非生前所定。不得多或少也。故凡用物者必惜物。有之必成其用。無之必安其分。王者制爵祿。仿於此義。非德不予。非功不錫。此本天道栽培傾覆之例。不得任意增減之也。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明人與物至中至正之道。人之於物。物之於人。恰有相宜。不過乎中。不失其節乃為大有之真象。亦即大同之大則也。故貧富不相懸殊。出納不相乖舛。生息相及。利用相衡。一如天之命人。王之命爵。亳無貪縱之念。干求之愆。則世道自平。人類自康。此治平真諦所在。而大學言治平。必納於明德。必始於格物者。正此義也。故禮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慾明何以為過即由失大有之道其詳見大小過。茲言大有。第求不過而已。此小人之害。害在過耳。不過何害。故克字與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義。小人之過。以弗克也。此義宜細審焉。

九四:罪其彭。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九四爻辭。指明本爻之用也。九四在上卦之始。居中爻之位。為離卦之初。接下卦之乾。而與六五近。與九二應。一陰一陽。夾輔其旁。身為陽乘陰陰者聚物而不流陽者載物而易動。陰陽交翕。或弛或張。上下交通。或盈或絀。此大有九四之象。匪其彭者以物聚而不滿盆而不張相孚以交相得以合是大有之善於居積。正如九二之積中不敗也。然九二之象由內生。其自處之善也。九四之象由外至。其應時之當也。物之聚者恆易滿。財之盈者恆易張。滿則害生。張則盜至。皆由於貪與侈之蔽也。彭者滿也。張也。太過之象也。義與彭亨同。亦即諺所謂膨脹之意。以大有至此。物集益眾。財斂益多。爭趨附之勢。如囊之納。有不勝。器之盛。有將溢。而陽動以周流。陰靜以收受。兩象俱備。遂成其彭之勢。而幸主物者。得其道。適其宜。雖聚之已豐。而納之不使滿。雖來之已盈而盛之不使張。以度其量。而制其節。以迎其入。而去其過。以止其至。而應其時宜。以御其用。而孚其人事。故曰匪其彭。言雖有彭之慮。而竟不至於彭。是主之者有方也。以九四居陰陽之中。兼剛柔之用。故能左右調協。取捨自如。中而不偏。正而無過。此爻辭明其為無咎也。無咎亦如上各爻、最易有咎。以處之得當乃免咎耳。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皙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能具辨物之明。皙物之用。而得其中道也。辨以知物之情。皙以善用之途。明則物無遁情。用無悖道。各得其所。則多而無害。斂而非貪。藏而有為。役之不失其時。制之不違於理。則自免咎戾。此明之大用也。離為光明。九四為離初爻。故有能明之象。又或謂匪其彭。匪指小人。與初爻之匪同義。蓋言財物豐盈。盜賊覬覦也。彭猶旁也。匪在旁窺伺。欲以掠其財。奪其物也。而無咎者。以防之有道。而接之有方。雖在旁之近不足害。由能明辨哲於幾微也。辨其為匪。而先事備之。皙其不善。而早為遠避之。亦如初爻之無交害匪。則匪自不為禍也。此亦象中兼賅之義。可會通焉。蓋大有以富為象。慢藏誨盜。世所不免。而爻辭原貫通一切。如由上治言。則當如前義。如在撥亂之世。則後說亦可通。當視時而釋其意義。以易辭選擇精弘。非他經比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義、及明大有全體大用也。大有以六五為全卦主爻。以居上卦中位。又系陰爻獨貴之際。眾陽環拱以相從。其用最大。其德最全。而陰陽交孚。上下相應。下與九二。一陰一陽。一外一內。兩相交契。而易其用。陰以陽用。陽以陰用。陽居內而志在外。陰居外而志在內。內外相從。剛柔相得。故爻辭最吉。明大有之正用、固如是也。以其交孚於眾陽。備萬物之所歸。而德協於群下。待萬物之同化。比於聖人在位。富有天下而不私。利普萬民而不吝。順天道之自然。而信不渝時。體時義之大順。而物不空乏。故能生育萬類。德威並至。德玄而莫名。威立而不猛。乃無為之治。不化之化。不令之令。恰如天地之覆載生成。不言而品物自亨。不行而事功自著。故辭以交如威如象之。厥孚言其孚一切也。厥、至也極也。自然而然也。孚者中道也。中孚之謂也。孚如禽鳥孵雛。溫養化育。自然自在。不失其序。誠神化之效。有非人力所事也。交如者。往來交錯。生化繁榮之象。以六五善交眾陽。而不失其正也。威如者、德用俱備。生成同見之象。以六五以陰撫循天下。而獨用其中也。兩如字言其自然如此。非故為之。其交也、自交而不亂。如曰月代明。四時代謝。天地相抱。周流無垠也。其威也、自威而不暴。如雷霆震動。水火交焚。秋殺冬藏風鳴曰燥也。皆天道必至之德。元氣必徵之象。利及天下而不見其惠。用及一切而不見其功。德為玄德。威為玄威。故萬物不自知。而大小同大有。此其所以為吉也。凡用如字。必含假設之意。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跡。著其理而不限其行。故曰如。六五本陰以為用。純柔以為德。行之自然。至於大順。正大同之真諦。故禮運篇大同節後。有同乎大順語。即明。大同之德用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精義。而見大有之道與德也。以信能生成一切。天地之生化。莫不基於信。物之春生夏長。秋成熟。冬藏儲。皆信也。志孚信成。故曰信以發志。易者至順。唯順乃易。順其自然。一成皆成。天下大有。而生之與成。一德一威。一育一殺。威也殺也。順時自至。非有所為也。故曰無備。比人之坦易和平。亳無猜嫌之心於事先。天地之道。生之無亭毒之心。殺之無虔劉之志。即易而無備之謂也。推之人類。天下大有。人人皆樂其生。更何恩仇之念。忌妒之懷。相與親和。有如骨肉。自無仇害之見。即無防備之心。此六五爻辭之微義。而所以佔其吉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有上九爻辭。言上九之用。兼明全卦之大旨也。大有以離合乾。成文明富庶之象。而其德用。則在能孚天道。蓋離能體乾、以成其用也。離代乾主後天。為萬物父母。凡有生者。皆仰其覆育。賴其溫煦。得其恩澤。而為發揚。被其光明。而為文采。是離日之德。即乾天之德。大有之利。即天祐之利也。日以代天。天之有日。猶國之有君。日之德政。天所布也。天之生成。日之功也。天無日無以達其用。日行天無不褊。而遂其覆育之道。日經天無不照。而致其高明之德。則日者、天之政令所出。德用所施。故後天以日為主。而大有恰見其象。昭其例。大有之離在上。以全成乾之行。而上九居離之終。當德用之既成。值天道之極盛。則世間一切生成。一切安利皆於斯時著其道。顯其用。而皆宜原始要終。以溯其功業之自來。德用之自至。則返本復始。不忘天之恩惠。以誠以敬。重承天之寵施。則大有之終。必明天道。而使世間人物。皆知吉之所獲。利之所來。故爻辭指其意義如此。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榮樂利。以至無盡。果奚致哉。非天之所佑乎。天之所佑。非日之所為乎。天日光明。人物康泰。則大有之世。一切皆樂其生。享其福。是其為吉利。蔑以加矣。非天之賜。孰能致之。夫大有之義。貴在公平普褊。無親疏遠近之殊。聰昏強懦之別。其得享有也。非一人所私。非一地所藉。乃大眾共獲共受者也。故爻辭指明為自天祐。而人人鹹占吉利。處處鹹樂大有。此彖辭所謂元亨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原義也。而稱曰上吉者、以上九之吉也。易卦例在上爻者。多與全卦相違。蓋處極地易變也。而大有上九則否。以大有本天下為公之道。孚乾之行健不息。離之日進光明之德。而合為用。以富於眾物。育為大利。非關一人之禍福。一方之得失。故上九雖極、而猶成其高明之象。雖變、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則所謂吉。誠上吉矣。在履上九爻、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明指元吉之屬上爻。系孚於大有之義。使天下知吉之真實。與利之大也。乾辭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為其公而無私。利而無害也。大有之上吉。亦正是此義。且合而觀之。乾之利。天道也。履之吉。人道也。人道克孚天道。而後大有之吉利以成。故曰自天祐也。吉利之成。乃天人兩者所見。吉乃天祐。利為人享。大有之吉利。降自天而成於人。與乾履之占。正宜對參。有乾之道。始有大有之體。有履之道。始全大有之用。履之致治。在辨上下、定民志。大有則曰明辨皙也。履之成德。在元吉在上。大有則曰上吉天祐。是大有之始。固發於天功。而其終也。則成於人事。天道遠而微。人事近而著。則求天下大有。必先致力於履。履禮也。故大同之治。寓於禮運篇。而見易教之成。必自禮教中得來。禮主敬。大有上九之辭。雖明天功。以揭出吉利之原。亦在重人事。而促人知生成之德。敦敬天之念也。易教辭簡而旨深。意曲,而義廣。學者要當細玩昧之。又大有之上吉。在人為享利。在天為告成。有成必有敗。有利必有害。聖人欲其永成不敗。盡利無害。故示上爻之辭。而導人知天功之不可貪。天祐之必克承。則言外之意。尤為諄切。蓋果知吉利必自天祐。方無害。則言行必孚天道方無虞。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達於無窮。則人物宜體天之生成。而勤慎公正。以常保其福佑。是則大有卦辭之微義。尤必詳為領會者也。

《宗主附註》

大有卦與同人住來。而其對為比與師。比師為五陰一陽。同人大有為五陽一陰。四卦皆歸魂卦。即乾坤坎籬四宮歸魂之卦。乾坤坎離、先天四正。後天則坎離代乾坤。是又名先後天同位之卦。故皆有同聚眾大之象也。師眾也。比聚也。同人同也。大有大也。其義均近似。以其卦之本體。為先後天相合之象。而其屬類。又為陰陽共歸之象。師比以眾陰歸陽。由子返母。同人大有以眾陽歸陰。由母覆子。二者皆取歸附之義。故名歸魂卦。以卦名曰。同人大有。其德為剛為明。其用為大為生。秉乾之德。推離之用也。師比則與此反。以其本坤而用坎也。然其以類聚也則同。師比為陰類。為地與水。同人大有為陽類。為天與火。二者同氣相求。同物相附。自然而然。不假外力。是以帥比為陰朋從陽。同人大有為陽類從陰。卦別陰陽。各從其主。而得相合也。故大有之辭。多與比類。或及於師。同人之辭。多與師應。或連於比。蓋正變相通。往來相及。以後天言。同人對比。大有對師。以先天言。同人對師。大有對比。蓋即二五兩爻。正對與錯對之異也。以後天之一陰一陽。為道之例。則凡陽爻與陰爻對為正也。若依先天以卦與卦對。外內各自為對。則錯對者變也。須通所對四卦釋之。方得其意。故同人九五大師相遇正對也。而大有九三亨予天子。小人弗克。則錯對也。以義皆取師卦爻辭也。可覆按之。自明其意。

又曰、易言天道。貴有人事應之。天道不虛行。必徵諸人事。人者天之寄也。事者道之例也,易之吉凶禍福。必藉人之行止進退以明之。若無人事。是天道不足言矣。果人事與天道相違。則天道亦不足信。天道虛而人事實。天道微而人事著。欲顯天道。必先人事。如易之卦爻象天道。而辭句則指人事。為人事之表率者。則君子大人。即德與位之屬者。易言大有。宜年谷豐登。民食裕足。則在治國者有以致之。若荒災遍地。人民流離。更何大有可言。則所謂有者。私人之聚斂而已。與大眾無興也。故聖人釋易。必先貴人事。明人既所以明天。易辭之稱天者。皆已著於人者。其稱吉凶利害。皆已見於人事者。乃合理兩興跡而論之也。非空談玄妙、而莫能徵驗者也。故習易者、不比他經。而致用必侍政教。此君子大人之任也。又曰、大有卦之以有為判。而利分公私上下。在公為正。在私為非。在下為均。在上為獨。故爻辭辨之甚明。欲其成利。必先成物之用。使物無廢棄。財無濫費。始稱大有之義。蓋大有繼同人而來。同人言其眾。大有言其富。夫子所謂既庶之後。必富之者。於二卦之義見之。人求其庶。庶而不富。徒自亂也。故富庶二字。不可分離。聖人治天下。無非求其安。而人民之安。必先得其生息。禮樂政利。皆其後事。苟養生不足。贍家不能。雖導之不善矣。故王道必先富民。必使人人同富。即均也。人民同富。君乃安享其成。人民同貧。君不能獨享其樂。故國之富。指人民言。物之利。指成用言。非謂厚積於一人。寶藏於府庫也。故私非利。廢非用。後世之害。皆緣於私與廢。雖有眾庶。而上下離心。雖有貨財。而利用不給。故禍亂無己。而人類苦矣。有國者。不深體易象之羲。古人立教之旨。而盼長治久安。奚可哉。

《宏教附註》

周易各卦。多重政治。文王鑒商政之衰。思堯舜之治。故托於易。以明平治之道。所述大同之義。太平之政。而多難明言。乃分寄之於各爻辭。並隱其名於卦。如大有同人是也。而一一細求所行之道。推諸人情物理。合之天道。無不備具。其在各卦所示。莫非此旨。後唯孔子能紹述之。傳於禮經。門人或未盡達。故傳說末詳。此亦時之所為也。易壇所講。此點獨加詳盡。以與大學中庸運各篇相證。雖曰講易。實不止明數已也。

《易經證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