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卦

大過。兌上巽下。

孔子《宣聖講義》

大過上兌下巽。四陽二陰。初上皆陰。中四爻為陽。恰與頤反對。而與中孚為顛倒卦。中孚上巽下兌。陽反在外。陰居中爻。以剛包柔。與頤為類。大過則與小過相似。小過上震下艮。為頤顛倒卦。四陰二陰。陰反在外。故名過。以陰內陽外。剛包柔為正。反此則非正。非正則失中。失中則過。過猶不及。凡不得中行。皆過也。而有大小之別。小過陰居外。而陽在中爻。以陽少而貴。且陽以少而避居內。其理尚順。其過尚小。故為小過。小過猶不及也。以陽不及陰而難與抗。勢所迫也。若大過則不然。四陽在中。陽原得時。其類已聚。其力方強。而使受陰之束縛。甘干外侮。故曰大過。大過猶太過也。言陰侮陽太甚也。以人道言。陽猶性也。陰猶情也。性原無虧。而受情累。陷於嗜欲。不能剛斷。以保其中和。此其為過。固已甚矣。夫小民無知。蠢蠢而生。營營而行。口腹是謀。玩好是欣。貪目前之佚樂。忘本來之生成。是謂之蒙。蒙非過也。若夫君子大人。明生之源。守身之真。知格致之道。習存養之行。固已充其天性。保其靈明。而忽圖僥倖之業。企偏頗之功。自安於折辱。以見侮於他人。是謂之蔽。蔽則過矣。誠以天地之道。無時不中。聖智之行。無事不通。可行可止。能污能隆。唯吾道之所在。養吾生安榮。厚吾德之所被。裕吾業以高崇。不以己之得失。而昧乎性命之正。不以物之好惡。而悖乎道德之公。此免過之有道也。而永執其中庸。故易以大過繼頤。實勖人蚤善其養也。養而有得。則天地生化。吾主宰之。況其下者乎。養之未臧。則性命德業。身暴棄之。況其細者乎。故傳曰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謂失其養。必動輒得咎。自不免於大過矣。而人之恆情。易與為惡。偶一未慎。罪尤集焉。聖人欲人之先求無過。苟不幸而有過。則求有以改之。乃示人以大過。此卦名之微意也。

大過以陽多陰少。陽被陰包。內剛外柔。中強表弱。以卦象言。初下二爻。居始終之位。而皆柔弱闇昧。是本末與中間不調。雖有中堅。無由施展。而以陽屈於陰。強而不用。剛反似柔。順而自逆。其行固利。其所至難合。乃與中孚相反。而見陽之有過。過而失當。是所為難成。過而自抑。是所守難久。故傳曰大過顛也。顛有二義。一為顛覆。以本末俱弱。中節獨強。無所憑托。無所施布。則勢有傾覆之慮。一為顛倒。以大過與中孚反。陽內陰外。倒行逆施。亦同頤之顛拂。而自逆其志趣。乃稱為顛。然易例陽為貴。大過之顛。實由陽之過。為其多而無本。集而無用。本用皆與理數相迕。故謂之顛。如人患顛狂之疾。雖有精力。不足以成事。雖有才智。不足以運思。其貌固偉岸若勇夫。其行反旁皇似懦者。是以名為顛耳。且大過上兌下巽。二者皆柔。巽順而兌說。合之則上希流澤。下蕩風氣。行而難止。集而易散。以澤有決口。而洩於外。風多飛揚。而委於內。由卦情言。兌為水澤。巽乃風木。水當潤木。以在下為宜。今反而居上。乃成浸沒之象。此所以與中孚異也。以爻情言。陽樂就陰。女樂近男。二卦各二陽一陰。陽奇反多。陰偶反少。兩情難協。內外相妒。此與頤恰相反。而失其養正之道也。既乖於中和之義。復失其養正之方。其行有不顛連。其至有不顛沛者乎。則大過之顛。雖由過中違道所致。實亦卦爻象之所為也。夫頤已明其用。在陰能從陽。而陽亦能涵陰。交相為養。不失其道。今大過乃與之反。陽困於中。陰束於表。本末不力。情志以離。是其不及頤已多。而與人道亦有乖異。蓋全卦中間四爻皆陽。剛柔不協。首尾雖陰。而勢難合。此大過之名。純責在剛柔之不相濟也。然卦雖以過稱。而用卻有利。則由時地之合。與體用之宜。本來道用以陰用陽。內剛外柔。適孚大則。故大過雖過。非終不可用也。且有亨利之占。為四陽在中。得乾之行健。乃備中二德。唯以本末弱。失元貞之用。此觀卦爻亦可知者。

大過之名。以與小過同類。而皆失其中和。乃曰過。謂過於中行也。雷風相薄。山川通氣。在伏羲八卦方位。四卦居四隅。恰相對相比。即艮與震在北。兌與巽在南。北陰也。親於地。故艮震分列坤左右。南陽也。親於天。故兌巽分居乾東西。此四隅守位。各據一方。不相連也。而文王八卦方位則異是。坎離既代乾坤。兌震乃分左右。艮與震近而在北。巽與離鄰而居南。而又相夾乎震。以與乾坤對。故四卦乃變為二正二隅。此後天之情。有別於先天者也。由先天言。四隅對立。無所謂過。由後天言。變其守方。或近或遠。或正或邪。所交不同。乃有過稱。過者本其情性。而不得其正。依其體用。而不得其中。斯為過矣。蓋陰陽相爭。剛柔相蕩。一乖於和。乃成其過。如雷山小過。震下交艮也。澤風大過。兌遙接震也。皆以震為之用。謂震志於動。動必以和。和則得中。今小過動而不和。以艮止不承其動也。雖動無功。而猶得震之強於外。故曰小過。即不及之意。若大過。以兌交巽。先失其正。又不得震之應。而變為巽。二陰相蕩。乃成大過。謂過甚也。以重陰侮陽。不得中和耳。若反是則變矣。反小過則為頤。以艮止與震動相應。而就於正。此頤之以養正稱也。反大過則為中孚。以巽行於上。兌悅於下。兩德相協。而克得其正。此中孚以中和為用也。故四卦之合也。視乎得正與否。為過與中和之辨。頤得震之正位在下。中孚得巽之正位在上。乃合於道。以下為本體。上為德用。本體不正。德用以乖。大小過之稱。實由本體之失正耳。故在先天無所謂過。而過之成。必因後天。此大小過之名。不獨關於爻位陰陽之顛倒。剛柔之錯落矣。夫大過上兌下巽。澤流而散。上下違行。有類於訟。訟以天水相違而成訟。大過以澤風相失而成過。皆悖乎常情。失其正守。乃致之。天水之違。由於剛險不投。澤風之失。由於順悅過當。其弊皆在於偏。偏則不正。不正則不安。不安則傾。傾則倒。此傳稱為顛也。不有其本。奚免於顛。下失其正位。則上之德用不足言。而大過中孚之異。即在此本固與否之辨。非謂爻位之異。足以為過已也。

大過之顛。不獨因中孚之反。頤之錯而來。實以陰爻在外。包束陽剛。其行相背。陽伏於中。則內難自守。陰包於表。則物恆自肆。乃性情不得其正之象。在頤卦上四爻。皆取顛拂為用。其所行以逆而得正。則以陽在表也。大過之顛。是強陽以從陰。故頤為養正。而大過則過矣。小過因陽之弱。其失也小。大過因陽之盛。其失也大。大小指陽。陽多為大。得勢亦為大。如頤之稱大是其例。而大過由陽之失宜。用之不當。究繫乎天數。以天道無常。二氣流薄。互為消長。大過陽雖盛於中。不得宣於表。雖集於內。不得固於初。終乃自干於過失。正如日月之食。不得保其光明。然為人所見。為世所睹。比之君子之過。非一誤到底。苟自省而不憚改。則過仍可返於善。所謂改者。反其上下。而還於中孚。是在明情性之殊。別體用之異。而勵其行耳。則大過顛也一語。不獨示天道之差忒。且將以勖人事之改悔也。改者革舊之謂。悔者返貞之謂。革舊則晉於道。返貞則正於性。性道之不忒。則德業由之而大。是大過將由顛而達於大功也歟。故大過之名。聖人所以示天道。而顛也之義。聖人所以勖人道。顛即逆也。易道逆數也。逆數則順乎道。逆天則順乎人。此顛字宜重視之也。顛雖反經。而用之當。反災為祥。易人以天。修持之訣。首重逆行。亦此意也。蓋順而致之者。天數之正。反而還之者。天數之奇。人生而有情。因欲而多嗜。此即順以致之者。人修而明性。因性而歸真。此即反而還之者。天無常而有常。以窮則變。變則復也。人亦法之。當其中孚。則順以致之。當其大過。則反以還之。此人道與天道之用有異也。君子明其故。遂與時偕行。而不為時所棄。承天共諧。而不為天所妨。故能獨行中道。永保太和。以盡其情性。而達於德業。觀於大過。即可知其所先務矣。或以大過干時之過。不良於行。是拘於天。囿於時。不克自立者也。大過豈無用哉。天之有過。旋自覆焉。人之有過。速自悔焉。唯君子恆因過以成其德。小人之過。則未能也。不獨不克反過為中。或更因中而循至於過。為小人之反中庸也。君子中庸。故反大過。小人反中庸。故始終於過。是因過之反否。而可辨乎君子小人之行。大過之用亦大矣哉。此大過之佔有亨利之德。系指君子言也。君子善用大過之顛。而審於中孚之得時。頤之養正。乃能反過以成其德。以達其亨利之行。讀者當於此細思之。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彖辭。明全卦之用也。大過初上兩爻皆陰。二三四五爻皆陽。陽道實。陰道虛。實者堅固。虛者柔弱。始末不充。如棟樑之材。而本末纖脆。徒隆其中段。故曰棟橈。橈曲也。彎也。委曲不能自直。彎屈不能自伸。則為橈。以其不盈也。凡物不盈。或曰朒。或曰橈。皆不充不足之辭。大過中隆。正如棟樑在屋之脊。肩諸椽瓦。以支承全屋。而初上皆弱。正如棟之首尾纖薄。不克稱其用。使棟自曲。使屋脊自彎。故比之棟橈。且橈者有所累也。如攪擾之意。棟原大材。而受本末纖削之累。致不任其職。是本末為中段之累。而中段遭本末之攪擾。不克自持。乃曰橈。又橈者對隆與直言。又對正與干言。隆則高。而橈則卑。直則立。而橈則倚。正則莊。而橈則偏邪。干則固。而橈則窳敝。是棟之橈。乃變才為不才。良為不良。用為不用。全為不全。則棟橈雲者。有惜於棟。而見卦之所以名大過也。蓋若易其初上之陰。變以本末之剛。則大過為乾。而成行健之德。備大始大生之道。更何至稱為過哉。今以過稱。足見其異夫乾健。失其陽剛。而困於陰柔。苦於屈辱。足為中四陽之惜。而可知橈之非宜矣。然所謂橈者。非全卦之謂。乃本末之指。其中四陽。固聯而成用。隆而不屈。堅而不潰。此中堅之象。實有可憑之資。而內固之情。猶有可用之利。蓋兌巽雖柔弱。而合則陽爻多於陰。苟善用之。仍可體乾行健之德。推坤行地之功。故曰利有攸往。就兌巽卦言。兌為說澤。巽為順風。澤沛風行。其勢至易。且中集剛爻。無羼於陰。內互乾卦。外互震艮。內健而外能動能止。則其利於行也。理數使然。此利有攸往。明道之用。剛以柔行。上善若水。君子之德如風。風與水偕。其行至快。乃占為亨。亨者陽剛之德所見也。如日之夏。萬物繁茂。氣之所合。志之所達。情之所孚。物之所得。時之所宜。固無不亨。亨且利矣。本乾之德。而孚於中正。以中四陽仍乾也。雖利屬攸往。而亨遍一切。可見大過之用。有可為也。雖本末不稱。遭其屈辱。而中堅獨著。仍可濟也。此君子因過成德之所由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彖辭之義。及大過之用也。大過以陽之過為象。陽大陰小。故曰大者過也。陽四爻聯居卦中。本乾之德。應為無過。而以初上二陰朿於外。陽不得布。自伏於中。遂成過。過猶失也。又以陽多於陰。不得平均。亦過也。又以陽奇陰偶。今反倍於陰。與頤相反。亦過也。是大過之名。責在陽之過失。過失者。不得中行也。太過不及也。大過猶太過。言陽見侮於陰。剛而不自強。堅而不自決。是自受其過。而陰反包圍之。玩弄之。背於天道。乖於氣數。是已甚也。故大過由陽言。謂之過失。由陰言。謂之過甚。陽不自尊。是失之懦。陰不自下。是失之虐。陰虛陽實。陽尊陰卑。以陽聽於陰。強從於弱。大屈於小。中位徇於兩端。乃成大過。而易教重責陽。故曰大者過也。若就人事言。大即強盛之意。主賓異視。主之強盛。應寬恕待人。人之強盛。應謙和待人。是二者之用不同也。大過以陽為主。陰為賓。陽眾而不能強。陰小而不能弱。交相陵逼。是皆過也。而道重自返。故仍責陽之失。而見過之由來不在外也。棟橈以初上陰爻。不與中稱。初為本。上為末。故曰本末弱。言大過僅中四爻強耳。中四爻皆陽。有過於陰。而受其過。故曰剛過。陽在卦中。又得上下中位。中爻中位皆剛。故曰剛過而中。即剛過多。而在中之意。此中字有要義。以卦重中位。人重中爻。有其中。而後可推之外。誠於中。而後可施於四體。是大過因陽得中。而占亨利。君子以之而自守不辱。遯世無悶。獨立無懼也。中者道體。天下之大本。不失中。則雖過亦無害。以能中。即可免於過。是因大過。足反於中孚也。大過中孚。不過一顛倒耳。顛倒之後。大過即中孚。是則傳稱大過顛也一語。乃勖人自返。以充其中。而復於中孚耳。故全卦大用。包在剛過而中四字。而君子因之自立。以終免於過矣。卦合兌巽。故曰巽而說。巽順而風善變。說言而澤善流。故曰行利有攸往。以二卦本德。實便於行也。有守者始能行。大過得中能守。乃利於行。因行而後亨。以道在傳佈推行也。故曰乃亨。乃字根諸上三語來。以大過利於行而成其亨也。蓋本乾之行健。以推於四方。則本末雖弱。中足以提攜之。促進之。衍化之。使返於中孚也。是大過雖失中道。而因陽在中。仍能復於中行。此重在人之善應天時也。故總結曰大過之時大矣哉。以大過者由時而成。而返於中孚。亦必因時而改易。時者天道。知時應時。則在人事。大過之時。以人為先。人爻皆陽。斯能本行健之德。而與時偕行。以中四爻上下皆互乾也。此時字與乾卦辭時字相應。時固屬天。君子明時。故能應天。以達其德。以成其道。故能藏而行。屈而伸。窮而通。不中而至於中也。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大過卦象。並指明人道之所宜也。大過之用。以過而仍歸於正。不在過。而在能因過成德。像辭明揭此旨。以見人道之因時制宜。因變反正。因過而復於中和。實有其方也。大過上兌下巽。水在木上。而陰涵陽。如澤之浸沒木也。滅猶沒也。已見前釋噬嗑卦辭。亦明其合之難也。所謂合者必先和。和先中。不中不和。則何能合。噬嗑以剛柔失位。而上下兩陽不相協。故初上爻辭皆有滅其身體之喻。大過亦陰包乎陽。上下兩陰。不得相應。而成澤水滅木之象。其稱滅同。其所以滅者有別。而滅者沒也。不必作覆滅講。如湮沒之類。皆滅也。謂蒙蔽之。束縛之。拘囚之。壓抑之。皆不得出入自如。行止自在。乃稱為滅。如水之沒物。水面不見其形。雖未必即敗朽損壞。以致於亡或化。而其用不得復彰。其才已同廢置。故謂之滅。言如滅人之國。雖不盡戕其人民。而人民已厭厭無生氣。如滅人之家。雖不必盡戮其僕隸。而僕隸已懵懵無所歸。是滅之之禍。有不可勝言者也。大過兌上於巽。澤沒其木。本相生之屬。成相滅之果。實為二氣失其平均。而不克合也。斯名大過。謂過失非小。而陽不能勝陰。生不能勝殺。其過乃出於天數。有非人所能免。唯君子則知其先幾。察其時宜。則因天道之過。而自求返於中和。故獨立不懼。遯世無悶。蓋知其不可強合。則寧獨立無所畏懼。知其不能見用。則寧遯世無所悶憤。此君子因時成德。順天行道之大則也。夫大過陽為陰包。中為外迫。雖眾而無所用武。雖集而無處展足。拘拘群丑之內。厄厄時地之非。既不能強去其外侮。復不得懦以聽之天命。則唯有守貞不二。潛形以臧。故獨立不懼。以中可守也。遯世無悶。以時不宜也。君子出必以正。行必以時。志在中和。德先誠正。道首格致。一以貫之。不達於性情而已。故因大過而能自返於中孚。自養於頤。不畏澤之滅木。而終培木成材。不憂陰之侮陽。而終保陽不損。不慮世來迫我。而遠遯以避其爭。不懼人來脅我。而獨立以全其本。此君子之行。固無不宜。彖辭所謂大過之時大矣哉。以君子之行證之。即可見其時用之大。有非他卦所及矣。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初六爻辭也。白茅已見泰否二卦。乃古人重敬且常用之物。取其潔白。而適時生成。又得之甚易。凡祭祀賓客。交際饋送。皆用之以承物。或包束之。詩所謂白茅純束之類。不獨此也。人之交往。多本情志之投洽。不必男女間。即朋友親族。亦因相得有合。而後往來繁密。白茅取其柔潤潔淨。以像人之坦白和易。至於祭祀。更藉以表誠敬嚮慕之意。故用之承祭品。而泰否二卦。因天地之分合。有象於陰陽之離合。剛柔之配對。故爻辭以拔茅為喻。茅春生秋拔。與時相應。大過因時制宜。亦取白茅之用。為巽之一柔。能與二剛互交。而成分合之用。對待之需也。陰以承陽。亦包束之象。大過陽在中。故曰藉用白茅。言一陰在下。如白茅之為墊也。而巽為柔木。又像茅草。既有所用。則莫如白茅之易得。且潔淨柔和也。藉者有承墊之意。亦有憑藉之意。謂初六在下。本非大用。不過為承墊或憑藉之備。易道重陽。而陽必以陰調和之。初六白茅。正以啟九二之楊稊也。一柔承二剛。其德為過。而非初六之咎。為陽自過。陰不任其責。且有白茅承藉之功。故占無咎。蓋易例以用之者為主。被用者為賓。白茅之用在二三爻。其承藉之功。不因二三爻之過而有所減。是以仍占無咎。足見役物而有過。物不任其咎。使人而有過。人不任其咎。君子返求諸己。不得以物之害而絕物。以人之非而責人。故重在格物。物格知至。始明物我之情。而得中和之道。則大過之過不在物。而在用物者。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乃能成其仁人孝子。若過而用之。將何以稱仁孝哉。初六大過之始。而辭以白茅為喻。明過之不屬於物也。大過承頤養之後。易為物慾所誘。故初六以之自儆。欲人明過之所屬。而速自反省耳。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白茅柔木。初六下爻。故曰柔在下。明物之與時地應也。初六本巽下爻。一陰初變。易乾為坤。柔能勝剛。而見其巽順之德。乃取白茅之喻。而柔在下也句。含頗深義。謂二剛在中。其下為柔。即彖辭所謂本弱也。本弱則幹不能獨強。柔在下則中二剛不得自固。乃成為過。此就下卦言。已見其過。矧合上卦。而上亦弱。共配成棟橈之象者乎。此大過之由來。全在上下之柔。而中剛不能糾正之。順以成其過。唯君子乃反以改之。因過而終反於中孚。所謂反者。陽反在上下。而陰反在中也。故中孚為中和之道。以本末皆固。頤卦亦然。頤之變為小過。正見其本末內外之剛柔異耳。是柔在下。雖初爻之象。即全卦之情。不過就初六一爻言。則無咎耳。柔以在下。更何咎哉。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九二爻辭也。大過以陰陽不得其平。故為過。陰陽之屬於人。以男女為最明。男女之合。乃為夫婦。巽兌二卦。一長女。一少女。合為大過。則分一陰一陽。內卦為女。外卦為男。而以二五二爻為主位。在九二以內卦正位。有類於男之娶女。是變巽為老夫。而得兌之少女為妻也。在九五恰與之反。外卦正位。男乃主之。故九五為老婦得少男為夫。是變兌為少男。而以配巽之老婦也。一老一少。互為配偶。正由於不得其平。而後強合之耳。以大過陽多。而不得展佈。陰勝而不能保守。互求其合。而不相當。雖得所配。實非其偶。妻者齊也。齊而不齊。是強合也。夫者扶也。扶而不扶。是亂交也。老夫少妻。為乖於內。老婦少夫。為婬於外。皆失也。而卦爻乃因過以成用。故取之以為喻。不必有其事也。九二宜柔。而以剛勝。陽加於陰。故老夫得其女妻。為過在陽。而陰不能引之以正。雖得其位。不免於過。巽木在下。柔而得中。故為楊。楊性柔而樹高。宜於水澤之傍。以本弱。則為枯楊。為無本之木。不能久榮也。而以遇陽來乘陰。又得正位。陽主生。故有生稊之象。稊猶枝節也。本干已枯。而枝節重生。言大過九二雖失初爻之本根。而得二三之生枝。故曰枯楊生稊。而老夫女妻。亦如楊之生稊。老干新枝。以續其生息之用。是因過而成德。因時而致功之意。故占無不利。謂九二所合雖非偶。所用雖非常。而以時地之宜。乃成權變之道。以體乾大生之德。則雖枯於前。而復榮於今。以本巽柔順之情。則雖失其偶。而仍合於女。是因過以相就。而竟獲其利矣。無不利者。甚稱九二之能用中。而蓋其前愆。勉其晚節。如枯楊既有稊矣。則生機不息。老夫既有妻矣。則嗣續不絕。其所為利固大。推之於他用。亦無不宜。此由九二以陽得中。而能協於陰。雖若有過。仍不失其合。雖若滅於澤。仍有續生枝節之功。是過而能復於中和之意也。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以九二因過而有合。因時而復興。與枯楊重生枝。老夫重娶婦相類。其能至此者。因九二得正位。且逢剛德。剛健中正。乃乾之德。陰不能違。而勉與合。合則有功。此無不利。全在陰之能合陽也。故曰過以相與。謂雖過而以情相與。終不失其利。夫過而能相與有合尚為利。不過者其利可勝言哉。二五兩爻之能生有合。皆由於中正之位。時地之宜。剛健之德。權變之道。讀者審於此義。足以因時應變。無往不利矣。

九三。棟橈。凶。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九三爻辭也。大過九三居內卦之終。而重剛不得正位。以陽居中爻。原如棟木。而下與初應。失本根之輔。如棟之橈。與彖辭同。九三九四皆在中爻。皆以剛而有棟樑之象。則兩爻不同。九四為棟隆。九三為棟橈。則以九三屬下卦。九四屬上卦。下為巽。初爻弱。故成棟橈之象。上為兌。上爻弱。有異於下卦。且與之反。故九三為橈。九四反為隆。隆與橈相對。一剛一柔。一盈一絀。而吉凶亦隨之異。然全卦之象。以初上之柔。成本末俱弱之象。而有棟橈之稱。今九三亦云棟橈。是九三之用。即全卦之用。而彖辭之義。即九三爻辭之義也。不過爻異於卦。全卦雖稱棟橈。實由初上二爻之柔弱。而爻辭之棟橈。不在初爻。卻在中堅之九三。是讀易者不易明解處。蓋初爻不成棟。無所謂橈。二爻得正位。亦無橈象。唯三爻重剛不正。又居中爻。下無所本。乃孚棟橈之稱。橈者曲也。重剛者反為柔。且三五同功異位。三原多凶。在乾九三。以純剛而不免於乾惕若厲之戒。可見九三之地不易居。時不易為。各卦皆然。而大過尤甚。以大過本因剛過。而九三為全卦最剛之爻。九三皆剛。且賅太少二陽。類九三者唯九五。而五為正位。為中數。雖重剛而得中正之德。故不常見其過。此九三之過。非他爻所比類者也。大過吉凶。以過為辨。過而不反。則凶。知過而復於中正。則吉。九三之凶。因其過也。棟橈固凶。即不橈亦少吉。人道主中和。不中剛偏。不和則亂。九三失中和之道。故多凶。況以本弱。而成棟橈之象乎。爻辭雖簡。明其用之不宜。時之不當。只一語。即足盡之。而九三之棟橈。因此亦與彖辭異。彖包全卦。故吉凶互見。而用尚廣。九三限於一爻。故只言其凶。而可見其用之非時矣。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三雖在中爻。而屬巽之終。剛見於終。亦與乾上九相似。乾上九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有悔。大過九三不及乾已多。而無輔則同。蓋下卦以初為基。九三不與初六應。而中間九二。是重剛不得與陰協。居上不得與下合。故成無輔之象。輔字即協助之意。不得合。將誰助。九二以得位而有合。九三則失之。陰陽既不齊。且無所合。孤立無友。孑居無偶。是九三之象。而占凶也。然釋文不曰無輔。而曰不可以有輔。其用意宛折。實以九三之過在本身也。雖棟橈由於初爻之弱。而無輔則非初爻之不可與合。以初為陰。陰樂近陽。初與九二。固已強合。而為老夫女妻之偶。至九三重剛。初不易近。陰不得就。乃為不可有輔之情。非真無輔也。大過之成。以剛過也。過則難齊。不齊則難合。九二尚可強合。九三已拒人千里。雖強之不可。是無輔者。以不可有也。不可有者。九三徇過。既不可輔。亦不當輔。如傅虎以翼。其傷更多。此不可二字。實含深意。言其勢不可輔。其情亦不可以有輔。唯有任其孤孑而已。又九三互乾之中爻。有獨立無親之象。猶君稱寡人。以其不易敵體相配合也。九二九五。尚得不齊之偶。九三九四。則無可偶。九四尚有上位之應。九三則無可應。故九三之凶。實以不可有輔而來。亦即全卦象辭所稱。以獨立遯世為宜。不當強求合於外。期輔於上下。而自遭其凶。為棟既橈。則宜順其曲以圖全。不可違於時以召侮。此善用九三者。仍有安全之道在也。過之所成。必由己之未察。苟知其過。終可復於中和。由九三以進於九四。凶者變為吉。橈者變為隆。無輔者變為有輔。是不合已變而合矣。為兌之悅澤。能返乎乾。而非如巽之出乎乾也。一進一退。可見陰陽消息之機。亦可占行止吉凶之道。苟就八卦方位觀之。則可得其究竟。而爻辭之由來。正在此卦爻方位中。細繹之。足明聖人設辭之精。及推測天道。因應時變。皆於此可以了然指掌矣。

九四。棟隆。吉。有他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九四爻辭也。大過全卦以棟橈為喻。明其本末皆弱也。而至九四。反稱棟隆。此義人多未明。若謂九四在中。則中四爻皆陽。若謂九四系中爻。在上下卦之交。則九三亦應為隆。而九三則仍稱棟橈。獨九四乃變橈為隆。是可知隆字非關陽在中也。全卦皆以橈稱。九四不得獨隆。況九四與二三五。四爻連接皆陽。始有棟之象。而橈字特指初上兩爻之陰。是隆與橈。不因陽言。亦非以九四一陽而稱隆也。蓋辭之以隆稱者。實由九四為上卦之始。與九三分界。順而推之。九三為內卦之終。即巽之末。九四為外卦之始。即兌之初。以序言之。爻之始。以變言之。即六爻之始。變其內外。反其上下。是大過易為中孚。而卦象亦異。辭因乃殊。中爻反為下。初爻反為中。故棟橈反為隆。而凶反為吉。此凡六爻卦皆有之變例。唯大過為最明。則以巽兌之卦。陰陽爻分明。而大過與中孚。實由此一轉移耳。九三為橈。是大過之本用。九四為隆。則中孚之客用。九三為凶。是大過之正占。九四為吉。則中孚之協占。君子有過。貴能速改。過改則復於中和。大過變則還於中孚。此易教示人改過之微義。而辭特表出之。以見過之不可怙也。夫九四固大過中爻。而因善改。乃獲孚於吉。可見天道予人自新之機。固不限於數。所貴人能早覺耳。棟猶是也。以反而就下。本末既實。橈轉而隆。豈非善拋成見。改過不吝者乎。唯君子能之。小人或未逮也。故爻辭既斷其吉。復繼之有他吝一語。蓋恆人之情。多文其過。而不自責。甚者怙惡不悛。更益其過。求其不吝改悔。鮮矣。是有他吝者。聖人深慮之詞。而亦以大過卦。固難免於過。雖在九四。已有自新之機。猶恐囿於習慣。沾於情慾。困於物好。蔽於僻近。從流下而忘返。逐污溷而不拔。是以有他吝之占。謂其聰明易塞。行止靡固。則順於兌澤之浸潤。而隨諸巽風之飄流。則終於過。而不克復於中孚。故曰有他吝。他指物。心之官主思。不思則蔽於物。耳目手足。五官百體。皆物也。物交物。焉有不自蔽者哉。因其蔽而陷於吝。是將棄其中孚之吉。而仍困於大過之凶。則雖有隆吉之占。亦無解於橈凶之厄。所謂吝者。人自吝之。而不改過。天亦吝之。而不予以福矣。君子知吉凶禍福。雖降自天。實召諸人。故恆自反責己。改過不吝。吉人天相。此之謂也。

象曰。隆棟之吉。不橈乎下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棟橈而變棟隆。義已見前。不橈乎下一語。人亦多不解。九三棟橈。釋文稱為不可以有輔。以下卦初爻為陰。不與陽輔。為陽自升。不肯下而接於陰。陰乃自降。升降皆馳。故曰不可有輔。而九四反以陽居下。為兌初爻。陽本上升。今自下而與眾親。恰與九三相反。是不有輔變為多助。高以就下。陽以就陰。下既實矣。本乃固矣。故曰不橈乎下。此乃益卦損上益下之義。亦與乾九四或躍在淵之象相類。蓋爻位為陰者降。一升一降。相與協濟。乃成平均。平則不傾。均則不偏。是稱棟隆而占吉。雖全卦下虛。而稱不橈乎下。橈對隆言。棟隆在上而下亦不橈。乃有此占。然不橈者。非卦之不橈。乃爻之用使不橈耳。謂九四原屬上卦。今反變為初爻。是初之爻。因九四用變而反隆。正如在上位者。因民困窮。而善濟之。因下空乏。而善給之。其下既充。其本以固。是不橈者。實由九四之善用致之也。故釋文稱之為不橈乎下。意若曰不使其下之橈耳。蓋九四既協棟隆之吉占。是已由其善實其下。而後得隆吉也。若九二九三。徒自充實。而不顧其下之虛弱。則仍為棟橈。而不得以隆稱。既有棟隆之稱。實因九四之變中孚。易上以下。此中奧妙。有關治平之功。天子不獨富。官府不獨肥。高者下之。盈者絀之。以劑於平。斯為上治。故九四之吉。乃變大過為中孚之用。雖卦未變。爻用變也。雖全卦不免棟橈之咎。而九四獨得棟隆之稱。可見君子之治。貴能以人濟天之窮也。橈猶弱也。不橈乎下。則不弱其下之意。以九四不弱之也。苟合全卦觀之。則此一爻之變易。實關乎人道之大者。改過遷善。以復中和。莫不由此一爻之用。而身心修養之道。亦在其中。讀者但合中孚卦象參看。即可明其妙用矣。自來解釋此爻。多以隆橈二字。前後不符。勉強附會。實乖原意。而易旨重在明人道。人事足以順應天時。在內在外。其用不同。居上居下。其行不一。苟細繹九四爻辭之義。則可知君子濟時達變之道矣。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九五爻辭也。九五居上卦中位。與九二對。唯九二以巽在內。得兌少女為配。有類於老夫少妻。九五以兌在外。得巽為配。有類於老婦少夫。蓋二卦分言之皆為女。合則變為一男一女。在外陽主之。故為士夫。在內陰主之。故為老婦。實則一老一少而已。巽為長女。兌為少女。皆非男子。而爻辭分別陰陽。九二陰位。陽來乘之。故比於老夫。而兌原少女。九五陽爻陽位。陰來接之。故比於士夫。而巽反為老婦。此義已詳九二爻。枯者因其衰老。陽至此正盛。故陰稱老。與九二以陰盛而稱老夫。其義相對。陰陽一夫婦也。老少一盛衰也。地之所在。時亦隨之。因陰老衰之時。乃成老婦少夫之象。生華者。陰衰喜得陽也。與稊微別。生稊以陽衰老。得陰濟之。稊在下。如根旁新芽。比陰之生育。華則在枝頭。如枝之開花。比陽之發揚。其本則皆衰老。故皆曰枯楊。且楊為柔木。取巽之象。巽在下。如木之根干。兌在上。如木之芽花。一舊一新。生雖同地。而所以生不同也。一老一少。居雖同處。而所以生存亦不同也。故在九二。陽得陰而無不利。以老夫少妻。雖不齊。究無害。而在九五。陰得陽則不同。老婦士夫。既不齊。且非偶。是不可也。徒以陽尚稚。不與抗。乃免於咎。而亦無所稱道。故曰無咎無譽。夫老女士夫。女狎少男。由女言之為丑。由男言之為辱。丑且辱焉。復何譽哉。縱不召訕笑。亦非可誇讚於人者。是不徒無譽可求。恐反以滋非議。則無譽二字。明其不恤人言。而未遑顧其名譽矣。推而言之。不齊之偶。不平之合。不適於道之行。不孚於理之事。皆有恥辱之來。而召侮慢之至。苟已幸而免於咎戾。更求稱譽。其可得乎。無咎無譽。不過以九五得位當時。人莫加以罪責而已。豈終止無咎無譽哉。在位而有苟且之行。居尊而有猥褻之舉。名正而不正。有分而不安於分。是皆大過九五之類。乘時所宜。可免於禍。一旦失勢。必逢其災。故爻辭以枯楊之華為喻。明其榮不久。而辱且至。暫免於咎。而終有過。大過諸爻皆有過。以得時位者可暫利。否則凶。唯有知過速改。反其所為。則底於中道。此九四之獨以棟隆而占吉也。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丑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五雖在正位。已臨上六。進至上六。則時易事遷。而氣數且變。是九五乘時當位。為暫非久。故以枯楊之華。喻不能久有其榮。又如老婦雖得士夫。不能久居於室。皆因大過系時用之宜。失時則不可為。彖辭稱大過之時大矣哉。足見全卦大用在一時字。小人得志。莫非時之所為。因過成用。莫非時之所致。九五以正位而得合。惜其不久。正如枯楊之花。終必萎敗。故釋文歎其不可久留。又以楊花輕而易散。雖榮盛一時。不幾日即飄揚靡定。可藉以明大過九五之時用雖盛。亦無幾時耳。老婦士夫。顛倒陰陽。易其常道。又非老夫女妻可比。蓋以陰從陽者順。以陽聽陰者逆。逆則不道。名不正言不順之謂也。故爻辭稱其無譽。而釋文明言其可丑。詩雲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謂關猥邪之行。不足以對人言耳。老婦士夫。豈誠不得已而為之者歟。陰老則殺。女老則閉。天道以陽生。以陰殺。人道以壯育。以衰敗。老夫尚不宜於生育。況老婦乎。男女居室。第一要義為生子以嗣續祖先耳。老婦士夫。既非生育之謀。實同婬亂之行。此釋文稱為可丑。固寓懲戒之意。亦由其背天道。奸人倫。有乖夫易教之旨耳。易教大則。以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開其端。所謂一者。不獨數量。亦份量也。老少多寡皆不平。不平則不可合。雖強合之。終害於道。故易卦以陰陽平均為吉。如泰既濟是也。人生所宜。道行所始。德業所立。莫不以此為基。苟乖此例。則為逆生。大過之過。亦即在此逆字。故傳曰大過顛也。頤顛而為大過。大過反正而成中孚。斯易教一貫之深義也。讀者識之。

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大過上六爻辭也。上六居全卦之終。當兌之上爻。位高而地盡。用竭而時窮。乃大過之竟。將反而變為下也。大過全卦。以崇高之象。有棟樑之喻。而因初上二爻之陰。乃成橈弱之勢。上六既屬柔弱之地。又遭窮盡之時。雖在位。其用反沉淪於下。為全卦兌居上。兌為澤。澤水也。性就下。則上位無可進。不得不隨流而下。故有過涉滅頂之象。其位雖高。其勢則降。其名雖進。其實則沈。其居雖隆。其行則污。其稱雖亢。其志則卑。此雖在上爻。而有涉水滅頂之占也。且易數窮則變。大過已過。一窮必變而為不及。故在上變而沈於下。在高變而滅其首。亦即由大過變而投於坎險之意。坎繼大過。卑以承高。潛以繼飛。由上而入於水。由空而墜於淵。此因其過之極。乃不得不變為沉陷也。兌澤以水為用。所居愈高。下流愈急。所壅愈厚。潰防愈甚。為其不可高而厚也。而竟高之厚之。是過之咎。過之反即不及。故高者反沈。厚者反滅。因其志於行。其勢不可遏止也。唯君子預防其弊。故先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即為求免於上六過涉滅頂之凶而已。身已臨水。則勢必涉。澤已決防。則勢必流。涉水而遇急流。處窮而逢劇變。則其遭滅頂之凶。固有所必至。而大過實屍其咎。謂不過則不至此。今上六之滅頂。為其過也。故稱過涉。過涉亦有二義。一則因過而涉。謂初自處於過。至水不得不涉。因已無他途可行。實逼處此。不能自已。猶項羽之欲渡烏江也。一則因涉而過。謂可無涉而慢涉之。未察水之淺深。流之緩急。輕身試險。乃陷於沈沒之厄。如孺子之遊大浸也。是皆謂之過涉。或過於先。或過於後。其過雖不同。而其為過則一。是皆不免滅頂之凶。求其不凶。唯有先期無過。世之涉者眾矣。苟自無過。何罹於凶。上六之凶。由於過涉。以己之過。雖凶無咎。謂其無可咎也。不得咎水之阻其行。亦不得咎時之迫其渡。更不得咎天或人為之災禍也。故曰無咎。言唯自任其咎。無他責也。在九四爻有他吝。則猶可諉於物之吝。上六之咎。無可諉矣。故稱無咎。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大過上六為全卦之終。即卦用之極。大過以亨而利於行。至上六利反為害。亨反成塞。而行者有過涉滅頂之凶。此理數必至者也。過涉雖因兌澤之水。有阻於行。實由大過之過。有累於後。以陽爻四位在卦中。獨首末為陰。陽不與陰調。剛不與柔協。至上六而齟齬之情益甚。牴觸之行益昭。為陰在上。不克約束諸陽。而水在高。不克涵濡下巽。上下相厄。風水兩違。頗有類於天水違行之訟。蓋訟乾在坎上。陰與陽背馳。而大過兌在巽上。剛與柔分立。當陽爻得位之際。尚可維繫偕行。至於上六。陽已無權。陰獨在位。進則無地。唯有逐水下流。是將由大過變於坎陷之象。故有過涉滅頂之凶。以陽志升。陰志沈。中爻諸陽欲升。而上爻一陰獨沈。是陽至此。不得不涉。涉則不免於沈沒。乃爻位之進退。二氣之消長。推移摩蕩。乃成過涉滅頂之凶。此爻辭取以為喻。雖不必涉水。亦不限於涉水。徒以兩不相濟。界域分明。欲罷不能。以涉而滅頂。明其不可用也。在此卦爻。正如內外交疏。上下相訟。不肯同濟。勢與俱沈之象。則以其有過也。陽之過。在先不能善用。而甘於萎弱詭隨。以失其剛健中正之德。陰之過。在今不能善守。而務為漂流放蕩。以失其悅澤涵容之功。是不濟而強涉。所以謂之過涉也。過涉之凶。既由二者之過。而皆發於本身。則其終遭滅頂之害。是雖有咎。而不可咎。謂其咎在大過全卦。非上六一爻之咎。故曰無咎。言既不可進。追其未來。又不能退。罪其已往。來往皆不可咎。亦只曰無咎已耳。兌卦之用。原在上爻。而大過藉之為用。始成其過。則上六之咎。大過固早已甘之。欲咎唯自咎。而自咎則固不得稱大過。無咎雲者。實以大過之用本無可咎也。君子明知其故。乃先求其無過。苟有過矣。則咎亦何為。此象辭重在獨立不懼。遯世無悶。期其終始不過。則不獨無咎可言。亦無滅頂之凶可憂矣。綜合全卦。均以過而為用。獨九四一爻。因自反而能孚於中孚。以轉橈為隆。化凶為吉。而仍有他吝之辭。可見無過之匪易矣。無過必先格物。格物致知。始免於過。語曰仁人不過於物。孝子不過於物。仁人孝子。能格物致知。此所以無過。此所以常保其中和。易教大義。重在反大過以成中孚。吾所謂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者。正謂此也。

《宗主疏述》

大過之用。與中孚反。與頤對。而皆為獨立卦。似乾坤坎離。不合他卦為一體。故大過小過頤中孚四卦。獨往獨來。其用無窮。雖大小過為過。不及頤中孚之得中。卻自有其適時之宜。因變之道。就卦序言。頤後繼以大過。而下篇中孚之後。繼以小過。皆先得中。而後為過。文王寓有儆人示戒之意。凡事得中則已。再進必成過。天地之大。尚不可過。況於人乎。極暑祁寒。適可而止。甚則必變。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此過之不能免。以數所至。逾限自失中矣。人之一生。有窮達。有憂樂。知其所宜。則行止皆孚中道。不知而妄為之。則行有過。止亦有過。為其非時地之合。乖理數之例。進退不以其道。則何為而不過哉。故頤貴養正。養正則可無過。然人情難抑。物慾易干。不覺不知。遂犯於過。此頤之後。仍不免於大過也歟。

大過全卦六爻。半凶半吉。自四爻而上多為吉占。蓋本兌卦之用。得巽為之輔也。大過之過。原由兌在上。而巽在下。若反之。則成中孚。故大過下卦以巽為主。則多凶。及至上卦。以兌為主。巽反在上。是變而協於中孚之象。故多吉。凡卦六爻。皆成圓體。雖本卦兌在上。今推其始末。則四爻即變初爻。而三爻以下。反倒為上卦。如順序數之。四為初。則初又成四。是大過變而成中孚。因其主不同。則其用亦異。此卦與爻吉凶之占。往往不同也。不然。同一卦。何在下則凶。在上則吉哉。要知非在上之吉。乃在上能自反而就下耳。君子卑以自牧。在上位者。貴能下人。謙虛有容。則德日大。和易近物。則道益弘。此不獨易(看不清。30右起9)為然。凡百行止。皆宜以之為法也。故在九三則曰不可有輔。明其不善得人也。在九四則曰不橈乎下。明其能自卑抑也。橈者隆之反。已橈則宜隆。已隆則宜橈。九三以橈而不克隆。乃凶。九四以隆而能自橈。乃吉。此凶與吉之判。即在善自調劑與否。君子尊則不亢。卑則不屈。以底於平。故能免凶而迪吉。大過之吉凶。實關人生處世之道。讀者勿輕易看過。

大過九五與九二。像同而上下異。九二下為陰。上接眾陽。九五上為柔。下連眾剛。其行不同。故主賓相易。九二以陰為主。故有老夫少妻之喻。九五以陽為主。故有老婦士夫之稱。而皆不齊。雖配非偶。老夫少妻。陽之過也。老婦士夫。陰之乖也。既稱夫婦。可知非初昏也。既有配合。可知非外遇也。以不齊而強之合。實違人倫之正。以失節而謀其後。更非守貞之人。是以過相交。乃大過之尤者。故爻辭取以為喻。未必實有其事也。唯二五兩爻。居內外之中。得卦位之正。有中正之分。而失中正之德。稱中正之名。而昧中正之義。此所以肇亂之道也。君子造端夫婦。王道始於人倫。今先乖其成規。毀其舊紀。將何以善其後哉。故大過取譬於此。非獨陰陽不均之象。實關綱常不整之時。風尚既差。教化乃廢。世運之敗。不僅一人休戚已也。此聖人命名大過而寓有諷刺之意也。吾嘗推大過小過之稱名。莫不由於卦中陰陽之失當。以陽包陰者正。以陰束陽者乖。大小過皆以陽屈伏於陰。而陰反肆蕩於外。天地之序以亂。剛柔之用以淆。是以稱為過也。苟糾正其失。悔改其行。一轉易間。即孚正道。故小過反而為頤。則養正之義。大過反而為中孚。則中和之功。君子順應天時。砥礪人事。必察夫順逆之道。而審其從違之途。方足以濟天之窮。達時之變。不得一味因循苟且。謂為尊時率天者也。聖人不究其往。但追其來。名之曰過。正反以望人之善改。改則無過。改過不吝。則奚吝哉。九四爻辭所謂有他吝者。實責其自己之不吝耳。

大過下即坎卦。坎以險稱。因過而後遇險。險由不平。因過而後失其平均。故大過之後繼以坎。可見天道之好還矣。過則不能公平。而自履於險。坎則因其陷下。而逢迎其過。物之升愈高。其降愈下。履之憑愈崇。其傾愈危。此氣之盈虛。敷之進退。以不平平之。不齊齊之而已。大過因失於過。則其繼之者。必失於不足。過則如堆土為山。超越乎平地。其勢隆甚。故有棟隆之喻。坎則如掘土為阱。深陷於地下。其勢險甚。故有險阻之喻。實則一高一下。一起一伏而已。而天道乃見其至平之理焉。不有高者。無以見其下。不有伏者。無以形其起。固一數之所成。一理之所致。而人乃因之有窮達順逆之感。天數未嘗有容心也。為高者此土。為下者亦此土。為起者此物。為伏者亦此物。君子惡其不平。乃先求其平。不自高。則可無下。不自起。則可無伏。不先自過。則何至履坎險哉。而人情恆不遑恤其後。當其過也。彌足快意。而不知險陷之隨至也。易以數示人。而必申之以教。故象辭曰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為欲其自保於平安。而不復涉險陷也。反大過則為中孚。中和之行。更何坎險之虞哉。此文王序卦微意。惜後人多未省耳。

《易經證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