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

別,另外的。同「陰陽別論」一樣,本篇所論述有關臟腑的內容與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篇名為「五臟別論」。本篇著重討論了奇恆之腑、傳化這腑的概念、功能特點,以及五臟六腑的總體功能、功能特點。同時討論了切寸口脈診病的道理,診斷疾病的一般方法,並指出了信巫不信醫的危害性。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1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像於2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34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5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67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1方士:懂方術之人,即醫生。

2奇恆之府:高士宗註:「奇,異也;恆,常也,言異於常府也」。

3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王冰註:「言水谷入已,糟粕變化而瀉出,不能久久留住於中,但當化己輸瀉令出而己,傳瀉諸化,故曰傳化之府」。

4魄門:魄,通「粕」。魄門,即肛門。

5實而不滿,滿而不實:滿指精氣,實指水谷。五臟主藏精,宜保持精氣盈滿;六腑主傳化水谷,宜保持水谷充實。

6察其下: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

7志意:即精神狀態。

黃帝問道,我聽懂得醫方的一些人說:有的把腦髓作為髒,有的把腸胃作為髒,有的又把腸胃作為腑。他們的看法完全相反,但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我不知道他們誰說的正確,希望聽您談一下這個問題。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宮,這六種臟器是稟受地氣而生的,它們功能特點都是藏蓄陰精,就像大地藏載萬物一樣,宜蓄藏而不妄瀉,名叫「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種臟器是稟承天氣而生的,它們的功能特點就像天體一樣運轉不息,所以只輸瀉而不蓄藏。它們將水谷精氣傳授給五臟,名叫「傳化之腑」,飲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經變化後精華的吸收,糟粕排出體外,肛門也為五臟役使,使飲食物不能在此久藏。我們所說的五臟,它們的功能特點是藏蓄精氣而不妄瀉,所以只為精氣充滿,而不為水谷充實。我們所說的六腑,它們的功能特點是傳導變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為水谷充實,而不能為精氣充滿。致所以是這個樣子的原因,飲食物從口進入胃以後,這時胃是充實的而腸道

是空虛的;當飲食物從胃下行到腸道以後,這時胃是空虛的而腸道是充實的,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滿」,五臟是「滿而不實」。黃帝問道,診察寸口的脈為什麼能診斷全身五臟六腑的疾病?岐伯回答說,胃是人身水谷匯合之處,是六腑的最大源泉。飲食五味進入口,貯藏於胃,化生精微物質,充養五臟,寸口屬於太陰肺經部位,手太陰肺經起於胃中,因為這樣,所以五臟六腑的精氣來源於胃,而從寸口上表現出來。臊焦香腥腐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二髒,心肺發生病變,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問清病人二便的情況,辨別脈搏的變化,觀察病人的精神意識變化及與疾病有關的其它一些情況。拘泥於鬼神的的人,無法同他講述高深醫學理論;害怕針刺砭石的人,無法同他討論醫治的技巧;不願意治療的病人,不必勉強地去給他治療,勉強地治療是收不到好的治療效果的。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