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於人為鼻;牝、地也,地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慾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慾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黃老經玄示》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與天合德;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屍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象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以氣化者,生可異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嚴君平《老君指歸》曰: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慾,歸指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大有經》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
《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婬泆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時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洛《洛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體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系之在肺,終身無患。
《孔子家語》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類);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靈龜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慮)。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鐘。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太史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暗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
《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此十二少,乃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無多者,幾乎真人大計。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繁簡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胡昭曰:目不欲視不正之色,耳不欲聽丑穢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氣,口不欲嘗毒辣之味,心不欲謀欺詐之事,此辱神損壽。又居常而歎息,晨夜而吟嘯不止,來邪也。夫常人不得無慾,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神之一術也。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自然者,則是華池。華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則不饑也。
《老君尹氏內解》曰:唾者,漱為體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汋,降為甘露。故口為華池,中有體泉,漱而咽之,溉藏潤身,流利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宗之而生也。
《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持,盡順養之宜者,則靜亦可養,躁亦可養。
韓融元長曰: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然美物難將而易過,養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素問》曰: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今時之人,年所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不妄動作,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夭命,壽過百歲;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陰陽,治生起居無節無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義,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天和人情,無謂暗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人為陽善,正人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正人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響。
老君曰: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受先人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餘福也。
《名醫敘病論》曰:世人不終耆壽,鹹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筋肉,血氣將無,經脈便壅,內裡空疏,惟招眾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岳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於茲矣。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內氣、胎息爾,可得千歲,欲長生無限者,當服上藥。
仲長統曰:蕩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幾,不然彼何為與人者同類,而與人者異壽?
陳紀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張湛云:凡貴權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內煎,則自崩傷中嘔血);始富後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痺為攣(貧富之於人,利害猶於權勢,故痾疹損於形骸)。動勝寒,靜勝熱,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精報清淨,乃與道合。
《莊子》曰:真人其寢不夢。
《慎子》云:晝無事者夜不夢。
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云: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墓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痺蹙,面目黧皺,必損年壽也。
皇甫隆問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達,其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少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嵇康亦云:道養得理,上可壽千歲,下可壽百歲)。
彭祖曰: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疾;美色妖麗,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婬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遊觀,弋獵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聖賢或失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經服藥損傷,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內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風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於婬,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讒。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誡勿施精,施精命夭殘。勿大溫消骨髓,勿大寒傷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驚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樂,勿念內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長生。
【白話文】
§1-1
《神農本草經》說:吃穀物的人,智慧聰明;吃藥石的人,身體豐潤不老;食靈芝人,年壽延長而不死;服食元氣的人,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所以服食仙丹妙藥人,能與天同生死,與日月一樣長久。
§1-2
老子《道德經》說:谷神不死,就叫玄牝。玄牝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元氣綿延不斷,若存若亡。呼吸不應過分用力。
注2:河上公註釋說:谷,保養的意思。人能養神,就能長生不死。此神為駐守五臟之神,脾儲藏意志情感。如五臟全受傷,駐守五臟之神就會去,人生命就危險了。
注3:是說不死之道,在於玄牝。什麼叫做玄牝?玄就是天,就人體來說,就是鼻;牝,就是地,在人體來說就是口。天供給人五行之氣,從鼻進入,儲藏於心。此五氣清新細微,造就人的精神,使人智慧聰明;鑄造人的聲音形成喜、怒、欲、懼、憂等六種情感。主宰這方面的精氣叫做魄。魂為雄性,在人鼻中進出,與天相通,故稱鼻為玄。地給人食五味,從口進入,儲藏於胃。五味重濁停滯,造就人的形體骨肉,和週身血脈,形成人的喜、怒、哀、樂、愛、惡等六種情感。主宰這方面的精氣就叫魄,魄為雌性,在人口中進出,與地相通,故稱口為牝。
注4:根,就是原根本,言鼻口之門,是天地元氣出入往來之處。
注5:鼻口呼吸,應當綿延細微,似有似無。
注6:用氣應當寬鬆遲緩,不應急促和用力。
§1-3
老子《道德經》說:離開了情慾便能生存,否則必然走向死亡。能長生的途徑,有十三類;可早死的途徑,也有十三類。人為了長生,在行動中進到死亡的途徑也有十三類。是什麼緣故呢?因他追求的生活享受過於豐厚了。聽人說過,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到大兕、猛虎的危害,在戰爭中不須穿著鎧鉀和拿著兵器。在此清況下,大兕找不到地方使用他的角以觸殺他,猛虎找不到地方使用他的腳爪來傷害他,兵器也找到地方承受它的鋒刃。這是什麼緣故?善於養生者身體上沒有致死的弱點。
注7:謂的人情慾離開五臟,魂魄就安定清靜,人就自然生存。
注8:謂情慾進入心胸,人的精神就被分散惑亂,也就必然走向死亡。
注9:指長生、早死各有十三類,就是世人所謂九竅和四關。人要長生,就該目不亂看,耳不亂聽,鼻不亂嗅,口不亂言,手不亂拿,足不亂走等。如果與上相反,人就會早死。
注10:人想求生,卻反其道而行之,也有十三條途徑走到死地。
注11:人在行動中所以至於死亡境地,是因他追求的生活享受過於豐厚,違反了道的原則和自然的規律,是他恣意妄行,不守法度的必然結果。
注12:因為他沒有觸及上述十三種死亡的絕境。
§1-4
《莊子、養生篇》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智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智識,必然疲勞睏倦。已經睏倦了,還要繼續追求智識,那就很危險了。
注13:向秀注說:天賦給人壽命,各有極限。
注14:嵇康說:人不經思考就產生慾望,是本性的自然萌動,有意識後產生的情感要求,是智識在起作用。本性的自然萌動,遇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只要適合就滿足了,不再有多餘的要求;而智識的作用則要依從情感去不斷追求,無有止境,即使疲倦了也不停止。所以給世人帶來禍患的,常常是智之運用,不在性之萌動。
注15:郭象說: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盡的智識,那有不睏倦的道理。
注16:向秀說:已經為求智而弄得很睏倦,還要繼用智識去救治,就更危險了。
§1-5
莊子說: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努力去做對生命沒有用的事。通曉命運實情的人,不努力去追求智力辦不到的事。
注17:向秀說:對生命沒有用事,就是和性命無關緊要事。張湛說:生養之理自然完備,無須人為,而你偏要去做分外的事,這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智識了。
注18:向秀說;命盡自然死亡,就是這樣。張湛說:人秉承生命發展順序的道理,最終要用盡上天賦給的那份壽命,難道是智力能夠奈何得了的。
§1-6
列子說:年輕時,不過分勞苦修德;壯年時,不爭分奪妙的工作;年齡大了,要安於貧賤;年老時,要減少各種慾望。心神要安靜,身體要作適當勞動,這是養生的方去。
§1-7
列子說:人的生存和死亡、身體的強弱盛衰,是與天地息息相通,與萬物互相感應的。與天地萬物自始至終保持和諧協調狀態,並保持心地平和,把心神靜下來,消滅一切思慮,就是養生的方法。
注19:張湛說:人與天地陰陽之氣相通。
注20:自始至終與外界和諧、心神平和,人的精神志氣就不會有亂。
§1-8
《河圖帝視萌》說:輕慢自然界變化時序的人,會遭災殃;順應自然界變化時序的人,會得吉祥。春、夏兩季樂愛崇山,居住在高處;秋、冬兩季居住在低下之地,把身體掩藏起來;這樣做必然吉利多福,高壽無限。
§1-9
《洛書寶予命》說:古人治病的藥方,是吞嚥口中津液以暢和五臟六腑,用行氣術服食元氣以滋潤四肢百節。這兩種不辣不苦,甜美多味。經常服用它們,津液自然流通於五臟,與心肺相聯綴,終身都不患疾病。
§1-10
《孔子家語》說:以肉食為生的,勇敢而凶暴(如虎狼之類),從事行氣食氣者,明智如神,又很長壽 (如仙人和靈龜即是) 。以穀物為食者,智慧聰明,但壽命不長(如人也)。
§1-11
《仙傳》說:唯有飲食這件事,是最易引來百病妖邪的。所以食愈少,心思愈開放靈活,年壽愈增加;所食愈多,心思愈堵塞遲鈍,壽命愈減少。
§1-12
養生之道,有它的總綱大旨,對這總綱大旨尚未完全領悟之前,只要常常思量著與流俗的習染相反,就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成功的道路,獲得超過一半的事功了。有心養生的人,能不認真體察嗎!
§1-13
《小有經》說:少思考、少想念、少慾望、少做事、少說話、少歡笑、少憂愁、少快樂、少喜歡、少憤怒、少愛好、少憎恨行此十二少,是養生的關鍵。多思考會使精神懈怠,多想念會使神志散渙,多慾望會損傷才智,多做事會使身體疲勞,多說話會使呼吸急迫,多歡笑會傷害五臟,多憂愁會造成心情恐懼,多快樂會造成意願滿溢,多喜悅會引起神智迷失昏亂,多憤怒會使身體週身經脈不得安定,多愛好會造成執迷不悟無法醫治,多憎恨會使心情焦急痛苦。此十二多不去掉,就喪失了生命生存的根本;無此十二多的人,就接近修道成仙的真人了。大概說來,十分懶惰的人壽命長,過分勞苦的人壽命短,這是優遊閒散和過分辛勞不同的緣故。種田的農民壽命長,富貴人家的子弟壽命短,這是嗜欲多少不同的驗證。隱士疾病少,遠遊的人疾病多,這是事務繁簡造成的區別。所以俗人競相爭逐財利,有道之士卻很少去謀求經營。
§1-14
胡昭說:眼睛不要看不正常的顏色,耳朵不要聽醜惡污穢的語言,鼻子不要聞腥惡臭氣,口不要吃刺激性強的辣味,心不要圖謀欺詐之事,這些都是污辱精神,減少壽命的事,一定要避免。還有,平時常常唉聲歎氣,早上、夜晚大聲吼叫,這是冒犯正氣引來邪氣的作法,也應避免。一般人不會沒有世俗慾望,又不可能不做事,但是應當使心氣平和,減少雜念;使身體安靜,除去謀慮;道先去掉擾亂精神冒犯本性的事,這就是養神的一種方法。
§1-15
《黃庭經》說:「口中津液灌溉全身,確實能加以修習,可求長生不死。」這就叫做飲食「自然」。所謂自然,就是「華池」;所謂華池,就是口中唾液;如能在修習呼吸吐納時,依法吞嚥它,就不會飢餓。
§1-16
《老君尹氏內解》說:口中的唾液,經過漱口成為甘美的泉水,聚合起來成為仙人飲的玉漿,流到一處成為華美的池塘,分散開來成為精純的美酒,降落下來成為甘甜的露水。故口 為華莫池塘,中有甘泉般的唾液,漱洗嚥下,能灌溉內臟,滋潤全身,通暢週身血脈經脈,造化養育萬種精神,週身各個肢節和毛髮,都以它為根本而生長發育起來。
§1-17
《黃帝中經》說:性格安靜的人長壽,性格暴躁的人早死。關鍵在實不實行保養。性格安靜的人不加保養,會減壽;性格暴躁的人注意保養,會延年。然而性格安靜的人易於駕馭自己,性格暴躁的人難於把握已身,如果能完全依照各自的性情加以適當的保養,那麼性格安靜的人可以得到保養,性格暴躁的人同樣可以得到保養。
§1-18
韓融說:酒是五穀的精華,是味道中最美的,但也能傷人,味美之物難於駕馭而容易過量,是養性者應當小心避免的。
§1-19
殷仲堪說:五穀能充實強壯身體,但不能增加人的壽命;藥物能治療疾病延長年命,卻不好吃。味 道好吃,又能使身體充實強壯的東西,是世俗人所珍視的;口味很苦而能延長壽命的東西,卻是道土所寶貴的。
§1-20
《素問》說:黃帝問歧伯道:「我聽說上古時侯的人,年齡都能活到百歲,而動作還不顯得衰弱。而現代的人,年齡剛到五十歲,動作全顯得衰弱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呢?還是人們自己的過失呢?」歧伯回答道:「上古時代的人,有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傚法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調和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起居作息有規律,不隨意作過度的勞動,故形體與精神能和諧地在一起,能活到天賦的年齡,超過百歲後才離開人世。現代的人就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經常胡亂行事,為了滿足其嗜好而耗散其真氣,不知道保持精神的充足飽滿,時常役使精神,力求心中快活,如此違背陰陽調和的法則,生活起居無節制無規律,故至五十歲就衰老了。」
§1-21
老君說:人的壽數,大致以一百年為極限;能夠對生命活動特別是對精神的使用有節制、對身體保護得好,則可以活到一千歲。這正像一盞油燈,看你是用小的燈心或是大的燈心去燃點,時間長是不同的。眾人大聲說話而我卻小聲語言,眾人有很多煩惱而我卻少費心思,眾人每每煩躁暴怒而我卻很少生氣,不以人間俗事影響心思,不去修習作官的業務,恬淡無為,順其自然,精神元氣自然充滿。我認為照這樣做等於服食長生不死之藥,可惜天下人還不知道我的用心啊!
§1-22
張仲景《傷寒卒(雜)病論》說:世人多數不到高壽就早死,完全是由於自己不知道愛惜身體,一輩子盡情地與人相競爭,爭取名譽,追求私利,這等於聚集毒物攻擊自己的精神,對內損傷了骨髓,對外損耗了筋肉,精力消耗殆盡,經脈便被堵塞,體內空虛不實,只能招致各種疾病,正氣一天天衰竭,邪氣一天天興盛了。這時疾病摧殘起人的生命來,就像用滄海之水去灌滅小把火,推倒西嶽華山去堵塞細流;要說容易,實際上還勝過這種情形。
§1-23
彭祖說:養生的方法不在繁多,但能不思念衣服、不思念飲食、不思念音樂、不思念女色、不思念勝利、不思念失敗、不思念喪失、不思念獲得、不思念光榮、不思念恥辱。這樣,心神就不會疲勞,身體就不會睏倦。加上時常進行導引、行氣、胎息等養生工夫,你就可以得到千歲高壽。要想長生不死,加服仙藥。
§1-24
仲長統說:將六情五性掃除乾淨,有心而不用它思考事情,有口而不用它說話,有身體而不使它苟且安逸。使身體安逸卻能加以變更,喜愛一重事物卻不貪戀。用這樣的方式謀畫生活,不覺得時日的增加,不覺得世界事物的變化,只有彭祖和老子差不多可以辦到。不然的,他們為什麼與一般人同類,但在壽數上與常人差異那樣大?
§1-25
陳紀說:人之所以百病叢生甚至意外地早死,大多是由於飲食不合衛生之道引起的。飲食給人禍害,超過聲色,因為斷絕聲色可以超過一年以上,而飲食卻一天也廢止不得,它帶給身體的益處很多,對身體的危害也很深切。
§1-26
張道人年齡已經百數十歲,身體尚特別強壯。他說:攝養性命之道是:不要長久行走、長久坐著不動、長久睡臥、長久看東西、長久聽聲音。也不勉強多吃食物和飲水,不要飲酒大醉,不要過分憂慮,不要過分悲哀和思念。這是所謂中正平和的原則。能按此原則養生的,必然高壽。
§1-27
張湛《養生集敘》說:養生大要:一為惜精養神,二為愛氣行氣,三為保養形體,四為實行導引,五為謹慎言語,六為注意飲食,七為反對世俗欲求,八為注意醫藥,九為慎守禁忌。除此之外,其餘內容都可省略不談。
§1-28
青牛道士封君達說:人不要悠閒安樂,悠閒安樂的人不會長壽。但是也不應當勉強去作力不勝任的事,如舉重物,拉強弓,挖地勞作,疲倦了也不休息,以致全身精疲力竭。然而勞苦比逸樂好,如能從早晨至晚上,時常作些勞動,從不間斷,才會覺得暢快。但是感到疲勞時就歇息,休息好後再勞動,這和用導引術以健身沒有區別。流動的水不會腐臭,門戶的轉軸不會朽爛,就因為它們不停地流動或轉動緣故。故吃飽飯後不要立即坐或臥,須要散散步或稍作勞作,以便腸胃消化食物。不然,會使人患積聚不消的疾病,甚至使人手足麻木、行動不便,以及臉色黝黑,必定會損麙人的壽命。
§1-29
皇甫隆問於青牛道土,青牛道士回答的大意說:身體須要時常勞動,飲食須要時常少吃,勞動不至過疲勞,飲食不能少到空著肚子。不吃肥膩食物,節制鹹酸等味道,減少思念謀慮,捨棄喜怒情緒,不乘車馬馳逐,謹慎夫妻生活。魏武帝曹操照著這些原則實行後,很有效果。
§1-30
彭祖說:養生的方法,僅僅是不要讓精神肉體受到傷害而已。冬天要注意保溫,夏天要求涼爽,不違背四季氣侯中正平和,為的是使身體和順舒適。
§1-31
彭祖說:穿很多衣服,蓋很厚的被褥,身體未受勞苦的鍛煉,很容易遭到風寒的侵襲而得病;每天吃美味乾肉,時常酒足飯飽,難免使食物聚結於腸內而患消化止良的病症;美麗妖艷的妻妾成群滿屋,因而招致精氣虧損之禍;成天用婬邪哀怨音樂使心耳怡悅,因而招致沈迷的困惑;時常縱馬遊玩,或到原野去射獵,因而招致迷亂狂放的過失;為謀求財物土地而戰勝他國,趁別國弱小或內亂而去兼併奪取,因而招致驕奢婬逸的失敗;聖賢也許有鑒於此,故告訴人們不要丟失養生的道理。如此說來,人們用以攝養身心的器物,就像不可缺少的水與火一樣,不可失當,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1-32
彭祖說:人們不知道自己的經脈已經受了損傷,精力不足,內裡已經很空虛,骨髓頭腦都不充實,即是說,身體內部己經先病,故一旦為外物所侵犯,憑著風寒酒色就把病引發了出來。若身體本來充實,哪會生病呢!
§1-33
仙人說:貪戀財物是最大的災禍,背後說人壞話是最大的過錯。如果要想延年少病,必須警誡自己:身體不要過分溫暖,過分溫暖會消耗骨髓;身體不要過分寒冷,過分寒冷會損傷肌肉;不要吐唾沫,吐唾沫會失去肥美的津液;不要突然大聲呼叫,突然大聲呼叫會驚人魂魄;不要長久哭泣,長久哭泣會使精神悲傷;不要憤怒怨恨,憤怒怨恨會使精神不快樂;不要思念女色,思念女色會使人神志不定。能施行這套方法,可以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