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鱗部-帶魚

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干之作銀光色,周 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綱,惟釣斯可得。漁戶率以干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此魚之出以八月,盛於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雲。綱目無鱗魚條,獨遺此品,故為補之。 五雜俎︰閩有帶魚,長丈餘,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潔。 福清志︰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無鱗,入夜爛然有光,小者俗名帶柳。 物鑒︰帶魚形纖長似帶,銜尾而行,漁人取得其一,則連類而起,不可斷絕,至盈舟溢載,始舉刀割斷,捨去其餘。 玉環志︰帶魚首尾相銜而行。釣法︰用大繩一根,套竹筒作浮子,順浮洋面,綴小繩一百二十根,每小繩頭上拴銅絲一尺,銅絲頭拴鐵鉤長三寸,即以帶魚為餌,未得帶魚之先,則以鼻涕魚代之,凡釣海魚皆如此。釣期自九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謂之魚汛。 朱排山柑園小識︰帶魚生海中,狀如鰻,銳首扁身,大眼細齒,色白無鱗,脊骨如篦,肉細而肥,長二三尺,形如帶,亦謂之裙帶魚。冬時風浪大作,輒釣得之。 為鯗,以致遠。

味甘性平,和中開胃(食物宜忌)。

帶魚形長扁薄似帶,色白無鱗,肉細佳;膾醃 風乾,久藏不敗。煎烹味美,多食發疥。

( 可連數十。醃食佳。黑夜有光,故有毒(藥性考)。

《本草綱目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