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麻黃-原態

麻黃-藥材

麻黃-飲片

麻黃-原態

麻黃-藥材

麻黃-飲片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質莖。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等地。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發汗力強,為發汗解表之要藥。宜用於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黃兼有平喘之功,故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麻黃湯(《傷寒論》)。

2.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洩,溫通宣暢,主入肺經,可外開皮毛之鬱閉,以使肺氣宣暢;內降上逆之氣,以復肺司肅降之常,故善平喘,為治療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藥,並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治療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湯(《和劑局方》)。治療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湯(《傷寒論》)。

3.風水水腫。本品上宣肺氣、發汗解表,可使肌膚之水濕從毛竅外散,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於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每與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如再配伍生薑、白朮等發汗解表藥、利水退腫藥,則療效更佳,如《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

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之功,也可用治風寒痺證,陰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宣肺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2.《名醫別錄》:「通腠理,解肌。」

3.《本草綱目》:「散目赤腫痛,水腫,風腫。」「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麻黃鹼,並含少量偽麻黃鹼、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麻黃多糖等。

2.藥理作用:麻黃揮發油有發汗作用,麻黃鹼能使處於高溫環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黃揮發油乳劑有解熱作用。麻黃鹼和偽麻黃鹼均有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偽麻黃鹼有明顯的利尿作用。麻黃鹼能興奮心臟,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引起興奮、失眠、不安。揮發油對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劑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臨床研究:1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風寒侵襲頭部,經脈郁滯, 又兼少陰陽虛,入冬屢患偏頭痛者,效果良好(中國民間療法,2000,8(11):28)。2用麻黃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藥物組成桂枝二麻黃一湯,隨證配伍,治療老年皮膚瘙癢,10天為1療程,有較好療效(山東中醫雜誌,1999,18(12):567)。3治療凍瘡,麻黃、附子、細辛各25g,大黃、生薑各15g,桂枝10g,製成酊劑,用棉簽蘸藥塗在患處(新中醫,1999,31(10):36)。4取其宣肺透表,利尿開竅之功,重用單味麻黃10~30g,治療肺氣鬱閉,清濁升降失司,清陽之氣不能上注於清竅之耳,濁氣反升,蒙蔽耳竅,而產生的耳鳴(中國民間療法,1999,7(1):30)。5用麻黃、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濃縮液,製成鼾靜通口服液,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能改善換氣,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醫,2001,20(1):59)。6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過敏性鼻炎20例,服藥後,45min開始顯效,效果可持續3~4小時(國醫論壇,1998,13(2):44)。此外,麻黃還可用於治療竇性心動過緩、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腎衰、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感染性化膿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