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原態
桂枝-藥材
桂枝-飲片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主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生用。
【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其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於宣陽氣於衛分,暢營血於肌表,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對於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散風寒,溫助陽氣。
2.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腹痛,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濕痺,肩臂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痺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3.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朮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4.心悸。本品辛甘性溫,能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如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湯(《傷寒論》)。若陰寒內盛,引動下焦沖氣,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古籍摘要】
1.《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
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疼痛。」
3.《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類、有機酸、多糖、甘類、香豆精及鞣質等。
2.藥理作用:桂枝水煎劑及桂皮醛有降溫、解熱作用。桂枝煎劑及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常見致病皮膚真菌、痢疾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製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對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緩解胃腸道痙攣及利尿、強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揮發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臨床研究:1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棗5枚、生薑3片、田七6g(磨服)、黃芪30g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房室傳導阻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江西中醫藥, 1999.30(6):56)。2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薑、大棗、厚樸各12g,炙甘草10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肺心病效果顯著(實用中醫藥雜誌. 2000,16(5):17)。3治療原發性低血壓,以桂枝20g、炙甘草10g為基本方,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加當歸,陰虛者加五味子、麥冬(實用中醫藥雜誌,2001,17(6):20)。4以桂枝、杏仁、生薑、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樸各6g,大棗12枚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有效(四川中醫, 1998,16(9): 42)。5以柴胡15g、桂枝10g、乾薑8g、黃芩6g、天花粉12g、生牡蠣15g、炙甘草6g為基本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河北醫科大學學報,1999,20(5):310)。6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 1998, 6(3):190)。7治療頸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薑10g、大棗15g、葛根20g為基本方,按神經根型、交感型、錐動脈型、脊髓型加減,並配合牽引(福建中醫藥,2001,32(1):13)。此外,桂枝還可用治腦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經性頭痛、小兒厭食、子宮內膜異位症、產後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綜合征、術後腸粘連、前列腺肥大、凍瘡、雷諾氏病、坐骨神經痛、急性痛風、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黃褐斑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