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原態
薄荷-藥材
薄荷-飲片
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乾或陰乾。切段,生用。
【藥性】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風熱感冒和溫病衛分證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症,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頭痛眩暈,目赤多淚,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殭蠶,如六味湯(《喉科秘旨》)。
3.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蟬蛻、牛蒡子、檉柳等藥,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荊芥、防風、殭蠶等祛風止癢藥同用。
4.肝郁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行氣,常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此外,本品芳香辟穢,兼能化濕和中,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洩瀉,常與香薷、厚樸、金銀花等同用,如薄荷湯(《痧脹玉衡》)。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後下。薄荷葉長於發汗解表,薄荷梗偏於行氣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2.《滇南本草》:「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3.《本草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薄荷腦、薄荷酯類等多種成分。另含異端葉靈、薄荷糖甘及多種游離氨基酸等。
2.藥理作用: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酰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醇等多種成分有明顯的利膽作用。薄荷腦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氣管產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粘液易於排出,故有祛痰作用,並有良好的止咳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對癌腫放療區域皮膚有保護作用。對小白鼠有抗著床和抗早孕作用。
3.臨床研究:1以薄佩香枳湯(薄荷梗、佩蘭梗各15g,九香蟲、炒枳殼各10g,瓦楞殼20g,白蔻仁4~12g)治療胃痛。陽熱實證者,加銀花、生大黃;陰虛者,加沙參、麥冬、石斛,減蔻仁用量;寒實證者,加乾薑、桂枝,並重用蔻仁;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等;瘀血證者,加五靈脂、三稜等。共治療210例,顯效160例,有效4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5.2%(江蘇中醫,1992,13(12):33)。2以口香爽漱口液(丁香、厚樸各1g,薄荷0.5g,銀花1.5g)50ml,分數次漱口,每日2~3次,治療口臭72例,牙痛23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河南中醫,1996,(2):45)。3治療急性結膜炎,以車前草(子)50g,薄荷10g,分2次煎湯500~600ml,等藥液涼後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患眼,洗時撥開上下眼瞼,使藥液進入眼球結膜,每日1劑,洗3~5次,至痊癒為止(新中醫,1985,17(6):47)。4用薄荷、橘葉各60g,水煎,過濾,用毛巾浸湯熱敷患處,每日一劑,早晚各敷一次,共治療急性乳腺炎40餘例(未潰膿者),均獲較好療效(廣西赤腳醫生,1977,(1):43)。5薄荷15g,桂圓干6粒,煎服,每日2次,連服2~4周,治療慢性蕁麻疹40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福建醫藥雜誌,198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