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的功效與作用

桑葉-原態

桑葉-藥材

桑葉-飲片

桑葉-原態

桑葉-藥材

桑葉-飲片

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葉。我國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初霜後采收,除去雜質,曬乾。生用或蜜炙用。

【藥性】甘、苦,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應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雖疏散風熱作用較為緩和,但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熱、咽癢、咳嗽等症,常與菊花相須為用,並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藥,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肺熱咳嗽、燥熱咳嗽。本品苦寒清洩肺熱,甘寒涼潤肺燥,故可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粘稠,或乾咳少痰,咽癢等症。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溫病條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3.肝陽上亢。本品苦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常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平抑肝陽藥同用。

4.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苦寒入肝能清洩肝熱,且甘潤益陰以明目,故常用治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可配伍菊花、蟬蛻、夏枯草、決明子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常配伍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寶丹(《壽世保元》)。若肝熱引起的頭昏、頭痛,本品亦可與菊花、石決明、夏枯草等清肝藥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與其他涼血止血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葉蜜制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除寒熱,出汗。」

2.《本草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髮。」

3.《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脫皮固酮、芸香甘、桑甘、槲皮素、異槲皮素、東莨菪素、東莨菪甘等。

2.藥理作用:鮮桑葉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煎劑有抑制鉤端螺旋體的作用。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動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脫皮固酮能促進葡萄糖轉化為糖元,但不影響正常動物的血糖水平,脫皮激素還能降低血脂水平。對人體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排除體內膽固醇,降低血脂。

3.臨床研究:1桑蘆湯(桑葉20g,蘆根60g,魚腥草60g,白茅根60g,刺黃柏30g)水煎服(鮮品更好),日1劑,連續服藥,定期複查,治癒後停藥,療程一般14~47天,共治療肺膿腫72例,療效較好(華西醫學,1993,8(2):158)。266名乳糜尿患者,在不住院治療、照常勞動情況下,每日3次分服,每片含0.4g的生桑葉製成的藥片12g/d,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控制高蛋白和高脂肪飲食,待蛋白、脂肪轉陰後,鞏固治療2~3個療程。效果良好(中國醫院藥學雜誌,2001,21(4):232)。3取市售桑葉500g隔水蒸煮消毒,去雜質,乾燥後備用。每日15g,沸水浸泡後代茶飲。連服1個月為1療程,治療褐色斑有效(浙江中醫雜誌,1992,27(9):432)。4以桑杷祛風湯(桑葉20~40g,蚤休、生地各10~15g,枇杷葉10~20g,生甘草5~10g)每劑加清水浸泡20min,煎3次,取汁混合為450ml。每服150ml,2次/日,必要時取渣再煎汁外洗,共治療22例紅斑類皮膚病,效果良好(吉林中醫雜誌,1990,(4):20)。此外,桑葉還可用治水腫、下肢象皮腫、腦萎縮、喉源性咳嗽、螫傷、化膿性中耳炎等病。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