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的功效與作用

檳榔-原態

檳榔-藥材

檳榔-飲片

檳榔-原態

檳榔-藥材

檳榔-飲片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海南、福建、雲南、廣西、台灣等地。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乾。浸透切片或搗碎用。

【藥性】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

【應用】

1.多種腸道寄生蟲病。本品驅蟲譜廣,對絛蟲、蛔蟲、蟯蟲、鉤蟲、薑片蟲等腸道寄生蟲都有驅殺作用,並以瀉下作用驅除蟲體為其優點。用治絛蟲證療效最佳,可單用(《千金方》),亦可與木香同用,如聖功散(《證治準繩》),現代多與南瓜子同用,其殺絛蟲療效更佳;與使君子、苦楝皮同用,可治蛔蟲病、蟯蟲病;與烏梅、甘草配伍,可治薑片蟲病。

2.食積氣滯,瀉痢後重。本品辛散苦洩,入胃腸經,善行胃腸之氣,消積導滯,兼能緩瀉通便。常與木香、青皮、大黃等同用,治療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等證,如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與木香、黃連、芍葯等同用,可治濕熱瀉痢,如芍葯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3.水腫,腳氣腫痛。本品既能利水,又能行氣,氣行則助水運。常與商陸、澤瀉、木通等同用,治療水腫實證,二便不利,如疏鑿飲子(《濟生方》);與木瓜、吳茱萸、陳皮等配伍,用治寒濕腳氣腫痛,如雞鳴散(《證治準繩》)。

4.瘧疾。本品截瘧,常與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截瘧七寶飲(《傷寒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驅絛蟲、薑片蟲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緩;鮮者優於陳久者。

【使用注意】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孕婦慎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2.《藥性論》:「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3.《本草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息。療諸瘧,御瘴癘。」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生物鹼0.3%~0.6%,主要為檳榔鹼,其餘有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等,均與鞣酸結合而存在。又含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亞油酸、硬脂酸等。尚含鞣質及檳榔紅色素。

2.藥理作用:檳榔能使絛蟲蟲體引起馳緩性麻痺,觸之則蟲體伸長而不易斷,故能把全蟲驅出;檳榔鹼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麻痺作用,能使全蟲各部都麻痺,對牛肉絛蟲僅能使頭節和未成熟節片麻痺;檳榔對蟯蟲、蛔蟲、鉤蟲、肝吸蟲、血吸蟲均有麻痺或驅殺作用;對皮膚真菌、流感病毒、幽門螺旋桿菌均有抑製作用;檳榔鹼有擬膽鹼作用,興奮膽鹼受體,促進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腸蠕動,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滴眼可使瞳孔縮小。

3.臨床研究:檳榔30~120g,帶皮南瓜子50~150g,煎煮取汁,清晨空腹服,30~60分鐘後沖服硫酸鎂粉5~30g,治療絛蟲病22例,全部治癒(中國寄生蟲防治雜誌,2001,2:99);新鮮干檳榔果8g,水150ml浸1小時,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服1次,2周為1療程,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2例,胃鏡複查後,糜爛性胃炎8例,均獲效,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4例,有效23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4,4:248);檳榔鹼製成眼用藥膜,將其置於眼結膜囊內之穹隆處,治療青光眼患者37例70只眼,一般用藥後10分鐘即開始瞳孔縮小,15分鐘後眼壓逐漸下降(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0,3:49)。另有用檳榔治療瘧疾、麻痺性腸梗阻、乳糜尿、小兒咳喘等。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