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蜈蚣-藥材

蜈蚣-藥材

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乾燥體。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地。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乾燥。

【藥性】辛,溫。有毒。歸肝經。

【功效】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應用】

1.痙攣抽搐。本品性溫,性善走竄,通達內外,搜風定搐力強,與全蠍均為息風要藥,兩藥常同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如止痙散(《經驗方》);若治小兒口撮,手足抽搐,以本品配全蠍、鉤籐、殭蠶等,如撮風散(《證治準繩》),又(《聖惠方》)萬金散,治小兒急驚,以本品配丹砂、輕粉等分研末,乳汁下;若治破傷風,角弓反張,即以本品為主藥,配伍南星、防風等同用。如蜈蚣星風散(《醫宗金鑒》)。經適當配伍,本品亦可用於癲癇、風中經絡,口眼斜等證。

2.瘡瘍腫毒,瘰疬結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結,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效果頗佳,如不二散(《拔萃方》);本品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疬潰爛,如《本草綱目》引《枕中方》驗方,新方結核散,配合全蠍、土鱉蟲,共研細末內服,治骨結核;若以本品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傷。

3.風濕頑痺。本品有良好的通絡止痛功效,而與全蠍相似,故二藥常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以治風濕痺痛、遊走不定、痛勢劇烈者。

4.頑固性頭痛。本品搜風,通絡止痛,可用治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多與天麻、川芎、白殭蠶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5g。研末沖服,每次0.6~1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用。

【鑒別用藥】蜈蚣、全蠍皆有息風鎮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二藥相須有協同增效作用。然全蠍性平,息風鎮痙,攻毒散結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竄通達,息風鎮痙功效較強,又攻毒療瘡,通痺止痛療效亦佳。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噉諸蛇、蟲、魚毒……去三蟲。」

2.《本草綱目》:「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有兩種類似蜂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含有脂肪油、膽甾醇、蟻酸及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尚含糖類、蛋白質以及鐵、鋅、錳、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

2.藥理作用:蜈蚣水提液對士的寧引起的驚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其水浸劑對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蜈蚣煎劑能改善小鼠的微循環,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粘度,並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蜈蚣研末裝膠囊吞服,治療頑固性偏頭痛,常獲滿意效果(新中醫,1995,3:13);用黃連20g,蜈蚣5條,冰片2g,共研細末,香油調糊,塗擦患處,治療帶狀皰疹16例,全部治癒(遼寧中醫雜誌,1999,1:36);大量臨床病例顯示,蜈蚣與全蠍配用,治療中風偏癱,均獲良效(山西中醫,1987,1:37)。另有用蜈蚣等治療癲癇、破傷風、百日咳、肺結核、各種腫毒等。

4.不良反應:蜈蚣用量過大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不省人事、心跳緩慢、呼吸困難、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出現溶血反應時,尿呈醬油色、排黑便、並出現溶血性貧血症狀。出現過敏者,全身起過敏性皮疹,嚴重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另有服用蜈蚣粉致肝功能損害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者。蜈蚣中毒原因:一是用量過大,二是過敏體質者出現過敏反應。故應嚴格掌握用量,注意體質差異,過敏體質者勿用。蜈蚣中毒一般療法為:早期催吐、洗胃;心動過緩者,可肌注阿托品等;呼吸循環衰竭者,可用中樞興奮劑、強心及升壓藥。過敏者,給予抗過敏治療。中醫治療:內服蜈蚣制劑中毒,可用:茶葉適量,泡水頻服;或用風尾草120g,銀花90g,甘草60g,水煎服。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