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的功效與作用

山藥-原態

山藥-藥材

山藥-飲片

山藥-原態

山藥-藥材

山藥-飲片

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主產於河南省,湖南、江南等地亦產。習慣認為河南(懷慶府)所產者品質最佳,故有「懷山藥」之稱。霜降後採挖,刮去粗皮,曬乾或烘乾,為「毛山藥」;或再加工為「光山藥」。潤透,切厚片,生用或麩炒用。

【藥性】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應用】

1.脾虛證。本品性味甘平,能補脾益氣,滋養脾陰。多用於脾氣虛弱或氣陰兩虛,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或脾虛不運,濕濁下注之婦女帶下。唯其亦食亦藥,「氣輕性緩,非堪專任」,對氣虛重證,常嫌力量不足。如治脾虛食少便溏的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治帶下的完帶湯(《傅青主女科》),本品皆用作人參、白朮等藥的輔助藥。因其含有較多營養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成食品長期服用,對慢性久病或病後虛弱羸瘦,需營養調補而脾運不健者,則是佳品。

2.肺虛證。本品又能補肺氣,兼能滋肺陰。其補肺之力雖較和緩,但對肺脾氣陰俱虛者,補土亦有助於生金。適用於肺虛咳喘,可與脾肺雙補之太子參、南沙參等品同用,共奏補肺定喘之效。

3.腎虛證。本品還能補腎氣,兼能滋養腎陰,對腎脾俱虛者,其補後天亦有助於充養先天。適用於腎氣虛之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遺尿,滑精早洩,女子帶下清稀及腎陰虛之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遺精等症。不少補腎名方,如腎氣丸(《金匱要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中,都配有本品。

4.消渴氣陰兩虛證。消渴一病,與脾肺腎有關,氣陰兩虛為其主要病機。 本品既補脾肺腎之氣,又補脾肺腎之陰,常與黃芪、天花粉、知母等品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麩炒可增強補脾止瀉作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2.《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

3.《本草正》:「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洩仗菟絲相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薯蕷皂甘元、粘液質、膽鹼、澱粉、糖蛋白、游離氨基酸、止杈素、維生素C、澱粉酶等。

2.藥理作用:山藥對實驗大鼠脾虛模型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對離體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對小鼠細胞免疫功能和體液免疫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山藥研末,取適量加入冷水調勻,煎或糊狀服,治療小兒秋季腹瀉62例及嬰幼兒洩22例,均全部治癒(湖南醫藥雜誌,1982,4:17、浙江中醫藥雜誌,1991;2:66);以炒山藥、炒薏苡仁各等量,共為細粉,每次10~15g煮粥,加紅糖適量,每日1劑,分2-3次服,加用消化酶,脫水者加服口服補液,治消化不良有效(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11:694)。本品還有治療消化不良、潰瘍性口腔炎、濕疹等疾病的報道。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