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越熟、越爛,我們吃東西的口味,也就越熟、越爛?
熟爛,是上海菜很重要的一個風格。小時候家裡打麻將,下午點心常常是江浙路數的粽子,形狀比一般台灣粽子長,蒸透以後是爛糟糟、黏答答,非常自暴自棄的樣子。
我們姐弟雖然完全不參與牌局,但點心倒是有份的,每次遇到這爛糟糟的粽子,姊姊跟我都不斷做出噁心的表情,提不起胃口。
我到現在看廉價恐怖片,看見那些行屍走肉臉上的肌膚,東掉西落時,還是會想到用筷子夾起爛肉粽的傷感景象。
當然,我現在是一點也不怕爛肉粽了。煮得熟爛的東西,其實味道是比較容易多些層次,比起生吞活剝的料理,另有一種世故。這和談戀愛的狀況很像,你會喜歡生吞活剝的、蠻橫的戀人,可是慢慢的,人生變得熟爛了,你就也會喜歡細火慢燉的戀人了。
不熟悉上海菜的人,如果看到菜牌上,竟然有「爛糊肉絲」這種菜名,大概會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吧。
小時候我家輩分最尊的,是我的外婆。外婆的筷子很奇特,是一對比牙籤粗不了多少的細銀筷子。外婆吃的東西更奇特,永遠是一碗黃澄澄的「爛糊細面」。
用來搭配爛糊面的菜餚也奇特,是「鴨腦」。外婆的座前,每晚就放妥一具對半劈開的鴨子頭,好像等待完工的小提琴一樣。
細細的銀筷子、黃黃的爛糊面、劈開的鴨子頭,這是每晚吃飯的「片頭」,是我對「老年」的聯想畫面。
我開始相信,「爛糊」是「衰老」的指標。
我更加不愛吃爛糊的菜色。
做「爛糊」的菜色,很費時間,而且並不是像魚翅、海參這些菜,花了大量功夫去做,端上桌就能博得大家的讚歎。像爛糊肉絲、爛糊面這樣的東西,是得不到什麼掌聲,上不了抬面的。
老人家吃這些爛糊糊的菜,簡直像在咀嚼自己的生命……
小時候的我,當然不能領會「浪費生命」的樂趣。可是,所有厚重的、頹廢的、天塌下來也不甩的、講究「派頭」的文明,都是以「浪費生命」為基本態度的。
你再什麼揮霍,也不可能比「浪費生命」更闊綽。
過度冗長的卷軸、過度冗長的昆曲、扭曲枝幹的盆景、刺繡、搓背、鴉片煙、所以細火慢燉的食物。
在中國古董的拍賣會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一大堆細緻到歇斯底里的東西。面對這麼冗長的文民,人生可真是短得可笑。不過我們倒是被激發出一股浪蕩子的決心了——
這個文明,肯定是面面俱到的了。所以我們的人生,就只適合孤注一擲,放手一搏,才可能有點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