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少年同僚匆匆趕上來,將左手心裡**的東西攤給他看。那是半截木牌子,因長年使用,已被摩挲得光滑烏潤,原是刻著字的,現下只分辨得出是半個「泉」字。「張兄,這是……」張承謙臉色驟變,「這是輪值守泉眼的人的腰牌!」「到關上的路上,一定要經過不凍泉的吧?」「那是……必經之路。」張承謙轉頭向守門兵士下令,「舉火為號,叫上面的不准開閘放人。」「我先帶幾個人上去!」海市說罷掉頭便向自己營帳方向跑去。「慢著!」張承謙喚住了少年,「你帶幾個腿腳快又老練的,先去懸樓上候著,多帶些箭。
」「是!」海市已然跑遠,少年銀子般的聲音穿透了夜色。「可不要就這麼死了啊。」張承謙一面向中軍跑去,一面默默想道。海市一面奔跑,一面將右手在衣襟上悄悄擦乾,手心那珠白的光芒才漸漸減退,終歸於無。海市等人一路疾奔,半個時辰不到便趕到關上。輪值的參將符義是名四十來歲的黑瘦精幹漢子。聽了海市匆匆將異狀通報一遍,只見符義一雙眉越籠越緊,沉默不語。「符大人?」海市微微蹙了眉,一雙明麗的清水眼從戰盔底下凝視著符義。「方大人,您請向那邊看看。
」符義說著,便有兵士將他們讓到箭眼邊上。海市透過巴掌大的箭眼向下窺看,不由得輕輕抽了口氣。黃泉關依山形而建,門面極窄,卻極高峻,正像是「之」字通路上的一扇門。出了關北,東為迦滿,西為鵠庫,放眼望去辨不出兩國邊界,儘是荒原,大徵立國六百七十四年來亦從未北犯。建此一關,原為通商,門幅還稍為寬闊,也才僅容兩馬並行。鵠庫立國,也不過是三百餘年前,帝莊、帝毋兩位先帝治世年間的事。端朝年間,瀚州近寧州地界的彤雲山北氣候惡變,一支自稱鵠庫的蠻族被迫離開了他們世代居住的故土,自此流浪遊牧於瀚州草原。
在鵠庫的傳說中,他們的部族是由天馬所生,而天馬是龍的女兒,「鵠庫」在蠻語中即是「龍孫」之意。而草原上其他的部族則輕蔑地稱呼他們為「卜勃洛」——雜種的馬駒兒。因鵠庫人的身材較一般蠻人更高些,又是金髮碧眼,人都說他們是蠻族與誇父族、羽族分別多次混血的雜種,甚至不能算是蠻族的一支。然而這個四處流浪的部族卻如同一隻離群的孤狼,默默長大。在他們離開故土四百年之後,巴藍王統領下的鵠庫,已成為草原上屈指可數的強盛部族之一。
有人說,巴藍王的血管裡淌著的是帕蘇爾家的青銅之血,谷玄之血,他降臨人世就是為了收割人命,如同東陸的農人收割稻穀。當然這終究只是謠言,青陽的帕蘇爾氏早在昭武公呂歸塵去世後便開始衰敗,到了端朝年間,更是沒落到不知去向。在巴藍王的年代裡,東陸徵朝的疆土已推進到毗羅山脈以南。鵠庫部橫掃瀚北、吞滅右金部、淳支部之後,繼續舉兵南下,數度攻入黃泉關。自那以後,為易守起見,黃泉關更將關門閘口改建為只容一人牽馬而過的提閘門。
而眼下,在那狹窄的積雪通路上,一團團渾濁的黑幢幢影子佝著背,安靜而緊密地擠在一起,隊伍一直排到遠處不可見的陰黑深處。人叢裡偶有一張兩張臉仰起來,面目浮白,向城樓看上一眼,也不抱什麼指望似的,復又低下去淹沒在黑影裡。「那些人,是真的迦滿難民,黑髮黑眼。鵠庫人金毛碧眼,在蠻族中是特殊的一支,一眼便可以分辨,這才要挾裹了迦滿人來做擋箭牌。」符義說著,站起了身,拿起手邊的戰盔。樓梯上聽得腳步響,又是幾名校尉隨後趕來,傳了湯將軍令,「開閘北進,把他們頂出去。
」「開閘北進啊……」符義臉孔黑得渾然一色,輕易看不出表情。「大隊什麼時候到?」「回符大人,大王千騎與小王千騎各領四千人,三刻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