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乘龍舟禦駕視河工 受凌辱宦女落風塵

康熙二十三年,靳輔任河道總督滿六年,自高傢堰減水壩決堤,不知是因自愧治河乏術,抑或連連擢升,民政事冗,無暇顧及,河工的事於成龍不再插手,靳輔和陳潢頓覺諸事順手。不但黃、淮、運河沿岸決口漸次堵塞,高傢堰以西及運河、清水潭也深挑一遍。清江浦至雲梯關到海口的夾堤俱都如期完成。至此,從鄭州東到江蘇海口,一瀉不盡的黃水被緊緊夾困在堅堤之中。兩岸歷數十年被水的澤園,涸出田土三百餘萬頃,大多數墾成熟荒,朝廷雖暫不征賦,卻也不須再作賑濟,捉襟見肘的窘況頓時改觀。二十二年冬,戶部除瞭有錢替長城以北駐軍全部更新裝備,居然撥出大筆款項,整修瞭紫禁城、暢春園、牛頭山等處不急之務。吏部考功司依例將靳輔治績具本實奏上去,躊躇滿志的康熙立即朱批:靳輔食雙俸,加尚書銜仍領河督事務。

接到魏東亭和穆子煦的聯名奏章,眼見江南消除瞭一大隱患,康熙高興得兒夜沒有睡好,一邊下旨命將楊起隆就地凌遲處死,一邊緊張地召見駐塞北將領飛揚古、狼瞫等佈置機宜,命禮部和戶部會議安排南巡事宜,如何視察河道,怎樣祭奠明孝陵,何時參拜曲阜孔廟及官員迎送、駐蹕關防等項,無不備細,也不及一一詳述——開國四十年,歷君兩代,還是頭一次皇帝出巡至江南金粉名城。康熙自不必說,朝野上下人等連同茶肆酒樓間也都在紛紛議論,幹戈從此消弭,太平盛世氣象已經露出端倪瞭。按照禮部初議,康熙車駕陸路由山東南下,登泰山封禪,拜孔子廟,然後再到南京。但奏折呈上,康熙卻沒有依議批準,而且改為先西巡五臺山,徑直南下,由風陵渡登舟東向,順流查看河工,從南京回程走運河視察漕運,參拜孔廟,去掉瞭登泰山封禪大禮。歷代君王隻要小有成就,無不要登泰山封禪,顯示聖文神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康熙幼擊權奸,戡定內亂,修明政治,輕徭薄賦,二十餘年即天下大治,比之前代封禪君主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卻如此謙遜,把熊賜履、李光地等一幹理學名臣敬佩得五體投地,上本稱頌,說瞭幾車好話。康熙也不理會,至四月初二便啟動大駕浩浩蕩蕩出瞭北京,隻留熊賜履陪侍太子坐鎮北京。

龍舟過瞭鄭州,河工壯觀的景象立刻呈現出來,依河勢寬窄流量,沿岸四丈餘高的縷堤芳草缊,將黃水緊緊束起,幾乎見不到沙灘,隻因河堤夾緊之後,水速加快,將河沙沖走。從河堤水痕上明顯可見,河床平均已下降二尺有餘。為防洪水決潰,縷堤之外二裡之遙,還築著遙堤。遙堤上柳絲拂風、淺槐密植,宛如兩條綠龍,數千裡連綿不絕。康熙面上雖沒露出來,心裡卻暗自稱許。過瞭開封,康熙終於來到瞭靳輔創建的工程減水壩。但見南北兩岸各開一大閘,臥石到頂的堅堤外又有兩條大渠,將黃水分成三條支流,蛟龍探爪般蜿蜒東伸,十裡之外又與主流相匯,與減水壩相通的還有十幾條大渠,都建有閘口,澇時封閉,旱時引水灌田。幾個上書房大臣都沒見過這個,跟著康熙時而用篙測量水深,時而棄舟登岸細看。高士奇見康熙高興,因嘆道:“我學生讀書多矣,見識如此淺陋!這減水壩實是千古奇創,既有分水之能,有防洪之功;又有驅沙之效,有灌溉之利。妙哉奇思!”

“這還是個小減水壩!”康熙因批閱奏章,知之甚詳,聽高士奇如此贊揚,高興得合不攏嘴,說道:“再過幾日見到蕭傢渡減水壩,才叫你這奴才吃驚呢!”

看看行至四月底,康熙的禦艦已到駱馬湖濱。前面一段黃河有一百八十裡與運河相匯,靳輔集中瞭五萬民工用驢馱運土石,正開鑿中河,完成治黃治漕最後一項艱巨的大工程。因為河道狹窄,聽得菜花汛將至,多數商船不敢冒險南下,南運的京貨船灣得滿碼頭都是。當日隨值侍候的大臣是高士奇。因見龍舟太大,不易通過,高士奇乘便進言道:“皇上,這一路視察河工,竟沒有歇息半日。方才李德全說,索額圖累得要病倒瞭,明珠也暈船。就是奴才也受不得瞭。求主子憐恤,這裡商船這麼多,回避不容易。他們尚且不肯冒這風濤之險,何況主子萬乘之尊?依著奴才,主子且駐駕駱馬湖驛站,奴才已命人叫靳輔來此接駕,看著菜花汛情勢再走不遲。”康熙拈須笑道:“就依著你,看看此地風土人情。如水路不能走,朕就要走陸路。官艦不怕汛水,至遲明日得先走。朕原也是想早見靳輔,既然他來,倒不急瞭。”

正說著,後艙簾子一響。康熙看時,卻是韓劉氏出來,因笑道:“你這個老給事中,這回可趁願瞭,你不是要來駱馬湖看兒子麼!可可兒今日就不走瞭。朕這次南巡連皇後都沒帶,要不是四格格替你說情,朕才不買你的賬呢!”韓劉氏忙蹲瞭萬福,笑道:“主子這就叫體念下人、憐老惜貧。老奴才在後頭聽著,高大人說得是!小戶人傢出門看皇歷,還講究‘七不出、八不歸’呢,何況老爺子是金尊玉貴的當今皇上!隻我兒子日前來信,說這個地方人情雜,又有水賊出沒,皇上寧可小心些罷!”康熙笑道:“偏你這精明嬤嬤有這麼一大套,什麼七不出八不歸的?”韓劉氏呵呵笑道:“今兒可不是四月二十七,不宜出行的!”

“天色尚早,哪裡去走走才好?”康熙伸欠瞭一下身子說道,“叫下頭人傳話,找幾個本地的紳耆。朕見識見識——這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哪裡就遇著水賊瞭?”高士奇賠笑岔開話題道:“這裡正開中河,禦史們都說是虛糜國幣,皇上既出去,不妨瞧瞧。果真不必開挖中河,又能省幾百萬銀子呢!”

一語提醒,康熙倒真的想在這裡停留兩日瞭。當下說道:“咱們下船。隻高士奇和韓劉氏跟著,其餘人一概不用侍候。叫索、明兩個人歇息一會兒,朕見紳士,他們不能不陪。”幾個太監聽瞭,傳旨的傳旨,餘下的趕過來替康熙換便衣。韓劉氏心細如發,因見康熙腰間掛著的荷包,笑道:“老爺子,您打扮得再像個公子,這東西也是幌子——平頭百姓誰敢用這顏色?”康熙方笑著摘瞭丟去。武丹自穆子煦去後,責任重大,也不敢似以前那樣粗疏,自出船舷外看瞭看,黃燦燦的太陽略為西斜,還不到未時,遠遠駱馬鎮上人頭攢動,料是無事,因叫過素倫,待康熙遠去,方帶瞭四五個小侍衛遠遠跟著護駕。

此時未牌已過,黃鸝、吃杯茶跳枝兒鳴囀,初夏的知瞭幽幽長鳴。康熙一行三人步行半裡之遙便到瞭駱馬鎮。這是個六百餘年的老鎮子瞭,自北宋熙寧年間黃河南徙,駱馬湖被灌,一潰不可收拾。前頭近二百裡水路一到汛期,湖水倒湧河中,舟楫便不得通行。過往行人一向視為畏途,常在此候汛,免不瞭就有行商坐賈漸漸聚集,竟成一個大鎮。康熙三人一路行來,見街巷兩廂肉肆、作坊、珠寶、瓷器、綢緞、鮮魚、竹木、酒米、湯店、紮作、仵作、醬料、鐵器、顧繡……三十六行齊全,琳瑯滿目,看得饒有興致,見米店插的標牌是五錢一鬥,不禁高興地笑道:“這個價錢最好,再貴瞭窮人就吃不起,太便宜瞭做農的也吃不消。”說到糧食,康熙猛地想到早上起來隻用瞭兩塊雲糕,已過去近三個時辰,因笑問韓劉氏,“你兒子的寶號在哪裡,咱們不如去擾他一餐,如何?”

韓劉氏剛要答應,高士奇卻道:“奴才早就饑火中燒瞭。這會兒主子到她傢,一時哪裡就預備停當瞭?不如找個飯店胡亂吃幾口,韓劉氏回去預備一下,晚上再去擾她。主子別忘瞭,還要上船見士紳呢!”康熙聽瞭笑著點點頭,見前頭一傢大飯店,寫著“萬傢春來”的匾,便踱過來。

三個人剛上臺階,不防裡頭一陣喧嚷,一個夥計雙手推著個蓬頭小姑娘,連聲嚷著:“出去出去!討飯也沒個眼色,客人沒走,就狗似的趴在桌子底下撿骨頭!給你米團還打發不瞭,非要肉湯不可!小破鞋,都照你這樣兒,我們生意還做不做瞭?”那蓬頭小丫頭生得很單弱,捧著一隻小盆子似的破海碗,踉踉蹌蹌被搡出來,一個不當心,絆在門檻上,身子一仄,正撞在一個旗裝女人懷裡。那女人急忙一閃,小姑娘早摔在階下,大海碗摔得稀碎,湯汁子撒瞭一身。姑娘嘴一撇,“哇”地一聲放聲大哭。那女人跺腳兒笑罵:“浪蹄子,倒嚇瞭姑奶奶一跳!”圍著瞧熱鬧的人無不開心大笑。韓劉氏不禁雙手合十喃喃道:“阿彌陀佛,罪過!”

“老高,叫這女娃跟進來,賞她口飯吃。”康熙見眾人有笑有罵有啐的,那麼點個小姑娘竟如此受人羞辱,在那邊默默流淚,不禁大起惻隱之心。一邊吩咐高士奇,自跨步進店。那夥計見康熙戴著一頂紅絨結頂的六合一統帽,搖著折扇氣度從容地進來,雖不是綾羅裹身,一身府綢灰衫質地考究、做工精良,卻也不敢怠慢,將手中搭佈一甩,唱歌似的喊道:“老客來瞭——裡頭雅座請!”一邊讓至後邊,抹著桌子賠笑道:“想用點什麼?”

高士奇和韓劉氏帶著姑娘跟進來,見康熙有點不知所措,知道他不會點菜,高士奇便笑道:“我們爺口味高,駝峰熊掌鹿筋這些料你也沒有,中下八珍席能辦來就成。”夥計笑道:“客人忒也看扁我們瞭,備貨全著呢!方才送走的兩位貴客也這麼說,小的就要給他們辦上八珍席,誰知他們說說罷瞭,吃瞭兩條黃河鯉魚就匆匆去瞭——你知道他們是誰?是河督靳尚書和陳河伯!”康熙聽瞭一怔,差點問出來:“靳輔這麼快就來瞭?陳河伯又是誰?”見高士奇使眼色,方一笑說道:“有意思。不過你也別小瞧瞭我這不當尚書的——就辦上八珍來!”

“是囉!不過老客得稍候一時,猩唇發好瞭就齊全!”見是闊主顧,夥計喜得眉開眼笑,答應著就往外退。康熙擺手止住瞭,又轉身問小姑娘:“你要什麼?”

“我?”小姑娘不防康熙突然問到自己,半晌,方紅著臉低聲道,“求賜一碗排骨……足矣……”韓劉氏心細,想到夥計前頭呵斥的話,便溫聲說道:“好娃兒,不用怕——敢是你媽坐月子瞭?”小姑娘撇嘴兒淚眼汪汪看著韓劉氏,默默點瞭點頭。韓劉氏因笑道:“我們主子最是積德行善的,既這麼著,跑堂的,你弄一砂鍋母雞熬湯給這孩子,一總兒算在我們賬上。”說罷,又摸出兩個銀角子塞給姑娘。

高士奇目不轉睛地看著姑娘,突然問道:“你今年幾歲?”

“十四。”

“叫什麼名字?”

“若芷……”

“姓呢?”

“……姓黑。”

高士奇看瞭看康熙,見康熙正漫不經心地打扇,又問道:“你祖上可是仕宦人傢?”姑娘聽問這話,低頭不言聲,隻不住用腳尖跐著地。見她這樣,康熙倒留瞭心,用目光詢問高士奇。高士奇嘆道:“我觀此女有大傢風范,不是書香敗落人傢,必是祖上為宦。您聽聽她的名字,再說,哪有叫花子說‘求賜一碗排骨湯足矣’的?——你實說姓什麼?”

正在這時,兩個夥計一個端著八珍席條盤,一個捧著一鍋熱騰騰的熬雞湯進來,把雞湯專送到若芷面前,說道:“不知哪路神仙顯靈,你今兒倒好運氣,快拿去喂你那餓不死的娘去吧!”若芷聽瞭沒理會,隻向康熙三人各叩瞭個頭,端起砂鍋不言聲去瞭。康熙笑道:“高江村倒細心,我就沒聽清楚。”韓劉氏嘆道:“世上事原本難說,我們祖上前明不也做過官來?可我也討過飯,這裡頭的苦惱就甭說瞭……”高士奇道:“這就是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瞭。”

三個人說著話,方吃得半飽,便聽滿街人吵嚷叫喊成一片,卻再聽不出喊的什麼。康熙便叫進夥計問道:“這起反瞭似的,是怎麼回事?”夥計躬身賠笑道:“劉鐵成再大的膽,白日也不敢來借糧——起反是沒有的事。那賤丫頭沒福消受老客的賞賜,出事兒瞭……”

“怎麼瞭?”康熙放下筷子問道。

夥計遲疑瞭一下,說道:“我也是聽人傢一言半語說,河泊所齊管帶的小舅子方付清,和幾個閑漢在大河沿蔡傢棚吃酒。見這叫花子端瞭一鍋雞湯往五通祠去,幾個醉貓要買來下酒,她自然不肯,被搶瞭去。不想她氣性大,一頭栽進黃河,人們都在岸上幹嚷救人呢——這是她命不濟,與客官不相幹的——”

“竟有這等事!”康熙頓時勃然大怒,“啪”地一聲,拍得滿桌酒菜跳起老高——立起身便走。剛到店門口,便被那堂倌扯住,變瞭臉說道:“不會賬就這麼拍拍屁股走瞭?想混吃不成?”

早已悄悄在店門口守望的武丹見康熙被人扯瞭,一聲不吭躍上來將夥計劈胸提起,一個老大耳刮子打去,又順手一搡,那夥計後退七八步,一屁股蹾在地下發怔,半邊臉早紫漲起來。高士奇顧不得說話,將一塊二十兩的大銀扔過去,便跟著康熙直奔黃河沿。

菜花汛汛頭已經到瞭。上遊浩浩蕩蕩的黃水打著漩渦,裹挾著泥沙、麥草、樹葉向下傾瀉,渾濁的排浪散發著腥味,將駱馬湖石堤拍擊得刷刷作響。康熙趕到時,河岸上站滿瞭人,都張著眼看遠處時沉時浮的若芷——離岸已將有半裡之遙——有的大聲喊“救人”,有的撮著牙花子看熱鬧,有的惶惶不安地議論。康熙在岸邊翹首而望,因附近無船,也隻幹著急。回頭看時,韓劉氏合十念佛,高士奇一臉苦笑,知道他們也無良策。正懊惱間,康熙見一個絲瓜棚下幾個人醉醺醺地猜枚兒吃酒,那鍋雞湯兀自放在案上,臉色陡地一變,低聲吩咐高士奇:“命武丹叫侍衛們把這幾個狗才看好瞭,若芷死瞭,必拿他們抵命!”高士奇忙低頭一躬退下。

正沒奈何處,忽然上遊一隻“水上漂”沖浪而下,一個黑瘦漢子站在船上點著竹篙,沖岸上人罵道:“原來你駱馬鎮有見死不救的風俗!可恨!”說著一撐,那水上漂輕盈地一轉,已是追向若芷。小船在滔天的渾浪中一隱一現,那人似仙人踏浪似的漸漸遠去。康熙猛地想起似乎在什麼地方見過此人。韓劉氏卻見是陳潢,張瞭張口,又怕認錯瞭人,沒喊出來。康熙松瞭一口氣,回頭對韓劉氏道:“這兒沒你的事瞭,準你兩天假,去看你的兒子吧,沒準兒我們還要去擾你呢!”說罷喟然一嘆,大聲道,“駕船人說得對,駱馬鎮果然風俗不好,朕——真不相信岸上這麼多人,就沒有會水的!”

“報應啊!”一個花白胡子的鄉紳在旁捻須嘆道,“她這一傢該遭天滅啊!”康熙氣極反笑,說道:“我看是人滅,不是天滅。搶瞭她的雞湯,這樣橫行霸道,沒有人管,逼得人投河自盡,沒有人救——這不是人滅麼?”老鄉紳見他氣色不善,說道:“也不盡是人心不古,前人造孽後輩承擔,這不是天意?”

“她是什麼人,娼妓還是樂戶?”

“她是……洪承疇的孫女兒。”

康熙的心一下子墜瞭下去,臉色變得慘白。洪承疇乃是前明時叱吒風雲的一代儒將,入仕本朝曾任九省經略大臣。才死瞭不到二十年,傢道破敗,以致媳孫乞討為生,且在人們心目中連娼妓不如!康熙噓瞭一口氣,河風迎面撲來,竟打瞭個寒噤——他想起康熙四年洪承疇死時,朝臣們給他擬溢號,初擬“文成”。但和鰲拜、蘇克薩哈等輔政商議後,還是定瞭“文襄”。“文”字自不必說,洪是當之無愧,“襄”的意思是“甲胄有勞”,但君臣心裡都明白,是取襄字的“幫忙”之義。前不久又下特旨給熊賜履:洪承疇入明史“貳臣傳”。傳揚下去誰不知道!但百姓們順著“聖意”如此作踐洪傢,康熙卻沒想到。豈不是自己作俑在前,駱馬湖人追隨於後?反思起來,這裡邊追思前明的意思不言而喻,豈可等閑視之!

《康熙大帝3:玉宇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