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道士趙知微,是唐懿宗咸通年間的高人,一年中秋夜,陰雨連綿,對周圍人說:“甚惜此良宵!”隨後又對隨侍的道童說:“可備美酒鮮果。”
弟子與門客不知其意。
趙知微笑道:“諸位能與我一起賞月嗎?”
眾人驚:大雨夜,去何處賞月?
少頃,趙知微從山房中取杖而出,眾人跟隨。
在這野山雨夜,他們一路攀登,至群山之頂,接下來眾人驚呆:四周大雨滂沱,而峰頂長天清寥,風清月明。眾人歡喜,在群山之巔,借草而坐,擺設夜宴,詠詩談仙,及至夜半,盡興而歸。此時山下依舊大雨不止,月色難尋。
山下與峰頂可謂兩重天,山下陰雨無月,峰頂明月高懸,趙知微使用幻術瞭嗎?這是個疑問。
涉及月亮的幻術還沒完。
下面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懿宗時代,主人公有個袋子,袋子裡滿是月光,可以隨時舀出一勺。
桂林有韓生,生性好酒,一日與同伴出遊,有二人同行,他們三人都帶著仆從,行至桂林郊外的一座寺院,便在此借宿一宿。當夜月明星稀,韓生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似乎想起什麼事,便提著籃子,拿著木勺,來到庭院。
同行的二人也沒睡,正在庭院閑談,見韓生出來,竟拿著籃子和木勺,心生疑惑;又見韓生對著月亮,做舀取月光的動作,就問韓生這是在做什麼。
韓生答:“今夜月明,實在難得,我怕在未來的旅途中會有風雨夜,所以取點月光放到籃子裡以備急用。”
二人大笑,他們當然以為同伴是在夢遊。
第二日天明,三人繼續趕路。同行二人想起昨夜的事,拿來韓生的籃子看,空空如也,二人取笑韓生,認為他昨夜是狂妄之談。韓生沉默不語。
轉上水路,船行至邵平,已是夜晚。他們下船在江邊小亭休息,仆從把酒菜備好,大傢開吃。夜中無月,江邊風大,燈燭一點即滅,人們很鬱悶,一人故意揶揄韓生道:“韓先生,你那天收集的月光何在?”
韓生拊掌笑:“我幾乎忘記!稍等。”
韓生隨即出亭,來到江邊,上船取來那籃子和木勺。
回到亭子,他將勺伸入籃中,做舀取狀,後往夜空一灑,頓時有光如月色,滿於江亭間。韓生又舀瞭數十勺,一時間月色瀲灩,遠近之景盡在眼中,所謂“取籃杓一揮,則白光燎焉,見於梁棟間。如是連數十揮,一坐遂晝如秋天晴夜,月色瀲灩,秋毫皆睹”。
眾人大呼:“真異術也!”
大傢飲至四更,酣暢至極。夜宴結束,韓生用勺把月光收入籃中,四周夜黑如故。
桂林有韓生,嗜酒,自雲有道術。一曰,欲自桂過明,同行者二人與俱,止桂林郊外僧寺。韓生夜不睡,自抱一籃,持匏杓,出就庭下。眾往視之,則見以杓酌取月光,作傾瀉狀。韓生曰:“今夕月色難得,我懼他夕風雨夜黑,留此待緩急爾。”眾笑焉。明曰取視之,則空籃弊杓如故,眾益哂其妄。及舟行至邵平,共坐至江亭上,各命仆辦治殽膳,多市酒,期醉。適會天大風,曰暮風益急,燈燭不得張,眾大悶。一客忽念前夕事,戲嬲韓生曰:“子所貯月光,今安在?”韓生撫掌對曰:“我幾忘之。”即狼狽走舟中取籃杓一揮,則白光燎焉見於梁棟間。如是連數十揮,一坐遂晝如秋天晴夜,月色瀲灩,秋毫皆睹。眾乃大呼,痛飲達四鼓。韓生者又酌取而收之籃,夜乃黑如故。(《三水小牘》)
上面兩個有關月光的清美故事都見於志怪筆記《三水小牘》,作者皇甫牧是陜西三水人,晚唐時相繼在汝州、梁州任職,進入五代十國後旅居山西。他筆下的趙知微和韓生的幻月手法令人稱奇。如果說他們分別是變出月亮和集月光,那麼在最後這個故事中,主人公則順著筷子做成的梯子爬上天,幹脆把月亮摘瞭下來。
那是文宗大和年間,有精通道術的周生居洞庭山。洞庭山不在洞庭湖,而在太湖畔。一年中秋,周生帶著書童,赴洛陽,渡過長江後,在揚州停留,夜宿寺院。
當夜,另有三四個旅人也在寺中投宿。時值中秋,大傢來自天南海北,難以入睡,就在庭院裡閑談起來。
月光澄瑩,大傢遙望,難免有思鄉之情。
閑談中,生活在“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晚唐旅人自然提到盛唐和那時的君王,不免感慨萬千,有人背誦起白居易的《長恨歌》,當誦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時,眾人黯然。
一位旅人說:“那個時代真令人追思,明皇的一生,命運可謂多舛。”
另一位旅客說:“明皇有風姿凜然的一面,更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第三位旅人說:“明皇喜慕仙道,也算是有超然脫塵的一面。聽說他曾遊月宮,不知真假。”
其他兩位旅人說:“我等皆凡人,自然到不瞭那遙遠的神仙之所,又能怎麼辦呢?”
久不開口的周生這時候笑道:“昔日我曾拜師學仙,得些幻術,可將明月取來,藏在袖子裡,你們信嗎?”
旅人們的反應無非是:“此乃妄言瘋話。”當然,也有人感到好奇,為能遇到這樣的異能者而感到高興。
周生說:“不成此事,便成謊!”說罷,請眾人回室內,用棉佈將包括窗戶在內的四面都圍嚴實,不留一點縫隙。隨後,他命人取來不少筷子,將它們用繩子連接起來,做成梯子狀。
周生告訴諸旅客:“你們看,我要爬上此梯,去摘月。你們聽到我喊後,可進來觀看。現在,你們到室外等待。”
說完,他將門關嚴。
諸旅客在庭院中踱步,等待著令人無法相信的奇跡發生。
過瞭一會兒,庭院中的人忽然感到天色暗瞭下來,抬頭仰望,並無雲彩遮擋。正在尋找月亮時,聽到室內的周生大喊:“我從天上回來瞭!”
門打開,周生說:“月亮在我衣服裡,你們可以看一下。”
說著,他把衣服掀起一點,懷中真的露出月亮的一角,而此時室內通明,如有月光照耀,隻感覺室內溫度驟降,寒氣逼人。
在這個故事裡,周生竟真的把月亮摘下來瞭嗎?
但是,筷子結成的梯子能有多長?也許,這隻有一種可能,就是周生每走一步,梯子自己會生出一節。他是在暗室裡往上爬的,房屋中又如何能通天?又怎麼穿破屋頂的呢?唐人有詭幻的情懷,所以他們不屑解釋這些。
無論如何,作為幻術的一種,它太美瞭。
唐大和中,有周生者,廬於洞庭山,時以道術濟吳楚,人多敬之。後將抵洛谷之間,途次廣陵,舍佛寺中。會有三四客皆來。時方中秋,其夕霽月澄瑩,且吟且望,有說開元時明皇帝遊月宮事,因相與嘆曰:“吾輩塵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知曰:“某嘗學於師,亦得焉,且能挈月致之懷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為明,則妄矣。”因命虛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纖隙;又命以箸數百,呼其僮繩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將梯此取月去,聞呼可來觀。”乃閉戶久之。數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覺天地曛晦,仰而視之,即又無纖雲。俄聞生呼曰:“某至矣。”因開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請客觀焉。”因以舉之,其衣中出月寸許,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謝之,願收其光。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宣室志》)
周生的幻術是登空取月。在這裡,關鍵詞是“登空”。玄宗時的一位幻術師同樣掌握這種技法。
在浙江嘉興,該幻術師因事被捕入獄。在一個盛大的節日,官府讓他暫時自由一下,參加一個表演會。幻術師聽後,露出不為人解的詭異微笑。在表演現場,他叫人準備瞭一條長繩,隨後將繩子拋入空中,自己順著繩子開始往上爬。觀眾看得驚詫。可是他爬著爬著,就漸漸失去瞭身影。顯然,他利用幻術,逃跑瞭。
這個逃逸同樣是美的,我們可以想象他凌空舞蹈的樣子。
幻術在唐時無處不在。
山西平陽有一陸傢子弟,自幼好奇術,曾跟一名道士雲遊,後於太白山內結廬而居,以高士自居。一天,陸生正在屋子裡愣神兒,突然聽到叩門聲,打開門,見一老僧出現在面前。
老僧說雲遊至此,陸生遂將其引入屋中對談,涉及各種異術。
隨著聊天的深入,老僧對陸生有點不以為然:“你確實追慕奇幻之術,但卻未領悟其中真正的玄奧之理,白白隱居深山。在我看來,公子不如求取功名,輕裘駿馬,遊於都市,以達平生之志,又何必與麋鹿為伍?”
陸生有些慚愧,不過又不是很服:“聽禪師之言,當是懷有奇術的高人?但若不能在我面前展示一下,又為什麼要虛張自炫?”
“那看我一試,請你註意。”
陸生不知道老僧要幹什麼。後者從衣服中拿出個盒子,一寸大小,黑色有光:“看好瞭!”
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黑盒。
老僧輕輕把盒子打開,又叮囑瞭一句:“你看好瞭。”話音剛落,老僧“即以身入,俄而化為一鳥,飛沖天……”
古書雲:“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即“形易”稱之為“幻化”。在這裡,最奇異的不是老僧幻化為鳥,而在於盒子本在老僧手裡,他又是怎麼鉆入自己手中之盒的呢?
幻術是具有美感的。
但是,用幻術作案就是另一回事瞭。
玄宗有一愛妃,多次被一道士用幻術引去。皇帝大怒,叫妃子再被弄走時,悄悄在道士的屋裡做個記號。最終,妃子將手印留在道士住所的屏風上。皇帝隨即派人搜查長安各道觀,最後將目標鎖定東明觀,但那個大膽的道士已跑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