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沒有金錢與性的愛情什麼樣
曹紅凱
在當今這個速食+物質的年代,一提到愛情,與山盟海誓相伴的總免不瞭有房子、票子、車子,經濟基礎已成為人們戀愛擇偶的重要參考條件,同時,隨著人們觀念的開放,性也成為男女交往中的一種手段,一種需要。現在的人恐怕已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金錢,沒有性,一份感情能維持多久。對這個問題,《山楂樹之戀》給出瞭一種回答,盡管這個故事不是發生在現代,但至少告訴人們,隻要有愛,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重要。
這部小說講述瞭一個發生在我們父輩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一聯想到這個年代,我們腦海中出現的往往是革命高於一切、紅色婚姻,一對對男女因為革命需要生活在瞭一起,每天想的都是為革命做貢獻,每天的對話也都是板著面孔大談工作,愛情似乎被忽略在瞭一邊。而這個發生在山楂樹下的故事卻讓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愛情有瞭全新的認識。從某種角度來說,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裡,說話做事很難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很多人的心理多少都有點扭曲,已經不太敢甚至不太會表達自己的心意瞭。在這種情況下,老三的“真”才更加難能可貴。他偷借給靜秋外國名著,幫她代寫教材,想方設法幫她買冰糖,幫她一起打零工,他的一舉一動點點滴滴都帶有鮮明的那個年代的烙印,又無時不流露出濃濃的情意。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簡直有點太小兒科瞭,但我想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已經是老三所能做到的一切瞭。也許這種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所流露出的“小資情感”更加讓人刻骨銘心,更顯得浪漫溫情。
人們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金錢在維系兩人的感情方面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這本書裡,盡管老三的傢庭條件比靜秋好很多,但他從不敢在靜秋面前炫耀自己的傢庭,生怕這種炫耀會玷污瞭他們之間的感情,於是隻能三番兩次托長芳、長林代為轉交他為靜秋買的東西或給她的錢。而靜秋對他送來的東西的態度也十分堅決,即使為瞭媽媽而不得不收下,卻不停地找機會打零工,甚至是連男人幹得都吃力的“挑砂”,為的隻是能用一己之力讓媽媽和妹妹過得好一些,她從未想過老三優越的傢庭條件可以給自己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金錢在靜秋和老三的心中,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配角,有它不多,無它不少。聯想到現在的愛情與婚姻,人們往往會給愛情加上很多其他的籌碼,其中金錢是不可或缺的一條,甚至很多情況下,金錢的多少已經取代瞭愛情,成為恒量感情的第一標準,左右著兩人的聚散分離。沒有金錢基礎的愛情很多時候從根上就被排除在候選人之列。尤其對於很多女孩來講,找一位事業有成、有房有金的成功人士是享受榮華富貴最便捷可行的途徑。難怪有越來越多的男孩會感嘆做男人太難。不可否認,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種誘惑越來越多,越來越讓人難以抗拒,人們追求物質上的豐富是無可厚非的,但感情畢竟是一種心理感覺,再多的銀行存款,再豪華的轎車,再天價的豪宅,換來的隻不過是視覺上的短暫滿足,如果沒有一份真愛陪伴,當夜深人靜,躺在床上時,內心的無助與空虛會更加真實地暴露在黑暗之中。每當這時,恐怕有許多人渴望再能回到那個單純的年代去吧。
書中另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就是靜秋對性知識的懵懂和由此引發的一連串聯想與誤會,其中老三與靜秋最後一次見面最讓人唏噓。老三失蹤後,靜秋誤以為老三“得手”後就跑掉瞭,是個不負責任玩弄女性的人,於是認定老三是個“花花公子”。直到女伴魏玲來找她幫忙,她才知道錯怪瞭老三,但這時半年時間已經過去瞭,她沒能在老三身邊陪他度過最後的歲月。誠然,靜秋的“無知”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但最難得的是,老三是懂這些知識的,但他並沒有因為靜秋不懂就欺騙她,利用她,即使自己忍得非常辛苦,卻始終不越過最後那條底線,因為他要把她“完整地”留給她的丈夫。僅憑這一點,我們可以說,老三是個高尚的人,他付出的是“大愛”,而不是狹義的“小愛”。而老三這種心無雜念、不求回報、隻求付出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想象。別的不說,如果一個男人與自己心愛的女人深夜共處一室,裸裎相對,而且女方也願意,有幾個男人能把持得住自己呢?
小說裡的老三是個接近完美的男人,他善良、樂觀、癡情,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愛的人著想,相比之下,靜秋顯得普通瞭一些,我總覺得,靜秋應該給老三更多愛的回應,能夠在老三有限的日子裡給他更多的關懷。但這就是生活,永遠沒有後悔藥可吃。盡管我很清楚這一點,但看完小說,還是為老三的過早離去傷心不已,總是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轉念又一想,雖然老三與靜秋隻相處瞭短短的兩年時間,卻給靜秋留下瞭一筆可以回味終生的感情財富,讓靜秋在心中始終為他留有一席之地,這已經讓人羨慕不已,畢竟有多少人能擁有一份終生難忘的感情呢?再退一萬步講,假如老三沒死,並且與靜秋組織瞭傢庭,身陷柴米油鹽傢長裡短的包圍之中,生活日漸平庸,我想這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小說的結局吧。無論如何,靜秋被人這麼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回,作為女人,這一輩子也值瞭。
書評:一種久違瞭的感動
歷史小說傢 子金山
很久以前就聽說,文學創作有兩大主題永不過時:愛情與死亡。
其實這兩個不相幹卻又親密的靚詞就是在簡捷而又概括的總結人生的真諦,被文學傢們寵愛的原因極為簡單: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試想,有誰不願品嘗愛情?有誰能逃脫死亡?
人們最易被愛情感動,更易被死亡震撼!把二者淋漓盡致的融化於同在同一部作品中,能給人的是什麼?當然是感動中的震撼,又或是震撼的感動!
這就是《山楂樹之戀》給人的感覺:一種久違的感動。
自古有句: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山楂樹之戀》裡那個名叫靜秋的女孩子和男孩老三演繹的愛情與死亡之絕唱,實在是在我眼前引爆瞭一串效果絕佳的另類“催淚彈”!
借用該書中的一句話:男兒不興流淚,還不興為自己的感動而流淚麼?
這出現代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拉開瞭序幕:十年浩劫中的人們多數都是瘋狂的革命聖徒,每個人幾乎都是革命暗箭的拉弓者,並且都兼職著革命的靶子,經上下三代九族嚴審之下,哪一個傢庭沒有有缺陷?有文學天分的女主人公靜秋漂亮也沒有用,祖上圈地太多,成為瞭被打壓的鮮活靶子是必然結果。
城裡姑娘靜秋在劫難逃瞭,這大約是其自卑的源頭,因為自卑,靜秋在與軍區司令員的兒子老三(孫建新)的交往中陷入尷尬,愛與理智開始碰撞出瞭驚心動魄的火花!
雖然英俊、才氣俱佳的老三情深意重,甘願為靜秋肝腦塗地,但是,命運在哪個畸形的年代總是愛開善良者的玩笑。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多麼可稱為經典的愛之誓言!
但兌現誓言的卻是令人心碎的惡夢:他經歷瞭等待靜秋畢業、工作、轉正許多的無奈的欣喜之後,白血病!這個臭名昭著的兇手竟使愛的主體——他自己魂歸天堂。
從相戀到執手相看淚眼,作者筆下的情感純真無瑕,老三撒手而去,他們一直在告訴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沒有跨越性的紅線的真正的愛,這就是從愛情走向死亡之旅途全部。
也許這就是中國式的愛情,含蓄,溫情,在不顯山露水之間,卻在寫生內心的熱烈;默默地為愛著的人做著一切,無怨無悔,解釋著愛的本質:愛就是付出,就是把為所愛的人付出作為自己的幸福。
這才是真正存在的毫不利已,專門利(愛)人。
但真正的人生開始起步於一個視虛假為偉大的年代,烙上歷史烙印的悲劇結局便讓一切真愛提前歸於死亡,這時候,誰能分清兩眼的酸痛是源於愛情還是死亡?興許是二者合力的結果。
曾經感動過我們的愛情故事數不勝數,但如此揪住讀者心尖的卻不多見,這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中國的《簡愛》!
可能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兩個愛著的男女睡在同一張床上,卻還能保持著愛的純真是不可思議,可能現在的人們會覺得他們傻的可憐,可能沒有人去想,這是才是愛的最高境界!甚至用“最高境界”這個詞來形容都顯乏力。
現在“新人類”們怎麼會理解這些?這裡的愛與性無關,這裡隻有愛的感動,愛的震撼,愛讓性失色,愛讓癡偉大,愛讓死亡低頭,愛讓世俗走開!
《山楂樹之戀》之所以能讓人體會到久違的感動,是因為它的真實,是因為它在嘲諷現實:曾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義憤填膺道:這所大學裡沒有一個處女!他是否偏激姑且不論,但他指出瞭一個現實:今天真愛還存在嗎?
從該故事網載的日點擊過萬這種現象看,我們還沒有失去希望,小說的主人公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在告訴人們:今天不乏向往真愛的人們。
讓我們忘掉那個政治強奸文化、變成娼妓的文化壓抑人性、失去理智的人性壓抑真理的歲月吧,那是過去的昨夜,現在畢竟天亮瞭許多,我們的前方不乏曙光!
《山楂樹之戀》給瞭我們真實的感動,作者以樸素的敘事風格描述動人心弦的情節,掩藏在字裡行間的是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更是作者自己真摯感人的情懷。
謝謝艾米的文字,謝謝令人難忘的《山楂樹之戀》。
書評:最幹凈的就是最變態的
80後作傢 春樹
最近在網絡上流行起一種“山楂樹之戀”,以及號稱“史上最幹凈的中國式愛情”,這些概念皆來自一本據說在網絡很火的、剛剛出版的小說《山渣樹之戀》。沖著這些網民的熱切勁兒,我找來小說,看完瞭。
小說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時期,故事內容也很簡單:一個女的和一個男的相愛,女的保守、提防,一直沒有讓男的得手,等到女的徹底信任那個男的並欲獻身於他時,男主人公卻患白血病死瞭。挺可憐的。
但問題並不在於後來這個女人有多麼懊喪,也不在於此事是否如作者所說是真人真事,而是在於:這本小說裡什麼都有瞭,惟獨卻沒有“性”。當然這並不值得驚訝,因為即便沒有親身經歷過,我也理解這是那個特殊時代所造成的特殊結果-但是,憑什麼說沒有“性”的愛情就是“史上最幹凈的愛情”?
一句媒體策劃的宣傳語,暴露出來的卻是隱藏其後的某些人的心態與嘴臉——對人性的壓抑與扭曲,居然可以被用來贊美瞭!
於是,老三和靜秋這一對小說男女主人公就像是關在籠子裡的猩猩,被新世紀的人們輪流參觀,參觀完後,一邊繼續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成果與自由的性生活,一邊卻意淫著“那個時代的純真”。於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自打進入新世紀後,就開始罵罵咧咧,看不慣這也看不慣那,現在好瞭,終於可以借由老三和靜秋這一對虛擬的道德偶像,重新占領社會輿論的制高點,至少可以重新自我感覺良好地再欺騙自己一次,找到諸如“青春無悔”這類屁話的理由——真想問一句:你們丫有青春嗎?
我看,這本小說的宣傳語不如改成“史上最變態的愛情”好瞭。因為兩個形容詞的背後,映射出的正是一代人的落伍與另一代人的進步。
書評:警惕不開花的山楂樹
作傢 陳嵐
最近,讀書圈子裡有股暗流,大傢逢上就問:你讀瞭沒有?倘若恰好是沒讀的,問者就洋洋然露出遺憾的口氣:啊!你居然都沒讀山楂樹之戀?
有人把這本書從MSN上發給瞭我——據說還沒正式發行就已經大熱——好象被微波爐烤過似的,而且是在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口味的文化人當中滾得炙熱,走到哪,都聽到牛人在牛烘烘地誇這本書,於是,我終於不能抵擋好奇心,就象當初不能抵擋偽小資的潮流,也買瞭本《挪威的森林》一樣,讀起瞭《山楂樹之戀》。
據說這本書是以70年的純情、純愛、性壓抑為賣點的,情哪、愛哪、性哪都是人愛看的東西,所以我津津有味地看瞭起來,嚴格來說,作為一本小說,它簡直缺乏最基本的敘事技巧,所以看過兩章後,我沒有當作小說來看,而是當作一本隱私紀實,一本記錄三十年前前輩的青春期生活的性心理報告,這麼一看,那麼這本書也就基本能看下去瞭。
唯一看不下去的地方在於——性心理報告報告得很不充分?????……沒有真刀實槍的部分,太多的隱晦,太多的掩蓋,太多的純情。一對美麗的男女,在一個高度窒息、全民互相警惕的時代裡,遭遇在彼此的愛慕中,兩人爭取瞭很多很多機會單獨相處,但由於女孩的自重自警,和男孩的愛惜尊重,兩人衣服也脫瞭,其手也上下瞭,一個被窩裡也滾瞭,卻最終什麼都沒發生,女孩依然全身而退,而後男人得白血病死去,讓這份愛情終止在處女膜前。
沒有性的愛情未必慘絕人倫,但肯定是有缺憾的,愛情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兩性的吸引和愛慕,荷爾蒙蠢動後在腦垂體裡造成的幻覺——然而生命本身在我來看就是一場幻覺。在這場幻覺當中,存在,才是唯一的瞬間真實。
很少有人性能夠抵擋得過瞬間的真實。
古往今來,在禮教森嚴的古代,因為男女大防的緣故,少男少女甚少得見,於是,偶爾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托付終身,迫不及待地就做下那事,古代白話小說《醋葫蘆》裡寫得甚好,借媒婆之口道:哪一傢黃花閨房的馬桶裡不曾淹過死孩子!有甚要緊!
而倒過來,在21世紀忽然看到這麼一本謳歌無性純情的小說,我不得不搔頭瞭。它這是在給消逝的時代樹一面鏡子,還是給自己全身而退的處女愛情寫貞潔牌坊?
要說是給時代的壓抑樹鏡子,明顯它的社會記錄不夠真實,不夠全面,濃墨重彩地描寫自己對性的抗拒、排斥和一無所知倒是充滿喜悅和自負的。反復至少三個章節裡,是在寫自己純潔得象一張白紙,好比拿破侖後來娶的那個公主妻子——從小兒養的寵物都是雌性的,純潔得象個白癡。而且,更要命的地方是在於,作者沾沾自喜地把那個男人一再地忍受瞭性壓抑,和她同床共枕,讓她幫助他完成手淫後,依然沒有碰她的處女膜的高度克制,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也是一種最高純度的愛情。
不開花的山楂樹??????才是美的。
這樣一本書忽然間的大流行起來,80年後的少女們都流著酸澀的眼淚,向我推薦這本書,鄭重其事地說:諾,這才是愛情呀。
愛情需要對肉體的高度蔑視,才能獲得證明麼?
這對肉體的高度蔑視底下,是壓抑的、扭曲的、畸形的人性。這些年大傢看多瞭肉欲橫流的小說,總覺得中國人的道德在淪喪,於是忍不住就開始呼喚“純潔”??????典型的小爆發戶心態,才吃瞭兩天老米飯,就打著飽嗝到處跟人說:哎,還是糠皮裡的維生素豐富。
濫觴的性不是真愛,但相比較起來,徹底隔絕的性的愛情,更為邪惡。而謳歌這種愛情,把它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是對正常的人性的嘲弄、否定與踐踏。
警惕這種我愛山楂不開花的老調卷土重來。
書評:為何我們總是神話愛情
80後詩人 小說傢 離
有時,當我們以為自己在談論愛情,其實卻並不知道我們的談論已經偏離瞭愛情的主題,或者將愛情帶入瞭另外一個范疇。例如有時,我們談論的是責任(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幸福)、犧牲(愛情就是付出)、悲傷之美(真愛是求之不得的那唯一一次)、帶有時代特征的道德準則(隻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文學式的幻想(遇見100%的那個人)、自我感動(隻要愛他就足夠瞭)。我們以為這些都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並且不斷的補充著更多的條件,用它們“塑造”出瞭一個愛情的理想模型。換句話說,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往往談論的是那個盡管實體依然模糊不定,卻由於人們日復一日的雕琢而成型瞭的“愛情”,實際上也就是,愛情的文化。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瞭“那個時代的愛情”與“我們時代的愛情”之分。說到底,是文化的區別造就瞭愛情的區別。而愛情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的、自發的情感,其內涵實際上從來沒有變過。但愛情,正有如許許多多無法言說的事物一樣,有一種發自其內部的,需要被述說的訴求。就是說,人們往往習慣於試圖定義那些無法定義的事物,反而卻使這事物本身變得更加不準確,更加虛幻,甚至變成瞭另一個。
《山楂樹之戀》正是讓我再一次看到瞭這樣一個過程,一個愛情再次被神話的過程。當人們感嘆於那個遙遠年代的單純與執著時,多半忘記瞭時代本身的客觀存在,以及因時代而必然產生的種種。有人發出感嘆,認為我們的時代普遍缺乏真愛,認為那樣的愛情隻可能發生在那樣一個單純的年代。但沒有人發覺,這樣的邏輯建立在一個值得懷疑的基礎之上,即,純真的愛就是真愛嗎?那麼,什麼樣的愛是純真的愛?我們可以對“純真”下很多的定義,比如柏拉圖式的有愛無性(可是性本身難道是骯臟的嗎?),比如執著(一輩子隻愛一個人到底是因為愛,還是僅僅由於執著?)。
這些問題我們不敢深思下去。因為人們永遠都需要有那麼一個美好的景象高高在上,需要一個精神訴求。每個人的精神訴求盡管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但愛情是最起碼的理想,似乎也是實現起來最簡單的理想,以至於一次自我感動就可以達到。因此人們自然也不敢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老三和靜秋的愛情,是那個年代的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而其中的偶然因素不過是,老三死瞭。於是,這樣的故事幾乎符合瞭人們對於愛情的所有想象。所以人們忽略瞭故事中的必然性(因為那多少有些無聊,甚至破壞氣氛),而深深銘記住那一點偶然。
這樣的偶然往往是人們重新勾畫與想象整個故事的基礎。因為如此,人們才得以賦予所有的愛情故事以感傷與淒然之美。但“美”卻並不是故事本身生而具有的。當我們在強調“美”的同時,實際上正在曲解愛情。而類似“相愛的男女不發生性關系是愛情的最高境界”這樣的說法不能站住腳跟,因為其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因素與貞操觀就已經背叛瞭愛情。同樣,比較一個時代的愛情與另一個時代的愛情之不同,也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假使世上所有的男女都變成瞭梁山泊與祝英臺,或是老三與靜秋,愛情之“美”也僅僅,並且永遠發生於人們的想象之中。
書評:中國情聖誕生記
華秋 70後詩人 小說傢
去年看到一個海外女華人作傢六六的《雙面膠》,一口氣讀完;今年又讀到兩個海外女華人,“靜秋”和艾米,一個提供親身經歷的回憶錄,一個動用作傢才能,寫成《山楂樹之戀》,也是一口氣讀完。
《山楂樹之戀》故事非常簡單,沒有任何懸念:靜秋是個漂亮的城裡姑娘,因為父親是地主後代,傢庭成份不好,文革時很受打擊,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村長傢,認識瞭“老三”。老三喜歡上瞭靜秋,很喜歡,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卻是極重情誼的人,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瞭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瞭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瞭。那時候,1976年,老三他還很年輕。
靜秋,這個善良、戒備,又有些傻乎乎的女孩,從頭到尾,愛老三,卻不放心老三。她不斷出現的疑心病,可以逼到人自殺。而老三,逼迫之下,是預備瞭要自殺的。直到三年後,他真的讓靜秋放心瞭,因為他得白血病死瞭。這時候我能想像,靜秋心中的那個悔啊!
一定是這後悔逼迫原作者(仍然稱之為靜秋吧)在1997年寫成回憶錄,再是這後悔逼迫她在2006年(據說是老三死去三十周年)找到作傢艾米一吐為快,請艾米寫成瞭這部小說。
戀愛中,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真誠超過對方,常見的用語是“我愛你要多一點”,因此生出疑心。為什麼總有個多一點少一點的區別呢?因為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吧。但所謂自我,也由來自當時社會的各種經驗構成。我們自以為在進行自我判斷,其實也就不經意地使用著不同的社會經驗而已。一個很壞的社會,必然都是一些有問題“自我”。當時分階級講成分,人一生下來相互間就無法對話,又非要捆綁在一個理想上掙紮。疑惑、嫉妒、鬥爭、使壞,等等,人際關系總的就是以“假設別人是惡的”為基礎,做任何契約都以設防為重點。靜秋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弱者,戒備和疑心也很自然,符合當時常識。
然而愛情之所以值得向往,其本能就是要不斷接近對方。愛情有火焰,要一點點燒掉兩人間的不信任,直到完全、徹底地相互融合。那也夠久瞭,等靜秋可以脫光衣物,與老三上床依偎,預備享受激情時,已經三年後瞭,而老三也瀕臨死忘。
還是後悔:“為什麼當時不能勇敢一些?”
左是後悔,右也是後悔,作為一種非理性的情緒,後悔支配著靜秋總憶起老三的好。老三長得好,老三心腸好,老三受瞭委屈不埋怨的好。甚至,三十年後,老三的身份,軍區司令員的兒子,這個令當時的靜秋最放心不下的東西,也成為老三特有的貴族意味瞭。
她柔情滿懷,她歇斯底裡,她悲痛欲絕,三十年不能釋懷。這種因執著而生的寫作,你受感動的不僅僅是小說本身。
一個早夭的情人,(但願他安息),他被追憶長達三十年,在追憶中被虛構。最後,在中國文壇,終於出現瞭一個女性心中完美的“偉大情人”。難怪作傢蘇童驚呼:“老三太完美瞭,簡直是中國情聖!”
各界名流點評
各界名流:“山楂樹之戀是純真初戀的代名詞”“山楂樹之戀”,每個人純真初戀的代名詞當共和聯動印制試讀本,寄發給各界名流。這些智識頗高,眼光挑剔的名流們無不為之動容。才高八鬥,性格豪爽的莽漢主義詩歌流派的旗手李亞偉認為:“書中主人公的心理情況,與我們每個人的初戀非常相似。從這個角度來來看,所謂的山楂樹之戀,就是超越時代的純真初戀感情的代名詞。我們這些60後的老山楂會感動,70後80後的小山楂也會感動。無論老小,那種酸甜交錯,悠然淚下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史上最強推薦陣容,各界名流讀後感(選登):王蒙(當代作傢)我們再也不願意去經歷這樣的一段歷史,但願這樣的愛情故事已經絕版。
劉心武(當代作傢)把這部作品與三十年前的“傷痕文學”聯系起來不無道理,但它具有當下性:極端環境下的性愛壓抑被“現在我們”打量,會產生出比反思更豐富的憬悟。
蘇童(當代作傢)老三如此完美,堪稱中國情聖!
熊召政(當代作傢)打開這本書,初看是酸,再看是痛,最後是痛徹心肺!
朱大可(當代著名文化批評傢)這是一本關於性壓抑的原始考查報告。
竇文濤(鳳凰衛視主持人)向作者原作者致敬,為瞭真情實感。那天鏘鏘我還說瞭這本書,嚴酷環境往往是動人愛情的好舞臺。但可能因原材料是日記體,末尾部分東拉西扯頭緒雜瞭些,使得我對最後高潮的感動被分散減弱瞭。不過還是重溫瞭一把質樸又可悲的當年情。
張紀中(制片人)我很少看到這樣的令人感動的作品。整個愛情故事的情節來源於生活,釋放於生活。質樸而唯美。可以說這部作品激發瞭我作為一個電影人的靈感與沖動,我已經與版權方取得聯系,我希望能夠得到這部作品,並把它拍成電影推薦給它所紀錄的那個時代的人。
張元 (導演)這個故事好就好在真實、樸素,把一個時代特殊的男女之愛表現得那麼動人。我看瞭這個小說,仿佛回到自己的青春歲月。而我的愛人看瞭這個小說,感動得哭瞭。她說,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的今天。
薑昆 (相聲表演藝術傢)整本書紀錄瞭那個時代知識青年胸中的熱情,困難,理想以及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將這些因素這麼自然的融合在一部小說裡面,是很不容易的。我也從那個時代走過,當時我下鄉的農場就在中蘇邊境,像《山楂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樣的歌曲對我來說簡直太熟悉瞭。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仿佛有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勾起瞭心中的回憶。
當然,我不希望這本書給我們帶來過多的惆悵,我希望這本優秀的書,能夠通過紀錄那些往事,來展現我們這輩人曾經的風采,展現我們的青春無悔。
陸川 (導演)“這樣的作品可以把人們心靈深處那份雪藏的純真之心,再次喚醒。”
孫儷 (演員)“我幾乎是哭著看完看完這本小說的。我雖然不是哪個時代的人,但是我非常非常羨慕他們的愛情——那種真實純粹,它讓我感動。如果有機會,我願意扮演靜秋。”
李明(恒基偉業總裁)這是一部融入真摯感情的作品,一部以真實情感打動人的作品,一部將那個時代的愛情剪輯出並放射出來的作品。
柳雲龍(演員)“我想演老三啊!”
張閎(文化批評傢)“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在通向愛情的小路上,有一個意外的發現:真實的山楂樹並不像抒情歌曲中所唱的那樣詩情畫意,相反,山楂樹是一種極為樸素平常的喬木。但這種樸素的山楂樹,足以見證一場令人心悸的愛情。兩個年輕人穿越一個時代的禁錮,在生命中勘探愛的礦藏,而在最難抵達的心靈幽深處,光芒閃爍的是最珍貴的愛的鉆石。這光芒短暫,轉瞬即逝,但它足以照亮那個時代的黑暗。它是黑暗王國的一線人性之光。在愛變得更為容易的今天,人們需要依靠繁復的和富於裝飾性的手段來示愛,反而使愛成為生命的累贅。正如故事本身一樣,小說的敘事同樣也是古樸而單純,如同《詩經》時代的愛情歌謠。”
陳魯豫(主持人)我不敢說這本小說好看,雖然它的確好看。為什麼呢?因為這本小說有比好看更打動人的東西,那就是男女主人公真實的愛情。我平時的性格比較強,但這次我看這本小說時,卻哭瞭好多好多次。我為靜秋和老三感動,非常非常的感動。
曾子墨(財經主播)靜秋的時代離我們很遠瞭,我不知道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沒有靜秋。但不管怎樣,我依然羨慕他們的愛情。
尚敬(導演)我想起一句詩,是這樣說的:誰恰巧遇到這樣的事,誰的心就會裂成兩半。我為靜秋和老三的愛所以感,更為他們的悲劇傷心。
劉春(鳳凰衛視負責人)太真實瞭,我們這一代人的內心記憶,歷歷在目。
李亞偉(詩人)每個人都有一次“山楂樹之戀”,那是首次驚遇妙人的狂喜、緊張、自卑,無限渴望與極度壓抑等復雜感情的結晶,那是每個年代的人都有的初戀情形。僅有一次,終生難忘。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在我的青春期,幾乎見過書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種透徹心腑的愛瞭,但我斷然拒絕這樣的結局。因為它太酷烈,太黑暗,太讓中國人不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