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匆匆趕至奉天殿,大殿之內一片寂靜,空蕩蕩的,隻有一個黃色的背影,那樣的蕭瑟孤獨,朱瞻基三步並作兩步跑瞭進去,撲通一聲跪倒地上。
“皇爺爺!”是的,這一次稱呼的是皇爺爺。
朱瞻基想起小時候,他是由皇祖母徐皇後親手帶大的,自小便被朱棣捧在手心之上,而永樂五年,皇祖母崩世,整個皇宮內久久迷散著揮之不去的悲傷。那時候,自己蹣跚著步子,找遍瞭乾清宮、交泰殿,都不見他的蹤影,最後他悄悄來到這兒,奉天殿,平日裡皇爺爺上朝聽政,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那時候的情景與今日一樣,一眼望去,看到的就是這個孤獨的背影。那時候,他才發現,英武逼人的皇爺爺有瞭幾分老態。
而這次,他心中十分明白,是什麼打擊瞭高高在上的天子。
王叔的桀驁不馴,私下的暗謀,對父王的陷害,甚至是公開質問皇祖,為何要立一個廢人為儲君,朱瞻基完全能夠想像得出,這些語言和行為,對英雄蓋世、一生自負的皇祖來說,意味著什麼。
朱棣聽到這一聲急喚,緩緩轉過頭,沖朱瞻基招瞭招手:“基兒,過來,到皇爺爺身邊來!”
朱瞻基站起身,邁步向他走來。
這時候身穿龍袍高高在上的他,不是天子,不是所謂的九五之尊,隻是一個傷心的老人。
他拉起朱瞻基的手,將他帶到龍座之前,雙手在他肩上一按,朱瞻基不由自主地坐下。
這是龍椅呀!朱瞻基當下便怔住瞭。
這張髹金雕龍木椅,是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樣子與平常座椅不大一樣,“圈椅式”的靠背,四根支撐靠手的圓柱上蟠著金光燦燦的龍。
底座不采用椅腿椅撐,而是一個寬約六尺深三尺多的“須彌座”。通體髹上黃金,那樣的富麗堂皇又氣勢威嚴。
仿佛是恍然醒悟,朱瞻基面上大驚,剛要起身,可是壓在他肩上的那雙大手,傳遞過來的力道,讓他不由自主地坐得更加安穩。
“瞻基,皇爺爺想多活幾年,替你看著這張龍椅,有朝一日,讓你來坐!”朱棣轉身看著大殿,“從這裡,你可以號令群臣,統馭九州,俯瞰天下,你可願意?”
朱瞻基眼眸中流露出一種悲情,他沒有像一般的皇孫那樣說著違心的推托之辭,隻是身子向前一撲,伸出手臂抱住瞭朱棣,沒有說一字一句。
而依依之情與至真至純的孝義瞬間便讓朱棣動容。
他伸手輕輕撫過朱瞻基的頭,不由深深嘆息道:“青雀,太讓朕失望瞭!”
朱瞻基知道,皇祖口中的“青雀”便是叔王漢王朱高煦的小名,因其初生時,左肩頭上就有一塊青色的胎記,形如雀狀,所以便由此得瞭這個小名。
今日之事,已聽舅父講瞭個大概。叔王恃功自傲,對於父王這個太子之位,一直心存覬覦,屢屢刺上,終讓聖上失望。封國雲南,讓他遠離京城,而他先是稱病遲遲不肯啟程,又在府內私造兵器、訓練士卒,事敗之後,皇祖召他前來問話,他不僅直言不諱,更出語頂撞,口稱:“我有何罪?非要遠遠地將我貶到那樣一個充滿濕沼之氣的蠻荒之地?儲君不明,當然可以取而代之!”
叔王如此行事,惹皇祖大怒,一氣之下將他囚系於西華門外,並欲擬旨將其廢為庶人,是父王力求,這才暫緩。
如今聽皇祖的語氣,朱瞻基心中已然明白,舔犢情深,皇祖定是又想起瞭叔王昔日的種種好處,隻是兩難之下,這才會心生悲意。
心中漸明,於是開口說道:“皇爺爺,叔王勇猛過人、英武睿智,又曾經在靖難之中屢立奇功,基兒幼時總喜歡纏著叔王舞刀弄棒,那時我們叔侄之間是何等的親密,儲君之位,立嫡立長,還是立賢立能,皇爺爺自有明見,隻是如果叔王不能悅服,即使是父王宅心仁厚,一味相讓,也難解他心中之怨。”
“是啊!”朱棣坐在龍座之上,牽著朱瞻基的手,看著空蕩蕩的大殿。
“基兒,少傅一直贊你少年智高,上書房每每辯學,都以你的見解最為獨道精辟,你且說說,你父王雖仁厚,卻懦弱多病,不堪重負,放著最似朕的老二不用,朕為何要執意栽培你,又惹他們兄弟不睦?”
朱瞻基忽聽此言,立即呆住,仿佛不敢置信一般,今天皇爺爺居然與自己討論起天下大位之事,該如何對答,剛要思忖,隻見一道厲光射來,讓他無所遁形。
索性把心一橫,直言道:“王叔雖然似皇祖,但畢竟不是皇祖,天下大事可一也不可再,或許在事態上也許可以僥幸重蹈覆轍,但力挽狂局的帝王霸業,不能光靠形似!”
朱瞻基話雖不多,但貴在精辟。他此語的意思是:雖然天下人和滿朝文武都認為如今皇權之爭的形式像極瞭洪武末年。開國太祖朱元璋,放著文治武功、韜略膽識過人的燕王朱棣不用,而是立嫡立長,立瞭皇太子朱標為儲,可是朱標多病,英年早逝。那時朝堂上下對於燕王的呼聲又漸高漲,然而朱元璋仍舊把希望放在自小便帶在身邊耳提面命的皇太孫朱允文的身上,面對眾多正值壯年又身負功勛的皇子不選,而是將皇位傳給瞭朱允文。
四年的建文時代,允文作為帝王,他的政績可圈可點,並不應該全盤否定。可是燕王揮師南下,一場靖難之變,皇帝的寶座上便換瞭人。
今日的情形與當初,何其相像?
天下人都不明白,朱棣為何要一意孤行,重蹈覆轍呢?
朱瞻基的話正中要害,一切都隻是形似,是局面上的假象,漢王不是當年的燕王,而自己也絕對不是朱允文。
“說的好!”朱瞻基還在思忖,剛剛的話是不是太過激瞭,這時朱棣一掌重重地擊在龍案之上,連連贊道。
這種贊賞,不像是對自己的孫子,倒像是對並肩作戰的戰友一樣,他贊賞地註視著他,唇邊漸漸浮起一絲不易被察覺的微笑。
是的,曾經在立儲之事上自己也有過猶豫,立瞭高熾,會不會像大哥朱標一樣,不得善終,而瞻基和高煦是不是又會重蹈自己與允文的那場靖難之變?
可是後來,他不再猶豫瞭,因為高煦隻是類己,而不是自己。
而瞻基與一味崇尚儒學的允文也大不相同,上書房的師傅們都說瞭,他小小年紀已然開悟,明道之心永存,自己該放心瞭。
朱棣註視著朱瞻基,有意相考:“今日之事,基兒以為該如何處置呢?”
朱瞻基神色淡定,站起身,鄭重地跪在朱棣面前:“基兒也為叔王求情!”
“哦?”朱棣目光深邃,似笑非笑。
“雲南路途遙遠,濕熱又多沼氣,叔王昔日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戰傷頗多,那樣的地方恐舊疾復發,而樂安山明水秀,最適合怡情養性!”朱瞻基面色坦然,緩緩說道。
朱棣連連點頭。
當日,連發兩道聖旨。
第一道:設立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這是專為統轄隨侍皇太孫朱瞻基的“幼軍”而設立的,自此之後,朱瞻基有瞭直接隸屬於自己的軍隊。
第二道:便是斥責漢王多有不法行為,削減王府護衛,徙封樂安,並立即離京就藩。
正是這樣接二連三對皇太孫的破格寵信,傳遞給天下人的信息,是對於這位未來的儲君,皇帝信心堅定,不容置疑,於是天下人也深信不移,多年來關於儲君之位的議論終於平息。
秦淮河一條畫舫之上,絲竹悠悠,聲聲悅耳。面對面相坐的兩人面色沉重,心事不寧。其中一人看起來三十多歲,不高大,卻也不矮小,長相一般,沒什麼特別的地方,隻是那雙濃眉下的大眼,看起來有些嚇人,好像沉靜如一潭死水,然而舉杯與對面之人相敬,一飲而盡之後,那怒睜起來的眼睛,灼亮似火,如醒獅般地怒目圓睜,他瞪著對面的人問道:“想不到連二哥都敗在他的手裡瞭。老大還真是厲害!自己整天病病歪歪,不顯山不露水的,萬世不爭,博得一個仁孝厚德的美名。卻著實是養瞭一個好兒子呀!隻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便把老二和他身後的那夥人就給彈壓得死死的!”
話音中透著不甘與嘲諷,他笑瞭,目光一凜,夾瞭一塊紫酥肉遞到對面那人的盤子裡:“看來以後,我也隻有寄情於聲色犬馬,才能周旋應對,讓天下人忘瞭堂堂的大明天子還有我這個留守北京的鄭王!”
“呵呵!”坐在他對面,那個身穿一襲墨色長袍的清瘦老者也笑瞭,他伸手摸瞭摸下巴,那上面很光滑,並沒有胡須,“三殿下不必如此氣餒,事事須得人謀,依老奴看,東宮與漢王這局還未成死局,日後的事情尚不可知。陛下是疼皇太孫,那是沒錯,可是當初太祖爺對建文帝,那也是捧在手裡疼惜的,可是後來怎麼瞭?殿下別忘記瞭,現在您可是奉命留守北京的,北京是什麼地方?龍騰之處,那北京的宮城、陵寢,多大的規模,日後建成,這督建的天大功勛,漢王也好、太子也罷,誰能比得上?再說瞭,現在先讓他們鬥去,日後的事,一切都未成定局!”
鄭王聽瞭連連點頭,他再次舉杯相邀:“高燧一切都仰仗仲父瞭,從小,大哥病弱,母後偏疼於他,而父皇又喜歡把二哥帶在身邊,而本王真真是那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隻有仲父,是真心地待高燧,小心呵護、處處提點,正像本王的親人一樣!”
“哎!”長長的一聲嘆息,“殿下言重瞭,老奴這一輩子,要是沒有殿下這點兒情分和念想,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們這樣的閹人,除瞭貪點財,謀點權,還有什麼樂趣,就是那錢財堆得多瞭,更顯得無趣,留給誰呢?百年之後,連個歸處都沒有!”
“仲父!”朱高燧眼中一熱,“如果有一天,高燧可以號令天下,一定給仲父建祠修廟,讓你香火永繼!”
“殿下!”兩行老淚自眼中流淌而下,人這一生,到底圖的是個什麼呀?他搖瞭搖頭,一仰頭,飲下杯中之酒。